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當下佛教電影生產處于現實困境中,狹義“佛教電影”與泛義“佛教電影”的概念亟需厘清。佛教電影并非簡單等同于“佛化電影”。佛教電影的重中之重,是“佛教信仰影像”問題。中國當下佛教電影問題重重,同時蘊含著多種積極且光明的生產路向。
關鍵詞:佛教文化;佛教電影;佛化電影;佛教信仰電影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現代性語境中,瓦爾特·本雅明所述“豐富了我們的感知領域”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1]231——電影,是建構社會文化的重要媒介。正如趙樸初所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中國文化是世界人類三大文化中光輝燦爛的一支。……佛教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697周恩來曾倡言“可以攝制一部佛教名山的影片”。[3]130諸多有識之士意識到佛教和電影結合的應機:早在1936年,周叔迦、劉玉權、崔云齋、李安仁等已籌辦攝制佛化電影的無量光電影制版社[4]215;寶田正道表示“佛教,若是能將電影……加以有效利用,以擴張教化、教線的話,則世界可能會更為光明”[5]303;星云法師自白“‘藉電影弘揚佛法的心愿”,指出“將佛教故事透過電影效果深入民間,可說是功德無量”[6]27;圣嚴法師則從佛法戒律上闡述“以佛化電影……來弘揚佛法者,自是不違佛制的”①。
目前,佛教電影在全球范圍的制作和傳播,已經是一種事實性的存在。如日本的《空海》、《禪》,韓國的《優(yōu)曇婆羅》、《達摩為何東渡》,泰國的《善惡無赦》、《正念與謀殺》,不丹的《小喇嘛看足球》、《旅行家與魔術師》,斯里蘭卡的《商羯羅》,美國的《禪修兄弟》,德國的《禪的靈魂》等等,國際佛教電影節(jié)(IBFF)也已舉行多屆。在此前提下,中國盡管有《一輪明月》、《棲霞寺1937》、《大唐玄奘》等若干佛教電影,②其作品數量遠不相稱于中國作為具足南傳、漢傳、藏傳三傳佛教的佛教大國地位(中國電影年產量已超過500部)。相當程度上,如何切實推進中國佛教電影的創(chuàng)作繁榮,通過佛教電影傳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的道德觀念,從而遍灑慈悲教化,消解社會戾氣,倡引行善積德,重塑公眾良知,“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充實中國力量,正信正行,精進不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7]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宗教問題、社會問題,乃至文化問題。
當下中國佛教電影生產的現實困境,揭橥中國佛教電影觀念的渾沌模糊,亟需細加清理。
關于佛教電影,寶田正道有言,“佛教電影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以佛教為主題的戲劇性電影。此種電影必須有主角,若以佛教始祖釋尊、各宗祖師、高僧為主角的話,則輕而易舉地就能拍出戲劇性的佛教電影。第二種是以佛教環(huán)境、生活為故事背景的電影?!谌N是紀錄片”。[5]303此論誠然有其啟發(fā)性,但存在一個重要盲點:未加辨析電影作品的根本價值立場問題,而產生混淆。譬如,同樣敘述日本空海法師的《空?!罚ㄗ籼偌儚泴а荩?984年)和《曼荼羅》(滕文驥導演,1991年),前者基于佛教價值觀,后者基于非佛教的世俗價值觀,自不可等而視之;再如,同樣以禪宗寺院為故事背景的《優(yōu)曇婆羅》(金良得導演,1989年)和《落山風》(白沉導演,1990年),前者的女主角智曉斬斷情絲虔心修道,后者的女主角索碧沉溺情欲偷歡出軌,又何以混為一談?稍加留意,即知眾多關于少林和尚故事的“佛教電影”只見武功不見禪法,許多打著“佛教電影”幌子的電影都與闡釋佛教思想無甚關系,甚至抹黑污蔑佛教,③其對于佛教的戲謔歪曲,相當程度上遮蔽了觀眾對于佛教正法的如實知見。面對如此污濁舉止,豈不正須太虛法師所倡“做獅子吼,發(fā)海潮音”?
