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思涵
四川綿陽一男子,潛入一女子家中行竊未遂只拿了一根香蕉充饑,因太困在女子家中睡著,后被當場抓獲,判刑兩個月。有人為其鳴冤,認為法律太過嚴苛,而我認為不然。
法者,理勝于情。男子雖只“拿”了一根香蕉,犯罪情節(jié)輕,本不該給予重罰。乍一看,兩個月的監(jiān)禁也的確讓人難以接受,為其鳴冤也可以讓人接受,可追其緣由,男子入室行竊,明顯帶有嚴重的犯罪目的。所以,并非法律嚴苛,也并非執(zhí)法者不近人情,法律當前,理勝于情。
孟德斯鳩說:“對一個人的不公就是對所有人的威脅。”誠然,犯罪之后倘若只是從輕發(fā)落,那是對法律的不顧,更是對所有人的威脅。當然,罰的目的,也從來不是讓人受盡折磨,也不是為了限制他人的自由。而是有了法,才有法律高懸于頂?shù)淖饑?,才有人時刻警醒的敬畏。法律,更像喚人回頭的老者,一段諄諄教導將誤入歧途之人拉回正道,故法律既有鐵面無私的理,又有潤物細無聲的情。
法律,理勝于情。面對罪行,秉公執(zhí)法,不摻雜人情,此謂理;面對罪人,施以教誨,此謂情。法律如一座天平,于情于理,適當適量,不過分也不過輕,適度的處罰恰好喚回浪子最后的良知。為男子鳴冤的人,更是出于同情,出于單方面的考慮,只有心中揣著理與情的天平,才能做到于情于理,適當適量!
嚴明處罰,方有法律的尊嚴,嚴明處罰,方有人心的敬畏。沒有嚴罰的法律如紙上空文。只有嚴明處罰,才能整頓社會的不良風氣,只有由法伸罰,才能有政治清廉的一天。新加坡對環(huán)境破壞之徒處于重罰,隨地吐痰的代價是2000元罰款,15天監(jiān)禁,如此嚴法成就了“世界花園之都”;美國頒布的史上最嚴環(huán)境保護法,汽車不安置處理器的司機,罰金相當于一個家庭一年的收入,處罰之重讓人咋舌,于是條條大路無黑煙??梢?,嚴罰從來不是故意加于犯罪者折磨,更不是故意為法律鍍上神威;法者,雖理勝于情,卻從不將情拋之腦后,而是為了建設更加清明的社會。
法者,對微小犯罪防微杜漸,對巨大犯罪打擊并杜絕。法者,理勝于情,別為它的鐵面無私而心怨,也別抱怨它的不近人情,為一個更加清廉的社會,請原諒它將理置于情之前。
教師點評
文章的論據(jù)新穎而精當,表現(xiàn)出作者豐厚的積累。文章具有思辨性,如作者提煉法律下的人情的觀點,從法與情需要兼顧的角度展開,并引用大量熱點材料加以佐證,論證深入。本文另一個亮點在于立論的中正嚴謹,并非非黑即白式地肯定“法”,否定“情”,而是在肯定了法的意義之后,高屋建瓴地論說“情”的價值。
教師亮分
基礎等級37分+發(fā)展等級17分=5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