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葉燕民 楊 杰
重視報道策劃、深耕“海絲”文化,當好門戶守望者
——泉州晚報社“海絲”主題報道的策劃與實踐
□ 文/葉燕民 楊 杰
編者按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在北京舉辦之際,本刊再次聚焦相關報道。做大做好“一帶一路”新聞宣傳,是不是只是幾家央媒的專利?包括地方媒體在內的各級各類媒體在做好“一帶一路”報道上,又應該如何作為?有效作為? 本期“視點”約請媒體負責人和一線操作者,就此話題發(fā)表觀點。歡迎來稿繼續(xù)討論。
福建是“一帶一路”海絲核心區(qū),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發(fā)端城市之一。泉州晚報社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媒體報道和活動策劃,推動將歷史優(yōu)勢、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新的發(fā)展機遇。
泉州 一帶一路 主題報道 策劃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評為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海外交通歷史悠久,唐宋時期,泉州港與廣州、揚州、交州并稱四大對外貿易商港;宋元時期,成為對外通商重要港口,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并稱于世,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海外交通繁榮,造就了泉州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促成了城市多元文化的形成。
泉州晚報社作為泉州市委機關報社,同時也是泉州最重要的主流媒體,積極投入到泉州爭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排頭兵”“試驗田”的報道中。
作為市委機關報,《泉州晚報》創(chuàng)刊伊始,就確立了“新聞+文化”的辦報理念,植根本土文化的名欄目“清源”“刺桐紅”讀者群長盛不衰,“溫陵志”“泉州發(fā)現”等,是讀者可堪期待的地理發(fā)現。
20多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乘坐的“和平方舟”在抵達泉州前,就與泉州結下緣分——1991年2月1日,“和平方舟”在從南海駛往中國廣州的海上,救起了已在海上漂泊8天的8名泉州漁民。《泉州晚報》刊發(fā)消息《未到泉州先結善緣 “和平方舟”搭救8名泉州漁民》,真實記錄了這段千年后“海上絲綢之路”的珍貴中外友誼,令人動容??疾靾F乘坐“和平方舟”抵達后渚港,在泉州進行為期5天的綜合考察活動正式拉開帷幕?!度萃韴蟆窂漠斈?月8日起,連發(fā)多篇消息、側記、評論以及圖片等,對此次考察活動進行全方位的報道。作為一家1985年創(chuàng)辦的市委機關報社,泉州晚報社對“海絲”文化的報道,貫穿了海絲名城文化的報道全過程,自覺擔負起守望海絲門戶城市的擔子。
今年開春伊始,泉州“海絲”申遺傳來好消息。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已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海上絲綢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跡”作為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泉州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構想和規(guī)劃,致力于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qū),充分發(fā)揮文化、僑臺、港口等優(yōu)勢,構建對外開放大格局。下一步,圍繞如何更好地做好報道,讓“海絲”文化綻放魅力,讓“海絲”精神享譽四方,讓“海絲”元素深入人心,泉州晚報社還將充分調動旗下各媒體方陣的力量,交出服務“一帶一路”核心區(qū)建設的新答卷。
□ 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陳起拓/攝)
