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浩
(鄭州成功財經(jīng)學院,河南 鞏義 451200)
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二外日語教學的供給側改革探究
鐘 浩
(鄭州成功財經(jīng)學院,河南 鞏義 451200)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 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為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研究從二外日語教學切入,結合互聯(lián)網(wǎng)+與供給側改革兩大時代背景,通過教學實踐,驗證了強化手機APP構筑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學習平臺,對教師自我成長、教學供給多元化、課堂效率的提高以及調動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知識外延、提高聽說應用能力十分有益。
供給側;互聯(lián)網(wǎng)+;二外日語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使師生可以平等分享信息,微課、翻轉課堂等新模式使傳統(tǒng)教學更加立體豐富,使碎片化時間得以高效利用。有學者強調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有不可替代性,不能盲目片面推行互聯(lián)網(wǎng)+;有學者認為,課堂中過分注重科技設備的引入,而恰恰忽視了網(wǎng)絡本身的準入及被廣泛普及的智能手機在課堂中的作用;有研究深入探討了微視、翻轉課堂等這些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這些研究對高等教育的傳統(tǒng)教學帶來極大的沖擊和思考,也不斷驗證互聯(lián)網(wǎng)為教育供給帶來的新變化。
二外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它必須把精讀、泛讀、聽力、口語、文化等融為一體進行授課,授課任務重,但教學時間緊:一般為4學時/周,72學時/學期。學習二外的學生也有自己明顯的特點,據(jù)中山大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研究所王竹立教授在2016年的網(wǎng)絡公開課中發(fā)表的調查圖,筆者通過“藍墨云班課”手機APP開展了問卷調查,通過問卷結果和眾多教師的教學感受,總結出二外學習者的特點:學生大都更重視自己的本專業(yè),不愿意花費過多課余時間學習二外,尤其是忽視不能立竿見影的聽說練習;尚有部分教師忽略對學生二外聽說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以傳統(tǒng)的單詞、語法教授為主,課下以較易評判出完成度的書寫作業(yè)為主。
中山大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研究所王竹立教授在2016年的網(wǎng)絡公開課中介紹:在平板電腦、手機、臺式電腦及其他移動終端中,手機以71.57%的絕對優(yōu)勢當選最常用的上網(wǎng)工具,大學生群體這一比例甚至高達87.88%。大學生中一半以上每天的上網(wǎng)時間超過3小時。此外據(jù)春晚節(jié)目組消息,2017年的春晚播出截至除夕22∶30分,有1.04億觀眾,其中使用手機觀看的人數(shù)占比超過70%;微信發(fā)布:除夕至初五,紅包收發(fā)總量達460億個;支付寶新增了異地續(xù)簽港澳通行證預約服務,且已支持18種貨幣結算,接入了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手機必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教學上引入潮流前衛(wèi)的手機端也是大勢所趨。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機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看資訊、聽美文、賞短劇、秀口語,加強對眼、耳、口的感官刺激,全方位感知日語。把“讓學生學”轉化為“學生主動娛樂”的模式。這是對綜合性強、外延極其豐富,但授課時間有限,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強的二外授課的有力補充。
教授《中日標準日本語》入門單元的五十音圖時,把手機日語輸入法的設置及輸入方式教給學生,以便學生識記假名時也能著重熟記羅馬字,掌握“羅馬字日語輸入法”,調動學生在朋友圈秀日語的積極性。筆者以蘋果手機的日語輸入法設置為例,打開方式:設置—通用—鍵盤—國際鍵盤—日文(羅馬字)。經(jīng)過入門單元的熟悉,第一單元可布置一次運用手機發(fā)表日文短句互動的作業(yè)。除短句符合語法要求、內容基本正確外,還考查羅馬字日語輸入法的使用——能否拼寫正確的日本漢字。筆者把作業(yè)定位為加分作業(yè),第1名發(fā)作業(yè)到班級群并@筆者,單次平時成績免考一次記滿分,2—10名依次加分為10—2分。為聽寫不合格等原因造成的平時成績不高的學生提供一次逆襲的機會,同時調動學生運用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學習日語的積極性,把學習融入社交,為之后使用手機查單詞、自學知識奠定技術基礎。學生掌握日語輸入法后,還可推薦更多的手機APP:
