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藝術化”是朱光潛美學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以出世與入世的兩極心理、情趣化的人生態(tài)度、真善美三位一體的人格理想為其思想內(nèi)涵。對該美學思想進行分析,不僅有助于解決現(xiàn)實社會所針對的從社會現(xiàn)狀分析人性的弱點及藝術回歸人生等問題,而且有助于我們形成豐富的人生情趣、發(fā)展完美的人格結構,對當代和諧社會的建構,也極具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朱光潛;人生藝術化;美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B8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朱光潛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人生藝術化”的觀點是其最重要的美學思想。美學界的葉朗、閻國忠、凌繼堯、肖鷹、蒯大申、朱式蓉等學者都曾研究過朱光潛的“人生藝術化”美學思想。其中葉朗專門研究了“人生藝術化”美學思想與宗白華、豐子愷之間的理論區(qū)別;凌繼堯則對人生藝術化理論中每人所見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這一內(nèi)涵進行了拓展研究。該美學思想的研究并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過時,至今仍然有很多學者在不斷挖掘其思想內(nèi)涵及社會價值。由于該思想具有特定的時代背景,反思人性和社會,希望人們趨善避惡,使人們達到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方面,至今無人超越。本文通過分析該理論中出世與入世的兩極心理、情趣化的人生態(tài)度、真善美三位一體的人格理想等的內(nèi)涵,結合現(xiàn)實社會所針對的具體社會問題對人性的弱點及藝術回歸人生等問題進行分析,以期發(fā)掘該思想所蘊含的的社會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一、“人生藝術化”美學觀念的產(chǎn)生
(一)動亂的時代背景
鴉片戰(zhàn)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此后的一百多年間動蕩不安,在政治、經(jīng)濟、思想和文化上都發(fā)生了巨變。而朱光潛,就生在了這樣一個動蕩的時代,使得他的人生也賦予了傳奇的色彩,也就鑄就了其異彩紛呈的美學思想世界。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他去香港學習。該期間的學習,奠定了他這一生教育活動和學術活動的方向。白話文著的《無言之美》是他的處女作,之后有為青年朋友排憂解難的小冊子——《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也有的比較具有系統(tǒng)理論性的書——《文藝心理學》,但都是為了拯救國民的精神和靈魂,對民眾進行審美的救贖,提倡人生藝術化,要求凈化人心,美化社會。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 。[1]600朱光潛也認為青年人是國家的支柱,“因為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崛起則國家崛起,青年復興則國家復興”,[2]5在這風雨飄搖的時代背景里,青年們各種苦惱,十八九歲便老氣橫秋,少年老成,開始頹廢沮喪,著實令人擔憂。要想活得輕松,需要有“人生藝術化”的心境來看待事物。人活在世界上,除了要有物質上的享受之外,還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與心靈上的共鳴。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有未來。
(二)“人生藝術化”美學思想是中西合璧的產(chǎn)物
“人生藝術化”美學理論的產(chǎn)生,除了有動亂的時代背景之外,還繼承了前人的思想。朱光潛有著八年的英法留學的經(jīng)歷,為他的“人生藝術化”思想的產(chǎn)生奠定了堅實的西方思想基礎。曾經(jīng)有人這樣評價他:“沒有哪一位中國美學家像朱光潛一樣如此廣泛而系統(tǒng)地受到西方影響”。 [3]126“人生藝術化”理論汲取了西方古代到近代幾乎所有大家的理論成果,古代的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近代的有尼采和叔本華。除此之外,“人生藝術化”理論還吸取了克羅齊的直覺說、立普斯的移情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布洛的心理距離說等代表性理論學說的精髓 。
“人生藝術化”美學思想的另一個來源則是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儒道美學思想的繼承。朱光潛受過封建私塾的教育,從小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國美學的兩大源頭分別為儒家美學和道家美學。朱光潛的“人生藝術化理論”則很好地繼承了這兩家的美學思想,提出了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把真善美統(tǒng)一的境界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朱光潛很注重融合中西方美學的思想,“人生藝術化”理論既借鑒西方的美學理論,又糅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思想。利用西方的研究美學的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優(yōu)秀美學思想,將二者有機統(tǒng)一于“人生藝術化”美學思想當中。