“海絲”文化是泉州燦爛的歷史文化品牌。泉州的“海絲文化”絢麗多彩:開元寺東西塔、洛陽橋、六勝塔等古建筑,以其宏偉外觀和豐富內涵展示了燦爛的文明;清凈寺、伊斯蘭教圣墓、老君造像、草庵摩尼光佛等宗教勝跡,用無聲而有形的語言訴說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宋代古船、九日山摩崖石刻、德化窯屈斗宮遺址等古文物,見證了泉州曾經有過的中外經貿文化交流的昌盛繁榮……所有這些,讓人沐唐律宋韻之遺風,發(fā)思古之幽情。還有泉州南音、木偶等傳統(tǒng)藝術,令人嘆為觀止?!昂=z文化”已成為泉州燦爛的城市名片,是世界了解泉州的重要窗口。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開始構建以“海絲文化”為重點的城市文化特色。翻看往日報道,泉州晚報社記錄了泉州“海絲文化”弘揚發(fā)展的每一步。1986年10月,泉州舉辦第一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jié),此后,泉州圍繞“海絲文化”,舉辦了海絲文化節(jié)、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泉州南少林武術節(jié)等,赴海外舉辦“中國文化周——海絲泉州文化節(jié)”等重頭活動。2010年起,泉州舉辦了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jié),作為這項活動的發(fā)起方,此后幾年,閩南文化節(jié)在臺灣、澳門、金門、馬六甲等地輪流舉行,2017年則移師到漳州舉辦,活動弘揚多元、開放、進取、和平的閩南人文精神,推動閩南文化的大發(fā)展。每一次活動,對報社媒體都是一次大檢閱,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泉州晚報社充分發(fā)揮主流媒體的先導作用。
2013年,泉州以深遠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鮮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觀、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悠久廣泛的對外交流等從10個初審入圍城市中脫穎而出,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圍繞“文都”誕生前后,報社策劃了貫穿全年的 “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報道,以及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品牌博覽會、首屆“中國阿拉伯城市論壇”等。
2015年,經中央批準同意,文化部與福建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jié),每兩年一屆,永久落戶泉州市。當年11月8日起,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jié)將和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jié)一起拉開帷幕,這是中央為支持泉州打造“海絲”品牌批準的重要活動,今年12月還將舉辦第三屆。作為東道主所在地主流媒體,泉州晚報社通過活動策劃,調動各媒體全力配合,按照節(jié)前、節(jié)中、節(jié)后的各個關鍵時間節(jié)點,做好充分策劃和報道,上線“網絡亞藝節(jié)”官網,吸引海內外網民參與,讓“海絲”主題不斷深入人心。第二屆海絲國際藝術節(jié)期間,泉州晚報社累計投入報紙版面200多個,刊發(fā)圖文報道560多篇(幅),充分展示泉州海絲文化建設成果,為“海絲”沿線國家交流合作架起文明交融、增進友誼的橋梁。
報社還積極開展對外宣傳,通過對外合作辦報,及時向外傳遞泉州聲
音,傳播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的發(fā)展態(tài)勢。1998年,泉州晚報社開全國地市報先河,與菲律賓《商報》合作創(chuàng)辦《泉州晚報·海外版》,每天隨《商報》在海外發(fā)行;2012年,報社與香港泉州市同鄉(xiāng)總會、香港商報社合作創(chuàng)辦《香港泉州報》,依托當地主要媒介發(fā)行。2015年,報社與中新社海外中心簽署海外合作辦報協(xié)議。泉州晚報社與四大洲最大華文媒體《美國僑報》《歐洲時報》《大洋日報》《華僑新聞報》以及《臺灣導報》合作辦報,定期開設《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專版,把泉州的聲音常態(tài)化、制度化、經常化擴大至四大洲和臺灣地區(qū)。