APP優(yōu)點缺點小學館版《中日日中辭典》由日本綜合出版社小學館研發(fā)的一款離線辭典,界面簡潔無廣告,使用方便;詞匯豐富例句翔實;附完整語法體系和知識點歸納;辭典領域權威蘋果商店付費228元,內存大滬江小D詞典免費;包含日、英、法、韓、德、西語種;單詞可一鍵添,并可同步導入滬江開心詞場,闖關背單詞;句子、段落翻譯功能全聯(lián)網(wǎng)在線使用滬江聽力酷語種全;資源豐富,包括每日一句、動漫對白、NHK新聞聽力、N1—N5能力考試聽力附日漢原文;難易層次分明,適于精聽。缺乏個人主播欄目喜馬拉雅FM(小語種)開放的音頻上傳平臺,眾多日語大咖個人電臺,包括武漢大學的日本外教,京都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等,內容涉獵廣泛、鮮活生動,適于泛聽部分節(jié)目難度較大微信公眾號微信“全民APP”有7.68億日活躍用戶,關注公眾號便捷、省流量省空間,隨時隨地手機沖浪,以文字類為主;教師個人公眾號可促進社交學習視頻音頻播放受限于流量或網(wǎng)絡藍墨云班課為課下日語學習提供平臺和渠道,可與學生高效即時互動、了解學生動態(tài),調整供給結構和教學節(jié)奏。具有個人局限性
李碧武《“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冷思考》一文指出,要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學習支架支撐學習;學習資源讓學習活動充分延展;即時反饋工具讓學習效果得到監(jiān)控;大數(shù)據(jù)積淀讓學習過程進一步優(yōu)化。據(jù)此,筆者在一線教學實踐中遵循如下供給方式,課前:通過藍墨云班課手機平臺推送知識體系圖文、相關文化拓展鏈接、詞匯辨析或微課視頻,發(fā)布任務清單,設置互評打賞環(huán)節(jié)。學生在交流分享、接受類似游戲任務的過程中,完成對主干知識的習得。課前幾分鐘使用多媒體播放日劇吸引學生眼球、活躍課前氣氛,同時利用手機進行一鍵簽到或手勢簽到,可瞬間掌握學生出勤情況,使課前環(huán)節(jié)高效生動。
課中:把前5分鐘設置為“日本文化發(fā)表”“日語脫口秀”等分享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走上講臺,通過PPT分享自己整理的某一文化現(xiàn)象或把學過的句型總結成文演講發(fā)表。這些分享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口語表達、文案制作的能力,還能通過自助學習分享這一過程深化認識。每位學生關注和擅長的領域、風格不同,往往帶來許多超乎想象的驚喜,可大大豐富課堂內容,避免教師個人供給的局限。除對日語的宏觀認知、語法的系統(tǒng)把握外,二外日語學習更多的是零碎的語言知識,只有結合課本大量的口語練習,才能使學生把握書本主干知識,鞏固語言基礎,因此讓每位學生站起來開口說日語十分必要。學生的重復練習和教師在學生練習后給予的反饋、糾正和指引是把所學語言活用的關鍵步驟,此間筆者采用S型的連貫式提問,一位學生回答完畢,鄰座的學生就接力回答下一題。這種學生快速循環(huán)式自覺回答模式,不僅可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練習說日語,而且省去點名時間,使學生練習次數(shù)增加,課堂效率提高;反復地聽說跟讀訓練有助于感官肌肉記憶,形成日語式說話思維習慣,能強化語言遷移能力。對課堂活動的提問,可借助班課APP的“課堂表現(xiàn)”功能高效完成,用“隨機”或“手動”兩種方式從班課成員中選取1—9人參與問答,教師可根據(jù)表現(xiàn)為學生打分。“隨機”功能用搖一搖的方式選中學生,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中獎”式體驗會使學生大腦亢奮,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笆謩印惫δ芟掠邪磳W號排序、按姓名排序、按參與次數(shù)排序三種模式,不僅為教師提供了多樣化點名或均衡提問的參考,而且APP自動生成的課堂表現(xiàn)記錄可成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依據(jù)之一。
課后:在手機班課上開展頭腦風暴、問卷調查、答疑討論。頭腦風暴窗口下教師可提出開放創(chuàng)新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反饋,教師通過手機能即時評價學生的各式答案;小組討論模塊為師生隨時暢所欲言提供了平臺,平臺交流的即時性保障了答疑解惑的實現(xiàn);此外通過語音形式的線上互動能有效監(jiān)控學生課下的口語練習;原本煩瑣的紙質問卷調查通過APP也能隨時輕松搞定。APP可導出包含明細和匯總數(shù)據(jù)系統(tǒng)有序的Excel表,記錄一定時期所有學生參與各類活動(投票、頭腦風暴、簽到、課堂表現(xiàn))的學習軌跡和學習需求。把每年度、每學期的數(shù)據(jù)積累起來,可為教學反思、供給結構優(yōu)化提供大數(shù)據(jù)支持。