二、“人生藝術化”理論所針對的主要問題
(一)藝術回歸人生
人生問題是一個永恒而古老的問題,世人皆詢問“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人生來是為什么”等等,都是在探尋人生的根源。朱光潛作為美學界的一座豐碑,“人生”這個話題也貫穿在了他的“人生藝術化”理論當中。該理論吸取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精髓,中國傳統(tǒng)美學“是以人生論為其確立思想體系的宗旨,其對美的討論總是落實到人生的方面?!盵4]433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與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使人生賦有情趣,讓人生藝術化。藝術與人生在朱光潛的思想里早已融為一體:“嚴格的說,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xiàn),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chuàng)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無創(chuàng)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2]91藝術與人生要融為一體,不可缺失任何一個,否則人生就如同行尸走肉。如果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碌碌無為的一生,或只追求人世間的功名利祿,不留心中一片凈土,那么我們的現(xiàn)代人的人生該是多么的空虛。 “我們每一個人都日復一日地尋找生活的秘密,而生活的秘密就存在于藝術之中”。[5]4人生的真諦,便是該放下心中的念想時便放下,瀟灑的走完一生。慢慢的提升人生的修養(yǎng)境界,多欣賞藝術,把自己當成生命的主宰者,成就自己的崇高理想。所以,藝術需要回歸人生,藝術化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二)從社會問題看人性的弱點
朱光潛“人生藝術化”理論反映了社會問題,該問題反映國民的現(xiàn)狀和缺陷,可以影射出人性的弱點。朱光潛倡導“人生的藝術化”美學思想,希望通過該理論來美化社會,激發(fā)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朱光潛認為,當時中國出現(xiàn)了人心變得殘酷無比這樣的社會問題。在政治黑暗、國家即將滅亡的特定的社會狀態(tài)下,“成千成萬的人在饑荒中待斃,人們?yōu)橹鴰讐K錢出賣兒女,賣不出去就弄死”,[6]62這樣的情況隨處可見。這就意味著:當人遇到生存與毀滅的問題時,人性中本來的惡的那一面就暴露出來了,已經(jīng)不管“虎毒不食子”這樣的俗語了,內(nèi)心已經(jīng)扭曲而變得殘酷無比了。殘酷的表象,反映的是人性本惡的弱點,需要通過教化使人類從善。通過教育,使人們棄惡從善,擁有美好的心靈,才能進入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這也是“人生藝術化”理論所追求的。 “人生藝術化”的目的就是讓人們有所追求,內(nèi)心積極向上,改變?nèi)诵缘娜觞c,做到怡情養(yǎng)性,使社會和諧,積極向上。
三、“人生藝術化”理論的內(nèi)涵剖析
朱光潛的“人生藝術化”美學思想的內(nèi)涵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出世入世的兩極心理,二是情趣化的人生態(tài)度,三是真善美三位一體的人格思想,下文將分別進行闡述。
(一)出世與入世的兩極心理
1.擺脫與執(zhí)著
“生命旅途上的歧路盡管千差萬別,而實際上只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這是自然的道理。世間有許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顧慮,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間也有許多人既走上這一條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條路。結果不免差誤時光”。[7]56在《談修養(yǎng)》中,也專門討論了如何“提得起”、“抓得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擺脫與執(zhí)著的問題,擺脫就是出世的精神,而執(zhí)著就是要做入世的事業(yè)。擺脫是一種超脫,道教崇尚精神的超脫。朱光潛也一樣崇尚超脫,崇尚自然,超脫塵俗,云水逍遙,尋幽探奇的旨趣。精神達到一種境界后,要有執(zhí)著的理念,只有懂得取舍,才能獲得新生。對于一段失敗的經(jīng)歷,需要把心中的郁結釋放出來,這樣才有益于身心健康,放下即重生。一直擺脫不開,人生終將成為悲劇。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往何處走,什么都想要,卻什么都要不了,不要太貪婪。只有舍棄其他的,只留下一個目標,認定了,便勇往直前,專心致志,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作為當代中國的青年應該去奮斗,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2.不即不離
