摘 要:本文總結了學界關于多重買賣合同效力的觀點,提出并論證后買受人單純知情情況下應該認定為合同無效。在普通動產多重買賣的履行順序中的各種學說,付款在先規(guī)則和合同成立在先規(guī)則違背了債權平等性原則,缺陷明顯,筆者提出競價購買及變價受償說。
關鍵詞:一物數(shù)賣;一物數(shù)賣各合同的效力;合同履行的順序
中圖分類號:D923.2;D9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4-0120-02
作者簡介:張奧迪(1991-),男,漢族,河南商丘人,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合同法。
一、多重買賣的概念
多重買賣是指出賣人與不同買方就同一標的物訂立多個買賣合同。如果標的物是特定物,如何履行數(shù)個買賣合同,誰能取得所有權完成交易目的?誰能獲得優(yōu)先履行,受到法律的優(yōu)先保護需要滿足條件是多重買賣的核心問題。要解決該問題,需要建立多重買賣規(guī)則,作為裁判的依據(jù)。建立合理科學的多重買賣規(guī)則,需要深入研究法理,充分考慮各種要素。
二、一物數(shù)賣合同效力之現(xiàn)行觀點檢討
以不動產多重買賣的效力為例,學界形成以下的觀點:債權具有平等性的特征,原則上多重買賣的各個合同只要合法有效在法律上受到的保護是一樣的,在都沒有獲得履行之前,各買受人依據(jù)合同享有的請求權是平等的,沒有優(yōu)先級的差別;但依據(jù)合同有效的規(guī)則,后買受人與出賣人存在有違善良風序的行為時,所訂立的合同無效。同時,自由經濟市場鼓勵公平競爭,后買受人單純知道先買賣合同的存在,出于獲得標的物加以利用的目的,仍然與出賣人就該標的物訂立買賣合同的,不算有違公序良俗的行為,原則上后合同有效。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單純知道先買賣合同的存在,仍然訂立買賣合同,主觀上具有侵犯先買受人利益的惡意,應該認定后合同無效。
筆者總結學界的觀點,在以下問題上達成一致:其一,如果后買受人訂立合同時主觀上是善意的,后買賣合同有效。其二,后買受人為了幫助出賣人逃避履行債務或者阻礙買受人取的標的物而訂立合同,違背公序良俗,應認定后合同無效。學者們爭議的問題是,后買受人單純知情,能否認定具有主觀惡意,后合同是否有效。
三、后買受人單純知情時一物數(shù)賣合同的效力
筆者認為,后買受人的單純知情,就足以達到具有主觀上的惡意的程度,先買受人可以違背善良風俗或者惡意串通侵害自己的理由為由,主張該后合同無效。
后買受人在單純知情的情況下與出賣人簽訂買賣合同違背了社會善良風俗原則。首先,在公開競價的交易場合,出價高者得,理所應當。市場經濟鼓勵競爭,但是競爭本來就代表著沖突,法律保護秩序,解決沖突,而不是制造沖突。先買賣合同已經成立的情況下,權利義務關系已然清楚,交易應該順利進行下去,完成交易的目的,而不是反過來倒退進入競爭狀態(tài),因為關于合同權利義務的討價還價階段已經結束,已經不是一種正常意義上的競爭關系,此時履行的意義大于競爭的意義。試想一下,市場主體為了生產的目的簽訂買賣合同之后,安排自己的工作進程,現(xiàn)在因為后買受人的出現(xiàn)導致權利處于不確定的狀態(tài),甚至可能導致整個計劃的失敗,那么市場主體如何能夠安心組織實施自己的工作計劃呢?其次,債權具有平等性,但需要各個合同皆是有效的,債權平等意味著合同不以成立的先后順序而具有履行上的先后順序,先后的買受人在債權請求權上是平等的。再者,從實質上將,后買受人明知先買賣合同的存在而仍簽署后買賣合同的行為在客觀上妨礙了先買受人的利益。如果先買受人沒有獲得履行,在結果上與后買受人純粹基于損害先買受人的動機簽訂后買賣合同或者雙方惡意串通損害先買受人利益的侵害債權的行為完全一致。后買受人明知故犯,在我國文化背景下,不能說沒有主觀上的可譴責性。最后,結合我國的國情,目前處在一個信仰危機、道德滑坡的時代,各種腐化思想侵蝕著社會,法律應該糾正不法行為,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以謀求經濟價值與道德價值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后買受人在單純知情的情況下仍然與出賣人簽訂買賣合同,構成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首先,后買賣合同對先合同買受人的利益造成阻礙,知情的情況下仍簽訂后買賣合同主觀上至少包含侵犯先買受人的債權請求權的間接故意。王利明先生認為侵犯合同債權原則上不屬于侵權責任的范疇,因為合同是相對的,外界很難得知合同的成立和內容,如果將合同債權納入侵權責任保護會妨礙公民和社會的自由。不過如果第三人故意違背善良風俗而侵害債權,侵權責任法應當予以救濟。誠如王利明先生所言,在后買受人知情時,出賣人與先買受人之間的債權對其而言是具有公示性的。此時侵權行為人仍然侵犯債權,違背善良風俗,屬于侵權。其次,對后買受人在明知先買賣合同存在的情形下與出賣人簽訂買賣合同的行為,可以認定為惡意串通。筆者認為惡意串通中的惡意宜采取觀念意義上的惡意。不論是出于什么動機和目的,只要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害他人利益仍然去做,就具有主觀上的惡意。兩人明示串通容易理解,但串通還包含默示的惡意串通。一方表明惡意,另一方不表態(tài),但是以行為或者其他方式相互配合損害他人利益,就屬于默示的惡意串通。就多重買賣而言,在后買受人知情的情況下,簽訂后合同會損害前買受人的利益,這一點后買受人應該是清楚的,具有主觀上的故意后;出賣人明知多重買賣會損害買受人的利益仍然簽訂多個合同,主觀上也具有故意。后買受人與出賣人簽訂合同其實是以默示的惡意串通方式共同損害了先買受人的權益。