從2001年泉州啟動了高規(guī)格的海絲協(xié)作機制,設立了“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海絲辦”),到2017年開春,“古泉州(刺桐)史跡”被正式列為我國2018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泉州的申遺之路已經走過了17年。報社成立專門報道團隊,對申遺工作進行系統(tǒng)拆分,確保每一個重要節(jié)點都有主動策劃和精彩報道,向外界傳遞中心內容:保護傳承海絲精神,是泉州這個城市幾百年來一以貫之的共同行動,不僅有官方主導,更有民間的力量在推動。
作為地方黨報,《泉州晚報》聯合國家級媒體,開展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qū)采風活動。報社參與中新社主辦的“新世紀絲綢之路華媒萬里行”采風活動,特派記者兵分兩路,對印尼、文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qū)進行實地踏訪,重溫古海絲友誼,面向新世紀挖掘泉州與上述地區(qū)的合作機會,帶回最新鮮的海絲報道。此行加深了華僑、華人社團對泉州的認知,不少華僑二代、三代在隨后展開“尋根”之旅,回到泉州尋找先輩留下的足跡。
今年3月初,晚報社承辦了2017年度中國地市報會長會議,報社以此為契機,開展了一場地市報社長、總編“海絲”遺跡采風活動,借全國各地媒體當家人之口,點評泉州“海絲”文化,成為海絲主題報道的一大看點。
配合申遺重大關鍵性節(jié)點,報社各媒體適時開展編讀互動,以讀者講述方式,分享與“海絲”申遺有關的親身經歷,營造全市上下促申遺的濃厚氛圍,《泉州晚報》開通了《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專欄,以故事形式,對申遺點依次進行挖掘展示。報社旗下市民報《東南早報》,以梳理海絲文化為主線,做好“海絲申遺泉州領航”專欄報道,全方位展示泉州海絲文物的內涵價值和魅力風采。早報擬以重走刺桐古港的形式,沿著泉州海岸線尋訪海絲遺跡,訪談相關人物,以再現刺桐港的輝煌過去,呈現刺桐港的今日狀況,展望刺桐港的美好未來。向市民發(fā)出“海絲申遺有你有我”征集令,征集關于海絲文物保護、環(huán)境整治等方面的建議和意見,形成市民網友熱議申遺、參與申遺的濃烈氛圍。報社還連續(xù)7年在元旦零時,在泉州的“母親山”——清源山山頂組織讀者舉辦“撞鐘祈福助力申遺”活動,共同許下新年愿望,為古城文化榮光祈愿。
報社利用自身強大的融媒體平臺,對“海絲”新聞進行多媒體全方位的報道,實現主題宣傳立體化傳播。
報社旗下新媒體矩陣包括各媒體的兩微(微博微信)一網(泉州網)一端(“泉州通”手機客戶端),在“海絲”重大題材的報道上實現充分融通,及時刊發(fā)《泉州晚報》《東南早報》等本地主流媒體“海絲”方面的報道。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6年以來,本社圍繞“海絲”方面的宣傳報道達2300多篇次,其中不少報道作為原創(chuàng)內容被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等媒體網站轉發(fā),為“海絲”宣傳拓寬了傳播面。
泉州網承建了“海上絲綢之路網”。海絲網立足于信息發(fā)布和資訊服務,于2016年6月初試上線,迄今發(fā)稿1200多篇,目前,有關海絲的重大信息和泉州海絲先行區(qū)建設、申遺等各類信息都在海絲網上得到及時更新和發(fā)布,已開始發(fā)揮信息發(fā)布和互動交流的作用。海絲網還開設中文繁體版本和英文頻道。海絲網官方微博和海絲申遺官微也同步開通,以新媒體的傳播形態(tài),在社交平臺上宣傳海絲文化和泉州海絲先行區(qū)建設。
報社其他網絡媒體、微信公眾號還通過海絲網平臺,與市教育局合作,推出泉州“海絲文化”游學指南的板塊;與市工商聯合作,推出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聯合會的合作項目專欄;與商務局緊密聯系,加強對跨境電商的報道。
利用新媒體平臺,“海絲”主題的表現也多樣化。比如通過視頻、圖文直播的新傳播形式,對“海絲”先行區(qū)建設的各類重大事件、熱點新聞進行報道,題材涉及政務、教育、經貿、醫(yī)療、文化、體育、公安等多個領域,2016年至今已直播60多場,以現場報道的形式獲得了百萬次的點擊量。
服務好“一帶一路”建設海絲報道是報社的一項系統(tǒng)工程。重視報道策劃、深耕“海絲”文化、當好“海絲”重要門戶的守望者,是我們一以貫之的行動主線。(作者葉燕民是泉州晚報社社長、楊杰是泉州晚報社總編室主任)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