“是非不別似茫然,是非混亂迷真理,顛倒是非誤后賢;”[8]論者在此不辭粗鄙,試呈拙見作引玉之磚,以求推進中國“佛教電影”之去蔽。
二
厘清中國佛教電影諸問題的一個關鍵點,在于清楚界定“佛教電影”的概念。拙見以為,“佛教電影”宜于分別進行嚴格意義的狹義界定與寬泛意義的廣義界定。
就狹義而言,“佛教電影”即“佛教信仰電影”,以佛教信仰追求為主旨,以佛教修行為主要內容,由具有相當佛法修為的佛弟子主導電影創(chuàng)作,同時具備此三者?!胺鸾绦叛鲭娪啊辈粌H是關于佛教題材的電影,而且是闡釋佛法思想的電影,有修為佛弟子擔任主創(chuàng)正是為了確保這兩點(尤其后一點)。
或可問:若具備三者中之二者,如何對待?回答是:若具備佛教信仰主旨,同時具備其他二者之一者,可稱作“準佛教信仰電影”,如高橋伴明導演的日本電影《禪》;若只有佛教信仰主旨之外其他二者,則“準佛教信仰電影”的資格尚不具備。
還有必要說明的是,嚴格限定“具有相當佛法修為的佛弟子”的主創(chuàng)資格,是為確保創(chuàng)作者具備在電影中如法闡釋佛法的能力,當今佛弟子數不勝數,各自情況不盡相同,并非任何一個佛弟子都有必要且有能力創(chuàng)作符合佛法知見的“佛教信仰電影”,佛弟子參與乃至主導電影創(chuàng)作,或可“只看到較低層次的佛教表面現象的一個側面,對整個佛教缺乏全面的了解”[2]802(趙樸初語),并不完全保證這部電影就是“佛教信仰電影”。此間關系重大,故繞舌贅論。
肇定嚴格意義上的“佛教電影”概念,而后可劃分“佛教電影故事片(劇情片)”與“佛教電影紀錄片”,或曰“故事型佛教電影”與“紀錄型佛教電影”,避免寶田正道劃分故事片與紀錄片時的層次混淆。④
那么,狹義的“佛教電影”是否等于“佛化電影”?如細加辨析,二者仍存在差異。“佛化電影”可能表現佛法智慧中的隨許世俗,在修行中隨許世俗是一種暫時世俗諦智慧,然若處置不慎,遮蔽究竟世俗諦乃至勝義諦旨趣,則可能造成歧義誤會,未能完全體現“佛教信仰電影”的信仰主旨和修行內容。
在清晰定義狹義之“佛教電影”的基礎上,則可定義廣義之“佛教電影”。寬泛意義上的“佛教電影”,自然包括“佛教信仰電影”,同時包括“準佛教信仰電影”。在此之外,佛教題材電影中,主旨中肯定佛教信仰的,都屬于廣義之“佛教電影”。不過,確定電影主旨中是否肯定佛教信仰,則須由具有相當佛法修為的佛弟子主導電影創(chuàng)作,或者由佛教界公認的善知識審定認可,避免迷妄知見。
和狹義之“佛教電影”一樣,廣義之“佛教電影”同樣可分成“佛教電影故事片”與“佛教電影紀錄片”,不再贅言。
值得指出的是,絕大多數的中國佛教題材電影,甚至不具備寬泛意義的“佛教電影”資格,比如《火燒紅蓮寺》、《少林五祖》、《龍在少林》、《新烏龍院》、《三德和尚與舂米六》等等電影,虛構出種種戲謔乃至罪惡的寺院形象和僧侶形象,乃至造成“該寺都是邪惡的聚居地……被表現為十足的人間地獄”[9]92的丑化寺院形象,其毀謗之舉堪稱毫無底線,如何能切實呈現“已以獨具的精深哲學思想,豐富的精神財富,龐大的文獻寶藏,精美的文化遺產而成為東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支柱”[2]702的佛教文化?
