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要:現(xiàn)代教育要求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結合單片機課程的特點,在設計性實驗中開展分層教學法,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實踐中。
關鍵詞:獨立學院;單片機;分層教學法;設計性實驗
現(xiàn)代工程對應用型人才的工程素質與實踐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單片機及接口技術課程是電子信息專業(yè)開設的一門重要課程,難度較大。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工程實踐能力,是該課程實驗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實驗教學現(xiàn)狀
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主要做一些驗證性的實驗,理論與實踐脫離,無法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鏈。由于現(xiàn)行課程體系采用條塊分割的辦法,相關課程之間不能進行有機銜接,無法實質性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可見,教師需要在教學中補充與生活相關的設計性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分層教學法在設計性實驗中的應用
分層教學法是指教師預先設計難度不同的教學目標與練習,使水平不同的學生都能“摘到桃子”,獲得成功的喜悅;其次,教師在備課時預先估計了在各層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做了充分的準備,使實際施教可以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單片機課程涉及多門學科,但由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必須在設計性實驗中設置不同難度的實驗目的,讓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參與并鍛煉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
1設置任務
新課程開課時就明確提出本課程要完成一個設計性實驗,如本系在該課程中就安排實驗“多維LED陣列的開放式設計”,用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學生自發(fā)組成1~3人的項目團隊,設計一個多維的LED陣列,主要實現(xiàn)數(shù)字、文字或圖形的顯示。
(1)基本要求:完成一個88LED的平面;全屏LED燈能以至少三種模式被點亮。
(2)提高部分:完成多個88LED的平面;全屏LED燈能以至少三種模式被點亮;
(3)發(fā)揮部分:完成888LED的光立方(或其他異形結構);能顯示特定的數(shù)字或圖文。
(4)加分部分:圖形或者文字顯示時伴隨音樂;跟著音樂“跳舞”。
2實驗教學與指導
本設計的過程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工程實踐過程,需要經歷學習研究、方案論證、系統(tǒng)設計、實現(xiàn)調試、測試標定、設計總結等過程。在實驗教學中,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1)學習收集查閱相關資料,既要學習又要對比,還要修改總結,最終能根據(jù)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可實現(xiàn)方案。
(2)在選擇器件時,既要考慮功能性也要考慮成本,以性價比為指導進行工程設計。
(3)仿真過程中,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要注重對程序進行優(yōu)化,要考慮程序的兼容性并為后續(xù)的升級留有余地。
(4)由于實物的形體較為復雜,制作過程不太容易操作,要學會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比如888分解為8個面,然后8個面分解為8行,最終從點構成線,從線構成面,再最終構建成立方體。
(5)在實驗完成后,組織學生進行項目演示、匯報,學習交流不同的設計思想和方案,拓寬知識面。
在設計中,要注意學生設計的規(guī)范性,如基本電子線路的設計規(guī)范和慣用法;在仿真中,注意仿真器件的選擇要與實物相符;在焊接制作中,要注意焊接方法,注意實物的美觀性;在整個工程合作中,要著重交流和協(xié)作。
3考核要求與方法
項目完成后進行分組演示問答,最終教師和其他學生共同給出成績,其中教師評分占70%,學生評分占30%。
(1)實物驗收:按照實驗任務等級的完成情況獲得一定的基礎分值;在各等級內根據(jù)焊接質量、實物的演示效果獲得一定的實物外觀成績。
(2)實物質量:能達到預期的演示效果,并具備一定的靈活性
(3)自主創(chuàng)新:功能構思、電路設計的創(chuàng)新性,自主思考與獨立實踐能力。
(4)實驗成本:是否充分利用實驗室已有條件,材料與元器件選擇合理性,成本核算與損耗。
(5)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的規(guī)范性與完整性。
因開放式的設計內容難度不同,教師要注意根據(jù)不同方案細化評分準則,即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又包容學生的多元。
三、小結
開放性、多層次的實驗任務要求擴大學生自主選擇空間。將分層教學法應用在單片機課程設計性實驗中,極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對單片機的實驗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學科競賽為電子學科的綜合性設計實驗教學明確了方向,可將其作為綜合型實驗和創(chuàng)新型實驗項目的重要來源,學科競賽是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參考文獻:
[1]謝輝,陳強,陳立萬,賴于樹單片機實訓課程改革與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5(2):60-63
[2]林建英,吳振宇電子設計競賽在綜合設計實驗課程建設中的促進作用[J]實驗室科學,2016(4):130-132
[3]李國鋒,張世英,李彬論基于學科競賽的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