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們法律診所小組關于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現(xiàn)狀的采訪調查過程中,分析得出我國相關法律對女性離婚時的財產或財產性權益特別強調了保護原則,在具體實施中也成果顯著,但同時也存在瓶頸期的困境。面對女性解除婚姻關系時的“楚囚對泣”,我們仍必須重新思考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盡量避免司法實務中的操作弊端,彌補女性離婚時權益保護方面切實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離婚;損害賠償;財產分割;舉證;適用原則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4-0059-03
作者簡介:席明珺,女,漢族,江蘇蘇州人,南京審計大學,法學本科,研究方向:法務會計。
隨著信息化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生活方式日益豐富,但隨之而來的婚姻內部矛盾也越發(fā)多樣化,復雜化,導致婚姻破裂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離婚法律后果在一般情況下會產生財產分割和損害賠償?shù)纫幌盗须y以決斷的問題,2001年修改的《婚姻法》規(guī)定的“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原則”和“離婚損害賠償原則”也正是適應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法律援助的發(fā)展和大力宣傳可以為受害方提供更多法律支持,使其得到相應補償。在解除婚姻痛苦的束縛下,一方面受害方從精神上和物質上均可以相應通過獲得可計量的金錢彌補,另一方面過錯方也會得到財產或名譽上應有的懲罰,這樣可以避免受害人采取極端手段報復的惡性行為發(fā)生,從而建立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正是基于這樣的目的,我在此針對財產分割和損害賠償問題,提出一些自己鄙陋的看法。①
一、離婚損害賠償原則
(一)現(xiàn)實:舉證責任困難
2001年修正公布施行的《婚姻法》確立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作為《婚姻法》的一項重大進步,其規(guī)定了有權提出離婚損害賠償?shù)乃姆N情形為:1)重婚的;2)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3)實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但是還需同時滿足以下三個要件:1.因上述重大過錯行為而導致夫妻離婚損害結果;2.無過錯方因對方的過錯行為而受到精神或物質損害,行為和損害結果具有因果關系;3.實施違法行為的配偶一方須在主觀上有過錯。然而舉證困難的現(xiàn)實,使得受害方在訴訟程序中主張權利的能力嚴重受到制約,這種情況在司法實踐中屢見不鮮。參看南京市的人民法院關于離婚的判決書《上訴人潘某甲與上藍某離婚糾紛一案的民事判決書》、《屈某與張某甲離婚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原告湯某與被告萬某離婚糾紛一案的民事判決書》、《上訴人張某某與被上訴人董某某離婚糾紛一案的民事判決書》等幾百個準予離婚的案例,最起碼有三分之一原告方控訴被告方存在重大過錯,然而卻舉證不足,法院不予以確認。
法律對于“非法同居”的規(guī)定僅僅為:有配偶者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xù)、穩(wěn)定地共同居住;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與重婚不同,重婚是有配偶者又與他人結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與之結婚的行為,必須“履行婚姻登記”這一特定程序,方才符合重婚的構成要件。相反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則是未辦理結婚登記,便以夫妻名義在一起共同生活,或者秘密與他人保持穩(wěn)定的婚外性關系,是重婚以外的破壞一夫一妻制的行為。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行為,其具有非絕對的平穩(wěn)固定性、相對人的特定性和時間的持續(xù)性,但它又是相對難以讓人發(fā)現(xiàn)的,因為同居的雙方對外不以夫妻名義參加社會交流。對于“家庭暴力”的定義也簡單淺顯:家庭成員之間實施的身體、精神等方面的侵害。如此干癟的規(guī)定給人無限的解釋空間,卻也給司法實踐造成了巨大的困難,顯然這對于無過錯方舉證責任要求過高。
(二)多方位的解決方式
過錯責任原則——“誰主張,誰舉證”作為承擔侵權責任的一般性原則,理所當然被離婚訴訟案件援用。對于離婚損害賠償訴訟采用這一原則,很多學者提出損害賠償不應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因為婚姻家庭的私密性特點導致無過錯方舉證困難(例如配偶為第三者購買房產但房產公司保護業(yè)主隱私拒絕透露任何信息,喜歡風言風語的鄰居在需要作證時推脫的一干二凈),再加上無過錯方往往處于婚姻家庭中弱勢方,家庭地位、經濟實力都不及另一方,在這種情況下還把舉證責任完全由其承擔明顯是不合理的。
如果法律援助可以申請為當事人提供接觸到可以合法取證機構的途徑,或者爭取讓私家偵探在不侵犯公開他人隱私的情況下搜集的證據(jù)變成合法證據(jù),鼓勵村委居委等相關組織給予支持,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當事人舉證不足的缺陷。當然導致證據(jù)不足的原因還包括當事人對法律的理解錯誤或是維權意識淺薄。
當事人很可能覺得對方有過錯,自己獲得法院的支持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殊不知過錯和法律明確的重大過錯涉及的范圍相差甚遠。在傳統(tǒng)中國人的觀念下,所謂家丑不外揚,即使覺得存在第三者,往往當事人在懷疑階段不敢輕舉妄動害怕破壞夫妻感情,然而一旦關系崩塌隨之而來的訴訟卻讓當事人不知所措。除去同居難以證明,家暴也是四個過錯中躍不過去的坎,大部分當事人處于害怕的狀態(tài),很少會報警或者讓醫(yī)院出具證明,非要等到忍無可忍無須再忍時,卻會一時沖動犯下不可彌補的錯誤。這樣的情況無論是法官,當事人,還是在座的我們,都是不想看見,也不忍接受的事實。
