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天昊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往應(yīng)試化的教學手段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方式方法過于枯燥乏味,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的困難,難以提高興趣,開發(fā)智力。而小學語文采用有效性的教學則顯得尤其必要,不斷的開展有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小學語文的基礎(chǔ)知識,將教學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自我的整體素質(zhì),提升語文的學習水平,增強課程的教學效率。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性
雖然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進行語文知識的探尋過程中,教師仍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必須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反饋的行為、表現(xiàn)的情感和突出的意識進行歸納總結(jié),采取針對性的目標確定具體的內(nèi)容設(shè)計切實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才能夠使學生從根本的興趣出發(fā),激發(fā)對小學語文課堂知識的求知欲望,從而不斷的進行自我學習,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水平,到達更好的知識獲取狀態(tài),才能夠真正有效的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有效性,達到最終的教學目標。
一、教學準備階段的有效策略
其實就像我們通常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文章預習一樣,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也需要對教學進行目標以及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制定進行一個具體步驟的列舉,也就是俗稱的備課。其實,語文教學既是一種藝術(shù)又是一種技術(shù),必須經(jīng)過精心的準備,才能夠在課堂上進行更好的知識展示,使學生能夠體驗到語文知識的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因此,在進行備課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認識自己。教師不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獨裁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應(yīng)當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角,教師進行一個適當?shù)囊龑?。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擺正自己的位置,設(shè)計出符合學生性格特點的教學方式,才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地進行知識的探尋,而且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所背的內(nèi)容也需要根據(jù)自己的個性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案例匹配,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fā)揮自我,使學生能夠理解教師的意思,與教師形成互動。在這在進行備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在了解學生、尊重學生與學生合作的基礎(chǔ)上進行教學內(nèi)容的制定,這樣才能夠做到科學性、有效性、全面性地對小學生進行個體化差異的對待和知識的培養(yǎng)。另外,就是需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當中,而不是學生一味的聽教師講課,使得原本生趣和充滿探索欲望的課文內(nèi)容枯燥乏味,進而讓學生產(chǎn)生厭惡、抗拒等的負面情緒。所以在進行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尤其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比如在講《丑小鴨》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丑小鴨》的相關(guān)電影或視頻,然后教師可以將故事簡單地進行一個闡述,然后讓學生通過全文內(nèi)容的閱讀,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來進行一個文章大體意思的闡述,使學生能夠既獲取知識章節(jié)的內(nèi)容,又能夠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能夠有一種緊張感和好勝心,從而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去。
二、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有效策略
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把握上課的節(jié)奏,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應(yīng)狀況,以判斷是否應(yīng)當繼續(xù)進行或暫停下來進行適當?shù)囊龑?。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營造一個平等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有一種被尊重被理解的感受,這樣才能夠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談?wù)摬l(fā)揮自我的個性,讓學生體驗到自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或者進行角色扮演來體驗人物的情感,并通過自己的情感宣泄以及語言來表達自我,綜合提升自我的價值,并且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興趣,不斷提升的自我的理解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最終達到教師的教學目標。在活躍課堂氛圍的過程中也能夠得到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一個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另外,教師需要做的一點就是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如教師可以運用一些有趣的教學方式,用一些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工具,使得教學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形式上更加的生動活潑。比如可以通過游戲的形式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命題的討論當中去,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和興趣程度。或者也可以開展一些有趣的辯論賽、知識競賽等,以這種形式來增加他們的參與積極性以及知識的獲取程度。另外就是需要經(jīng)常性地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回答,愉快的討論,感受到知識的深刻含義。在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采用新穎的教學設(shè)計使學生能夠在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價值觀,不再拘泥于課本。讓他們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培養(yǎng)自己探索知識的欲望和能力[1]。
總之,教師必須在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和性格特征基礎(chǔ)上,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行一個自我喜好的反饋,可以讓學生給老師提有相關(guān)的意見,讓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的明顯。這樣一來,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水平進行一個檢討反思,采用上交作業(yè)的形式讓他們列舉出自己的缺點和優(yōu)點,這樣一來就可以對他們進行適當?shù)闹笇?,讓學生不斷的進步,教師也能夠得到不斷的發(fā)展[2]。
【參考文獻】
【1】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首都師 范大學出版社,2015
【2】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M】.北京:教學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