四、尚未發(fā)生物權變動的一物數(shù)賣的處理規(guī)則
在多重買賣的各個買賣合同均合法有效且均未獲得履行的情況下,因為債權具有平等性,發(fā)生履行糾紛時,人民法院應該按照什么標準確定數(shù)個債權的履行順序。筆者總結學界提出的方案如下:
(一)出賣人選擇說
出賣人選擇說,將選擇如何履行合同的權利交給出賣人。支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合同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產物,各合同都有效的情況下,買受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向誰履行應該由出賣人決定,而且物本來在出賣人手里,由出賣人決定也很方便。
筆者認為,在糾紛尚未進入訴訟或仲裁程序之前,出賣人可以選擇向哪個買受人履行合同,而對其他買受人承擔違約責任。糾紛進入訴訟或仲裁程序之后,就不能再由出賣人選擇履行順序。首先,多重買賣合同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出賣人一物數(shù)賣的行為,違背了誠實信用,侵犯了先買受人的利益,主觀上是具有惡意的,由出賣人選擇履行對象,容易催生出賣人的違約或者惡意串通行為的發(fā)生。二,進入訴訟程序后,原告通常申請財產保全,此時,出賣人對標的物的處分權受到了限制。三,就算原告沒有申請保全措施,在糾紛進入訴訟或仲裁程序后,由出賣人私下單方決定如何履行,無疑是對法院或仲裁機構裁判的藐視。
(二)先行支付價款說
先行支付價款說,該觀點據(jù)稱是借鑒了國外不動產買賣中的優(yōu)先權制度,按照履行合同的順序來確定物權歸屬。從維護正常交易秩序促進合同的善意履行以及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fā),主張應由先行支付價款的買受人優(yōu)先享有合同權利并最終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此種主張已為《關于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0條所采納,以此為參照,《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9條第(2)項再次肯定了這一規(guī)則。
筆者認為,先行支付價款說,先來后到看似合理,實則不然,付款時按照先來后到,那為什么不按照合同成立的先來后到?先行支付價款說看似鼓勵買受人盡快支付價款完成交易,但是并沒有考慮到買受人的利益。有的合同可能要求先付款,有的可能是收貨再付款,這些都是但是人約定的結果,無可厚非。現(xiàn)在卻以付款的先后決定履行的優(yōu)先級,這樣無疑倒逼限制了買受人選擇付款時間的空間。從債權平等性的角度考慮,即使先行支付了價款,買受人享有的依然是合同請求權,在性質上是平等的,沒有應該受到優(yōu)先履行的法理依據(jù)。筆者認為該說,仍然是對出賣人有利,對受讓人不利。而且,如何解釋該規(guī)則,是需要支付全部價款,還是只需要支付少量定金即可,也是一個問題。
(三)合同成立(生效)在先說
合同成立(生效)在先說,是指在多重買賣各個合同均有效且未履行的情況下,按照合同成立或生效時間的順序來確定履行的優(yōu)先級。該規(guī)則,講究先來后到,就像排隊一樣,因此又被稱為排隊規(guī)則。這一主張符合樸素的價值觀,能夠被大眾所接受,所以學界認同此說的不在少數(shù),而且該觀點已經被司法解釋所采用。
從一般人社會生活來講,按先來后到排隊,最先成立的合同最先獲得履行,合情合理能為大家所接受。從法理上講,債權的平等性是這一履行規(guī)則無法解決的難題。筆者認為,多重買賣各個合同均有效的情況下,各個買受人享有的均是債權請求權,在法理上應該是平等的,每個人享有獲得履行的利益是平等的,以合同成立的時間確定獲得履行的優(yōu)先級,是對債權平等原則的背離。
(四)競價購買及變價受償說
筆者提出新的處理規(guī)則,稱之為競買規(guī)則及變價受償規(guī)則,即在數(shù)個買賣合同均依法有效且均未履行的情況下,由法院主持各買受人自愿協(xié)商,對標的物進行競價,競得人所支付的價款優(yōu)先按比例賠償其他買受人的損失。無法達成一致或者競價失敗的,法院將標的物拍賣,拍賣所得按比例賠償給各買受人。買受人的損害得不到賠償?shù)?,由出賣方承擔賠償責任。這一原則,各個合同買受人平等競爭,每個債權人的利益都得到了公平對待,符合債權平等原則。
[ 參 考 文 獻 ]
[1]張航.淺析一物數(shù)賣中的利益權衡[J].時代報告,2011.
[2]孫鵬.不動產二重買賣研究——意思主義與形式主義制度設計之比較[J].比較法研究,2005.
[3]吳一鳴.論單純知情對雙重買賣效力之影響——物上權利之對抗力來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
[4]許德風.不動產一物二賣問題研究[J].法學研究,2012.
[5]陳敦.論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合同[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