可見提高當事人的證據(jù)意識是迫在眉睫之事,法援應當充分利用大學生需要實踐經驗的有利條件,組織有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生深入社區(qū)進行普法,既使學生的學識得到認可,也有利于擴充普通百姓的法律知識。那些以為生活只剩柴米油鹽的百姓,都是沉睡不醒的狀態(tài),需要我們長鳴警鐘,喚醒他們,給予他們敢于維權的勇氣,需要我們指點迷津,引領方向,給予他們善于維權的技巧。
二、共同財產分割原則②
(一)共同財產的定義③
婚姻法第十七條對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應歸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范圍作出了規(guī)定,即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1)工資、獎金,指在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一方或雙方的工資、獎金收入及各種福利性政策性收入、補貼;(2)生產、經營的收益,指的是在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或雙方從事生產、經營的收益;(3)知識產權的收益,指的是在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或雙方擁有的知識產權的收益;(4)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是指在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一方或雙方因繼承遺產和接受贈與所得的財產。對于繼承遺產的所得,指的是財產權利的取得,而不是對財產的實際占有。即使婚姻關系終止前并未實際占有,但只要繼承發(fā)生在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繼承的財產也是夫妻共同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guī)定的除外;(5)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第十八條對應為夫妻一方的財產范圍作了規(guī)定。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1)一方的婚前財產;(2)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y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3)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4)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二)四大原則
1)男女平等,離婚共同財產分割時,雙方享有平等權利,承擔平等義務,共同財產原則上均等分割;2)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不得侵害其合法權益,根據(jù)女方實際經濟狀況和子女需要給予必要的照顧;3)有利于生產,方便生活;4)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
平等價值是衡量一切法律制度的一條最基本的標尺,作為一個女權主義者,我絕對贊同把女性和男性放在同等的地位看待。但是很明顯,廣大的中國夫妻雙方在家庭地位中不可能保持完全平等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必須強調對公平的維護,否則會對弱勢的一方產生不利后果。自2015年以來房價反彈迅猛,房屋的價值在夫妻共同財產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大,房屋分割問題成為離婚糾紛一大焦點,因此夫妻雙方對于房屋所有權或分割比例往往無法達成協(xié)議。我們無法否認甚至女方存在利用子女獲得法官同理心來達到獲得房屋所有權的目的的現(xiàn)象。身為學生,我們進行法律援助時,常常會被當事人的述說所打動,自然而然忽視了現(xiàn)實證據(jù),發(fā)生一邊到的現(xiàn)象。事后想想,這正是我們涉世不深最大的弱點,作為一個法律人,我們應當考慮到弱勢群體的需求,但是同時也要本著絕對遵從法律,一切從事實出發(fā),不能枉有一腔熱情,卻被謊言蒙蔽雙眼。
(三)認識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婚姻法》明確表明,夫妻所獲財產,書面約定歸夫妻雙方各自所有,夫妻一方由于對老人協(xié)助與照料、子女撫育等有較多付出時,婚姻關系解體時,相對方應當進行補償,付出較多一方同樣有權請求相對方進行財產補償。可以對勞務潛在的價值表現(xiàn)出來,已經是我國司法的巨大進步,但是這僅僅是在財產歸各自所有的情況下,對家務勞動的認可。適用范圍過于狹窄,畢竟這種約定在中國較為少見,而且這也是婚姻存續(xù)過程中的付出,沒有考慮到一方當事人為在家務方面提供更多精力之前做出的選擇,會對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造成無法彌補的缺憾。這在我們倡導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主流下,顯得格格不入,給人以一種精神的缺陷可以使用金錢彌補的錯覺。就好像一方出軌,提起訴訟,可以給予對方補償一樣,直接將無形的精神損失和可以衡量的物質掛鉤,甚至是劃等號。如果說出軌是事后補償,存在法院是否準予離婚的不確定性,那么這種提倡夫妻嚴格區(qū)分你我的導向,是否是我們法援應當采取的態(tài)度呢,似乎有待考量。
三、如何同時適用財產分割原則和損害賠償原則④