不即不離便是一種若隱若現(xiàn)的感覺,朱光潛認為:“藝術須與實際人生有距離”,[8]10這兩種東西看似一個是抽象的,一個是現(xiàn)實的,然而這藝術和實際人生的中間尺度,是最好的距離與狀態(tài)。這個距離讓人們不那么勢力,留一點點心思去欣賞事物的美好,而不是只想到它的功利性。這種適度的距離,能引發(fā)人的想像、猜忌,一種欲罷不能的感受。想時刻去接近、去了解,但由于距離的限制,使得自己只能遠觀。遠遠的看其輪廓,去刻畫自己心中的遐想,去勾勒出自己心中的美麗,一種恬態(tài)。正是因為自己無法充分了解其真實面貌,才會認為其一動一靜都符合自己心中所設想。但很可能接近后自己心中的完美便會漸漸消失,如果無法接受,美就會漸漸遠離。距離產(chǎn)生的朦朧感,引發(fā)了人們對美的無限遐想。久居之處無美景,就是因為天天處于同一個環(huán)境之中,對該處的景色已經(jīng)產(chǎn)生審美疲勞了,沒有遐想的空間了。只有保持適當?shù)木嚯x,才能在心中留存那一份美好。這種適當?shù)木嚯x,也可用于處世的態(tài)度。處世之道就是要有所取便有所舍,若即若離就是這樣的境界。我們看待人生世相不僅僅是看它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利益,而是要尋求更高的精神需求。這樣才能尋得世間之美好,我們的人生才能有意義。
3.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將人類的精神分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兩種。日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個夢,我們要有滋有味的做這個夢,不要失掉了夢的情致和樂趣。酒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劇,不要失掉了悲劇的壯麗和快慰。尼采所提倡的審美人生態(tài)度的真實的含義就是人類的精神。朱光潛接受了這一思想,但他更傾向日神精神。朱光潛說:“因為酒神象征激情的放縱、亢奮;而日神精神則藉夢和幻覺象征美的外觀,相對比較平和、節(jié)制、超脫”。[2]316日神與酒神這兩種精神與出世、入世剛好對應,日神是靜穆的、柔美的,對應出世精神。酒神是振奮的、陽剛的,對應入世精神。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就是這樣滲入到了“人生藝術化”理論當中。這是一種兩極化的人生態(tài)度,相互對立,又相互映趣。出世指不參與政治,淡泊名利,隱退江湖。入世指積極從政,奮發(fā)向上,成就事業(yè)?!叭松囆g化”思想就是要同時具有這兩種心態(tài),用超脫、淡泊名利的態(tài)度去從政,就像“莊子持竿不顧”一樣,心如清水,無暇顧及身后的權勢。這樣,才能真正的從好政。
(二)情趣化的人生態(tài)度
1.詩意的生活與人生
朱光潛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9]55美好的自然風景就會使心中產(chǎn)生美好的意象,這就是一種詩意的、情趣化的人生?!氨娝苤松谑?,除了工作與物質的享受外,還需要有情趣,有精神上的慰藉與享受,否則,生活就太枯燥、單調(diào)、寂寞了”。[7]258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特別有審美情趣,詩詞、國畫、書法、音樂,都很講究趣味。蘇東坡著名的《于潛僧綠筠軒》中有句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彼灾袊奈娜搜攀坎艜谥窳稚剿g吟詩作賦,讓酒杯隨著潺潺的流水而動,古人很享受這種情趣化的生活。朱光潛很喜歡詩人陶淵明,他說:“大詩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養(yǎng)成一首完美的詩,充實而有光輝,寫下來的詩是人格的煥發(fā)”。[9]207他的田園詩,表現(xiàn)田園生活的簡樸恬淡和悠然自得的心境。詩中所描寫的景物,無不幻化為一曲又一曲美妙的詩歌,這就是他日常生活的詩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同樣能發(fā)現(xiàn)意義重大的和久而彌淳的詩味。當今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使人們早已疲憊不堪,見慣了高樓大廈,程式化的人工美景的城市人喜歡到鄉(xiāng)下來踏青,去欣賞“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的有趣景象,只有詩意的生活,才會使人生富有情趣化,而情趣化的生活,也就是藝術化的生活。生活缺少了藝術,也就缺少了色彩。像這種詩意的生活,正是朱光潛人生藝術化理論所推崇的。
2.審美是性格情趣的返照
