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堂人靜不聞更,獨坐書床對夜燈。門外不知春雪霽,半峰殘月一溪冰。”宋朝詩人周弼的這首《夜深》,道盡了沉浸于文字世界而渾然忘我的讀書境界。回首望去,我的青春也與閱讀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那些看似只有黑白兩色的書頁,卻如朵朵繁花,裝飾了我那原本單調(diào)貧乏的青春歲月。
從記事起,“貧困”就和我的家庭緊緊捆綁在一起。學(xué)校減免了我的學(xué)雜費,并且每個月還有一些貧困生補助,雖然上學(xué)沒有問題,但買書就屬于遙不可及的奢望了。
但我深知,書里有大大的世界,書里有我不曾走過的路、不曾看過的云、不曾領(lǐng)略過的萬千悲喜……自從在同桌那里讀完安徒生的《海的女兒》并久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之后,我就被書的魔力深深鎖住,再也無法抗拒她的召喚了。我想盡一切辦法,去尋覓自己的閱讀之路。
于是,語文課和語文作業(yè)竟然成了我的閱讀起點。
語文課本選取的都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文學(xué)精品,把這些課文吃透,可以起到“以一當十”的效果。于是,就像饑餓的人見到面包一樣,我一頭扎進了語文的世界。學(xué)習(xí)《陳情表》時,聽完老師的講解,我把李密的“孝”和諸葛亮的“忠”聯(lián)系起來思考,感受李密以“孝”說“忠”的良苦用心;學(xué)習(xí)《夢游天姥吟留別》時,里面的“??驼勫蕖币痪洌n文底下的注釋說古代傳說中有三座仙山:瀛洲、蓬萊、方丈,我在教室里懸掛的中國地圖上竟然真的找到了“蓬萊”這個地方,并且得知秦始皇派人去海上尋找仙人,就是從這附近出海……以一本教材為線索,串聯(lián)起文史哲等各科知識,我竟然有滿載而歸的感覺。這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但遠方并不是一蹴而就、自動降臨的,你需要想方設(shè)法跋山涉水去尋覓她,才能一覽她那美麗的姿容。
我還從同學(xué)那里借來了各種課外書。
我們班是一個有愛的集體,同學(xué)們知道我喜歡看書,經(jīng)常把自己的課外書借給我。“書非借不能讀也”,借來的書讓我更加珍惜。記得全套9冊的《明朝那些事兒》就是同學(xué)借給我的,我在暑假期間如饑似渴地把它讀完,那個暑假因為有了這套書的陪伴,仿佛也沾染了太湖的水戰(zhàn)、刀劍的廝殺、大漠的鐵騎、紫禁城的風云……為了回報同學(xué)們的情誼,我也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他們,或者是幫有事的同學(xué)做值日,或者是幫他們補習(xí)功課。借助閱讀,我們有了靈魂深處的溝通。有人說,兩個人互相交換一塊面包,得到的還是一塊面包,而如果交換的是書呢?那種靈魂火花碰撞交流的喜悅,比天邊最絢麗的彩虹還要令人目眩神迷吧?青春或許終將逝去,但閱讀留下的烙印卻是伴隨一生的。
如今,雖然已經(jīng)度過了“一書難求”的窘迫時期,但每當聽到高考生“撕書減壓”的消息時,我還是有些心疼。古人講究“敬惜字紙”,是因為書是人類文明的偉大結(jié)晶,是應(yīng)該滿懷敬意去尊重的東西,是讓我們擺脫了凡俗的日常,向著光明,向著希望,努力飛翔的唯一橋梁。
青春有書不孤獨,閱讀伴我向前飛。書中,自有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大千世界。
高分解讀
核心亮點:感情真摯 文采飛揚
文章以一首宋人描寫閱讀感受的詩篇切入,既能讓讀者快速進入與讀書相關(guān)的美好情境,亦間接體現(xiàn)出作者讀書的積淀,一舉兩得。而后借幼時讀一篇童話的美好感受過渡到對自己讀書生活的描寫。作者根據(jù)自身的特點——家庭生活拮據(jù),展示了自己富有特色的讀書生涯:一是精讀課本,對課本的每一個細枝末節(jié)都精心品味,收獲豐盈;再就是向同學(xué)借書讀,飽嘗分享的快樂。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不僅寫出了“書中”之趣——對知識的了解和把握,更寫出了“書外”之樂——與他人分享精神財富的快樂,境界超出閱讀本身,令人激賞。結(jié)尾宕開一筆,批評“撕書減壓”,倡導(dǎo)敬惜書本,富有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