三
如何糾治種種以訛傳訛,摒除以盲導盲的中國佛教電影誤區(qū),“破除迷信,坦白光明”?[2]757
開創(chuàng)中國南山律宗的道宣律師有言,“以法護法?!盵10]886對于眾多非“佛教電影”的佛教題材電影的迷信無知,必須“以佛法護佛法”,創(chuàng)作出諸多蘊含佛法甘露的“佛教信仰電影”,藉此廣為傳播究竟佛法,用正法光明不斷驅逐抹黑盲知,“給予人們以新的啟發(fā),……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個新的世界”[2]798(趙樸初語)。
處于當下時代機遇中,有識之士正可致力于制作“佛教信仰電影”,用清凈佛法建構社會道德,重塑公眾的良知心靈,“吸取佛教文化的精華,……發(fā)揚‘人間佛教的精神”。[2]808
如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意識到“電影可以視為現代的唐卡”,用電影鏡頭弘揚佛法;再如傳真法師,四方化緣拍攝棲霞寺法師在抗戰(zhàn)中慈悲救護數萬難民的故事,“展示了中國佛教界的愛國愛教精神”[11]115;著手在電影影像中逐步建立佛法和佛弟子的正面形象,以正破邪。
而事實上,一些佛弟子已開始“佛教微電影”的書寫和傳播,如《圣心》 、《活菩薩》、《峨眉來電》、《噶瑪巴欽諾》等,在傳統(tǒng)“影院電影”之外,開拓著虔意傳播佛法的蹊徑,契合慈航之道。
盡管當下中國佛教電影問題重重,但正蘊藉一種乃至多種積極的光明路向,有志者當可“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里斬春風”,⑤“在長期進行‘成熟有情,莊嚴剎土的崇高事業(yè)的同時也使自身成熟起來和嚴凈起來”[2]702(趙樸初語)。
注 釋:
①圣嚴法師同時稱“出家人絕不可參與演出”,見圣嚴法師《戒律學綱要》,宗教
文化出版社,2006.
②此處指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影院電影”,不包括近年涌現的“微電影”。
③如張鑫炎導演的“《少林寺》影片中有和尚吃狗肉的鏡頭,所謂‘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還有和尚談戀愛的情節(jié),并且被大肆渲染,一曲“日出東山坳”,
響遍全球。新加坡佛教總會曾就此致函中國佛教協(xié)會,予以責難,使中國佛教
協(xié)會……十分被動。”(朱洪《步步蓮花:趙樸初佛緣人生》,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1年,164頁。)
④本文不主張“佛教信仰電影”意義上的“佛教故事電影”與“佛教紀錄電影”
表述,因為“佛教故事電影”容易被認為是“關于佛教故事的電影”,“佛教
紀錄電影”容易被認為是“紀錄佛教內容的電影”,可能不具備“佛教信仰電
影”三個條件的任何一個。
⑤《佛光國師語錄》,《大正藏》,第80冊。
參考文獻:
[1](德)漢娜·阿倫特.啟迪:本雅明文選[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2]趙樸初.趙樸初文集[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7.
[3]朱洪.步步蓮花:趙樸初佛緣人生[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1.
[4]張曼濤編.民國佛教篇(中國佛教史專集之七)[M].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5]寶田正道.現代日本電影與舞臺劇中的佛教[A]//佛教藝術——音樂、戲劇、
美術[M].高楠順次郎.“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編譯委員會譯,華宇出版社,1989.
[6]星云大師.往事百語③[M].現代出版社,2008.
[7]傳印.在中國佛教協(xié)會成立6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J].法音,2013(9).
[8]守培法師.妙心雜詠[M].新加坡:靈峰般若講堂,1983.
[9](英)里昂·漢特.功夫偶像——從李小龍到<臥虎藏龍>[M].余瓊譯.北京大學
出版社,2010.
[10]釋明賢.法寶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11]俞小一編.中國電影年鑒2006[M].中國電影年鑒社,2006.
作者簡介:吳迎君,文學博士,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