“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盵8]16意思是說人的情趣和事物的姿態(tài)是處于一種往復回流的狀態(tài),當事物展現(xiàn)在眼前時,再用自己的獨特審美情趣去審視,最后回到現(xiàn)實中來,這就是最后定下來的審美意象,也就是他認為美或不美的最終結果。事物的現(xiàn)實外形不是用來看美與不美的,這種事物在他內(nèi)心所形成的物像才是他用來作為審美標準的。一種事物美與不美,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人們內(nèi)心認為的對于一種意象,有不同的感受,這都源于自己的意蘊和情趣移于物,這樣才能呈我所見到的形象。藝術家有別具一格的審美情趣,所以他們是世間幸福之人,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不尋常的美和擁有一顆敏感的心。古希臘時期的藝術家就提出:完善的心靈必于健美的體魄,所以,古希臘的雕塑都是完整而又健美的身姿。例如《擲鐵餅者》,畫像一掃呆板風氣,帶來的是藝術家們?nèi)碌膶徝篮退囆g生動的表現(xiàn)力,體現(xiàn)一種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這是藝術家們情趣化的人生達到極致的表現(xiàn),也是藝術家們審美情趣的返照,更是一種情趣化的人生態(tài)度。我們也應該以藝術家的心靈,去尋求這種有情趣化的人生,用藝術體現(xiàn)人生的價值,找到精神的歸宿。
3.自由和本色的生活
自由可以作為一個好的生活概念單列出來。通常,自由被認為是一種手段,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快樂或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從社會中隱退或隨心所欲地生活。朱光潛認為:“人生的最后目的在求幸福,而幸福就是不受阻撓的活動”。[7]379“人生藝術化”美學思想主張生命的自由和本色的生活,這樣的人生才逍遙自在,但同時要不忘初心,才能有始有終。自由就是要活得自在,對某些事物有興趣,就由著自己的性子去欣賞。自由的生活并非必然是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因為在自由的生活中,一個人既可以是虔誠的教徒,又可以是快樂主義者,還可以是野心勃勃的人。自由就是在有限制的情況下發(fā)揮最大的潛能獲得快樂,只有自由的生活,才能去尋找生活中的情趣。
朱光潛說:“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8]77它是一種不矯揉造作,自然流露真情實感的本色的生活。喜劇和悲劇的情緒,都是生活當中需要的。但無論哪種情緒,只要是感情得到了自然宣泄,就是自由的表現(xiàn)。不壓抑自己的內(nèi)心的喜悅,不堆積心中的憤懣,生命力就由此解放了。將“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藏于心中,就會有“唯有源頭活水來”的心境收獲。懂得讓心境空靈,才能享受人生的無限趣味,這是對生命的一種大徹大悟和深深的留戀,也是一種情趣化的人生態(tài)度,只有對自己的生活認真負責,不虛情假意,不盲目跟風,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才是藝術化的人生,所以,“人生藝術化”美學思想就是崇尚自由、本色的生活。
(三)真善美三位一體的人格理想
“真善美三者具備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飲食欲,渴而無所飲,饑而無所食,固然是一種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沒有科學活動,本有美的嗜好而沒有美感的活動,也未嘗不是一種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種饑渴——精神上的饑渴”。[2]12這就是我們永恒追求的真理和內(nèi)心的那份真誠。
所謂善就是內(nèi)心的善意,《老子》中有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奪利。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密,滋養(yǎng)萬物。美是在心與物的關系上面,只有當你的心認可此物是可以帶來快樂的享受,那么它就是美的。世間沒有生來自由,俯拾即是的美,美都是通過心創(chuàng)造出來的。美的展示,如嘗甘露,使人心曠神怡。人類追求真善美,就是追求品味,追求覺悟,追求快樂的人生。至真至善至美是一個統(tǒng)一和諧的整體。真善美他們互相不沖突,當達到最高境界時,它們的必要條件就是和諧與秩序。 因為“真關于知,善關于意,美關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別真?zhèn)危瑢で笳胬?。人能發(fā)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趨善避惡,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動情感,就愛美,就歡喜創(chuàng)造藝術,欣賞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10]503
朱光潛的“人生藝術化”美學思想認為完滿的人格就是真善美三者和諧統(tǒng)一的人格,這種理想化的人格就如同一件雕刻精美的藝術品,容不得有絲毫的瑕疵,需精雕細琢,人生也是要一步一個腳印,不得馬虎?!爸旃鉂搶⑷诵砸暈橐粋€和諧的整體,強調(diào)真善美統(tǒng)一的人格理想,這種人格理想乃是生命的至境,同時也是藝術賦予生命的饋贈,唯有以藝術為情感中介,以審美為生命的承載,才能最終鑄造成完美的人格和完滿的人格?!盵11]真善美三位一體統(tǒng)一的和諧人生,是朱光潛畢生的追求與心愿,也是人生藝術化理論的至高境界。
四、朱光潛“人生藝術化”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有助于培養(yǎng)豐富而美好的人生情趣