婚姻法內重要制度之一即為離婚損害賠償制度,離婚時無過錯方保護是其重點所在。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實踐中,夫妻共同財產分割、適用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之間的區(qū)別模糊。有學者認為根據(jù)《婚姻法》規(guī)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法院需顧及女方、子女權益照顧原則,這和過錯、無過錯原則沒有關系。同時,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已為國內婚姻法所確立,請求過錯方賠償損失是無過錯方的權利,此項權利的確立對于過錯一方制裁、弱者利益保護這項婚姻立法本質相契合。但是如果再在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考慮夫妻一方的過錯因素,勢必將夫妻共有財產的分割與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予以混同,這樣則會出現(xiàn)一錯兩罰的情況。⑤我覺得這兩個原則不應該是相互排斥的,當然也不能將損害賠償制度完全包含在共同財產分割原則里(當分割共同財產時一方當事人提出由于對方存在重大過錯而要求多分財產,同時法院也準予適用損害賠償原則,這確實是不合理的)。這兩者應該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如果當事人處于弱勢無法拿出合法證據(jù)證明對方存在重大過錯的,應當適用共同財產分割原則照顧無過錯一方;或者過錯方無法定嚴重過錯,但確實存在通奸、賭博、吸毒、賣淫、嫖娼等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過錯行為,當然需要照顧無過錯一方。當然在進行法律援助時,每個人的解釋會有所不同,尋求幫助的當事人也會在“過錯”的定義上附加更多的感情色彩,使經驗不足的大學生往往處于尷尬的境地,甚至產生對法律的質疑思想。
四、大學生參與法援的現(xiàn)實困難
在我校成立的法律診所教育基地,每一個指導老師,都熟練掌握專業(yè)知識同時又看盡人間百態(tài)。老師也多次強調了作為法本學生,我們的資源優(yōu)勢在于人才和成本,可以緩解社會上對法律援助需求的壓力,相比起剛剛參與工作的年輕律師,可以說是獨占優(yōu)勢。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服務范圍有限,參與法律援助的專業(yè)律師和政府安排的社會法律服務者,和事業(yè)單位的醫(yī)生一樣,從事法律援助是他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因每天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當事人和千奇百怪的瑣事而容易變得麻木。根據(jù)網友反映,曾經申請過或接受過法律援助的當事人所不滿的,往往不是判決或裁定的結果,而是在法律援助過程中工作人員的隨性解釋與敷衍。這種現(xiàn)象也是我親眼所見。當然,這其中也不排除部分人員基于對訴訟請求被駁回的不滿意而變相發(fā)牢騷的情況。不像大學生那樣,有服務社會的高漲熱情,急需社會實踐經驗,時間也相對充裕,可以充分發(fā)揮靈活能動性。這種充分的對接,可以使民間法律援助在大范圍內提高一定的水平。⑥
但是,問題也接踵而來,正如我上文所述,極具同理,25-29的我們,經常聽當事人訴苦卻又不忍心打斷他們,又苦于在法律上完全沒有解決的辦法,而變相地成為了居委會工作人員的身份。更有甚者,我們偏聽一方的言辭,會做出不分黑白的判斷,使案件越發(fā)的復雜化。當然,也存在當事人對于我們的身份和勝任能力的質疑,不愿意接受法律援助,也不愿意吐露心聲,給我們繼續(xù)開展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難。他們有人說過,“法律是為保護弱者而生,你們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怎么可能為我們謀福,你們不能懲罰對方,那也沒有資格瞎摻和?!皻w根結底,是他們對高校學生的不信任,也是他們對法律想當然的理解。與司法行政部門和司法機關偶爾為之的街邊拉橫幅、周期性答疑、公開講座、電視報紙專欄宣傳、社區(qū)服務、印發(fā)宣傳資料等傳統(tǒng)的公眾法律教育得到的效果,基本沒有差別。但是,通過本次活動,充分可以反映社會對此的高度重視,我堅信,我們遵循的“讓法制進社區(qū)”活動,可以更具針對性,交流性,緩解普通百姓和我們之間的隔閡,讓法律援助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
[ 注 釋 ]
①李倩.我圍離婚損害賠訴訴訟舉證難之案例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5:1-4.
②王汝強.我國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院,2015:4-9.
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一條.
④王汝強.我國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制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2015:18-20.
⑤房紹坤,范李瑛,張洪波.婚姻家庭與繼承法[M].第四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80-81.
⑥沈英姿.我國法律援助制度運行現(xiàn)狀及其思考[D].暨南大學,2010:25-29.
[ 參 考 文 獻 ]
[1]李倩.我圍離婚損害賠訴訴訟舉證難之案例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5:1-4.
[2]王汝強.我國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院,2015:4-9.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一條.
[4]王汝強.我國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制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2015:18-20.
[5]房紹坤,范李瑛,張洪波.婚姻家庭與繼承法[M].第四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80-81.
[6]沈英姿.我國法律援助制度運行現(xiàn)狀及其思考[D].暨南大學,2010: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