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俠
【摘 要】
閱讀和習作是當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形態(tài)。閱讀教學專注于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習作教學著眼于訓練學生的言語技能。這種各司其職的教學形態(tài)存在著一個突出的問題——閱讀與表達之間嚴重脫節(jié)。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閱讀和表達之間的關系,尋求更好的突破路徑。我結合具體的閱讀教學課例,從語匯積累、句式訓練、句群架構的層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與做法。
【關鍵詞】
閱讀教學 語言表達 語匯積累
當前閱讀和習作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形態(tài)。閱讀教學專注于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習作教學著眼于訓練學生的言語技能。這種各司其職的教學形態(tài)存在著一個突出的問題——讀寫分離,閱讀與表達之間嚴重脫節(jié)。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必須重新審視閱讀和表達之間的關系,閱讀是表達的基礎。表達是閱讀的需要。
既然閱讀和表達是一種水乳交融,相輔相成的關系。那么,我們就不應該把語言訓練屏蔽在閱讀教學之外。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促進兒童語言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一、強化語匯積累,夯實語言表達的基礎
著名語言學家王德春指出:“沒有語言輸入,根本談不上語言學習。語言輸入的內容、數(shù)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響著學習的質量和速度?!币虼耍陂喿x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尋找文本中富有特點的語詞表達方式,一方面讓學生建立起感性的認知。另一方面以 “知”導“行”,活用資源,在文本留白、延伸處進行適切的拓展遷移,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真正轉化為語言的能力,夯實學生表達的基礎。
如《大禹治水》一文中數(shù)詞的運用十分精妙。大禹治水困難重重,走過了“干山萬水”吃盡了“千辛萬苦”:大禹治水為民造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 “九座大山”;大禹治水公而忘私,曾經(jīng) “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卻“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逐一地品讀這些數(shù)詞,大禹的形象愈加豐滿。尤其是“九”字,在古時經(jīng)常用于虛指,也就是“無窮多”的意思。古文中也有“禹治水,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的記載。學文后老師可以讓學生來說說含有九字的成語,并將其填入相關的語段中,如大禹治水用盡 “九牛二虎之力”,歷經(jīng)“九死一生”終于“九轉功成”。
再如《水鄉(xiāng)歌》一文善用連詞?!俺靥烈粋€連一個”展現(xiàn)出水鄉(xiāng)荷塘密布,縱橫交錯的美景:“裝滿一籮又一籮”描繪出水鄉(xiāng)人民生活富裕、歡愉自足的場面。老師可以借助于文本的插圖,讓學生用“連”和“又”來說話,如“小鳥一只連一只”“大樹一棵連一棵”“青山一座又一座”“白帆一片又一片”……看似簡單的“連”和“又”,鋪陳出江南水美、情美的動人畫卷。
二、延展句式訓練,關注語言表達的過程
呂叔湘先生說:“使用語文是一種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正確,二是熟練?!睆倪@一點上來看,數(shù)學老師似乎比語文老師做得更好。數(shù)學老師教公式,總是先從演示推導開始,讓學生悟得其中的道理,隨后再設計不同梯度的習題幫助學生強化訓練。學生在經(jīng)歷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學習過程之后,就會把所學的知識牢固起來。而語文老師教句式,卻往往是零敲碎打,不求甚解,不論章法,不求過程,這種做法大大地降低了訓練的效果。
為了提高語言表達訓練的實效性,老師們當放慢舒緩學生學習的過程。通過細膩而有層次的設計,延長學生語言表達的深度,擴展學生語言表達的廣度,使學生的語言在“感知-理解-運用”的轉化過程中逐步豐潤起來。
以《月亮和云彩》一課中的句式訓練為例:
第一步,讓學生感知句式表達的效果?!霸铝猎谠撇手写┧?,一會兒明,一會兒暗。”“一會兒…… 一會兒……”是表示并列關系的復句,表現(xiàn)出月亮在云朵中急速穿行、忽隱忽現(xiàn)的特點。
第二步,為學生構建句式支架。出示例句“蝴蝶在花叢中穿行,一會兒_____,一會兒_____。”預設“蝴蝶在花叢中穿行,一會兒高,一會兒低?!薄昂诨▍仓写┬?,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飛到西。”“蝴蝶在花叢中穿行,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薄煜さ氖挛镒钅芗ぐl(fā)學生表達的欲望,激活學生語言的靈性。
第三步,學生分小組進行語用實踐。出示框架:(誰)在(干什么),一會兒_____,一會兒_____。這里的“誰”可能是小動物,如“魚兒在水中游,一會兒搖尾巴,一會兒吐泡泡”,也可能是人物,如“媽媽在干家務活兒,一會兒擦桌子,一會兒拖地板”,還可能是指具體的事物,如“云朵在天上變來變去,一會兒像幾只綿羊,一會兒像一群白兔”……開放的句式訓練有助子學生的語言朝著個性化語言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馮桂群.讓學生學會個性化表達【J】.江西教育,2011(17)
【2】王美云.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J】.現(xiàn)代語文,2006(01)
【3】黃秀桂.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