我們常說,人生需要看開,人生需要樂觀,人生需要分享和發(fā)現(xiàn)。然而在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的形勢下,我們更要積極的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培養(yǎng)豐富而美好的人生情趣,要不然人生就太枯燥無味了?!岸鴮徝篮退囆g有助于我們突破現(xiàn)實的桎梏,獲得心靈的自由、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解放,能幫助我們擺脫人生世俗化的枷鎖,消弭生存的苦悶和精神的郁結”。 “人生的藝術化”美學思想有助于我們靜下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美好,發(fā)現(xiàn)生活的樂趣,從而更加熱愛生活。通過藝術去尋求精神的歸宿,實現(xiàn)人生的情趣化,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二)有助于培育和諧、完美的理性人格
朱光潛很重視美感教育,他說:“美感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健全的人格離不開美育的熏陶,美育是在追求真善美和諧統(tǒng)一基礎上的人格教育,而要真正實現(xiàn)人生藝術化理論,就必須要構建真善美三位一體的和諧人格。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壓力特別大,完美人格的缺失就會導致一幕幕悲劇。很多人不珍惜生命,自殺等過激行為頻頻發(fā)生。美育的缺失,導致完美人格的缺失?!叭松囆g化”美學思想可以凈化人們的內(nèi)心,使人們反思自己的真善美品格丟失的原因,繼而通過學習該理論重塑自己心中的真善美體系。只有通過審美的洗禮,才能找到內(nèi)心的本真,走向真善美的和諧人生境界。
(三)有助于當代和諧社會的構建
建立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愿望,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每個民族、地域都有相同的文化理念、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叭松囆g化”理論雖屬于美學范疇,但相似的審美標準有利于使人們的觀點達成一致,從而有利于人民的團結一致,能夠積聚和諧社會的內(nèi)凝力。該理論的美學內(nèi)涵蘊含著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仁義禮智信”的推崇,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宣揚,會使人們變得更加謙遜有禮,從而也有利于積聚社會“和而不同”的內(nèi)凝力,最終構建和諧社會。
五、結論
“人生藝術化”美學思想追求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人生理想,是一種探討人生的美學。該理論中出世與入世的精神讓人們知道了生活該松弛有度,情趣化的人生態(tài)度體驗到了人生的豐富多彩,懂得真善美三位一體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所以,該理論的內(nèi)涵對現(xiàn)代社會有深遠的影響,使現(xiàn)實生活中浮躁的人們靜下心來,去體驗人生的美妙樂趣,從而有一個完滿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張燕瑾.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下冊)[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二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王攸欣.朱光潛學術思想評傳[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4]皮朝剛,鐘仕倫,李天道.審美與生存[M].巴蜀書社,1999.
[5]周小儀.唯美主義與消費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四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7]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一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8]朱光潛.談美[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9]朱光潛.詩論[M].朱光潛美學文集(2)[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10]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11]申云同.論朱光潛“人生藝術化”思想的當代意義及其局限[J].柳州師專學報,
2012(3).
作者簡介:王儉鋒,男,甘肅天水人,作者單位為青海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薛耀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