教師平時可在云班課上推送豐富的資源,如人民網(wǎng)日語版的假名注音美文,特別適合日語初學者;可上傳京都洛陽的雙城淵源;可共享《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語》中的精華片段;可發(fā)布個人在“全民K歌”上傳的歌曲《紅日》日語版與學生互動;可推送“喜馬拉雅”的日語主播,讓更多領域的有識之士拓寬學生視野,使其接觸更鮮活的文化。除了延展學生的學習渠道,教師也可受益匪淺。通過“課程圈”教師選擇關注個人感興趣的公眾號,如,“翻轉課堂教學法圈”“混合式教法圈”,同行的經(jīng)驗分享和官方的學習研討能幫助教師不斷成長。
通過實踐,筆者認為二外日語教學內容應從教材向外延展,綜合聽力、泛讀、口語、翻譯等日語學科內知識。教學資源:課上以書本為主課下以網(wǎng)絡資源為主。教學方式:課前通過微課翻轉提供知識清單、明確重點;課上以聽說復述訓練為主、鞏固基礎;課后布置互動分享作業(yè)、遷移活用;以優(yōu)化“用戶體驗”的意識多元供給、滲透外延,調動學生用碎片化時間通過APP端學習。評價方式:班課經(jīng)驗值、課堂產(chǎn)出及考試發(fā)表環(huán)節(jié)綜合考量評價。終極目標:通過手機APP搭建學習互動的平臺,使學生有更多選擇和渠道,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和大量的課下娛樂中輕松掌握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教師借助手機能夠即時互動、了解學生需求、掌控學習節(jié)奏、優(yōu)化供給結構和內容。
[1]李碧武.“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冷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7).
[2]余燕芳.基于移動學習的O2O翻轉課堂設計與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10).
[3]施夢嘉.二外日語教學的實用性和娛樂性研究——以快樂日語教學為主旨的二外日語教學方法探討[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8,20(1).
[4]姜朝暉.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fā)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6,4(1).
〔責任編輯:崔雅平〕
Study 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Teaching 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under Internet+ Background
ZHONG Hao
(Zhengzhou Chengg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ongyi 451200, China)
As the Chinese economy has entered a state of new normal, and the nation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has been propelling, in order to adapt the new situation of society demand for appli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educational field is imperative. Combining the two times backgrounds of internet+ and supply-side reform, choosing the cutting spot of teaching 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passing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study has verified that the strengthening of mobile internet learning platforms built by cellphone applications is very useful for teachers’ self-growth, diversified teaching supplies, the improvement of class effectiveness,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by using the fragmented time, the expans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pplication abilities.
supply-side; internet+; 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5.022
2017-02-28
2016年鄭州成功財經(jīng)學院教改專項課題“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二外日語教學的供給側改革探究”(2016-PK-18)階段性研究成果
鐘浩(1990—),男,河南鞏義人,助教,碩士,從事外語教育教學、翻譯研究。
H09
A
1008-6714(2017)05-0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