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秋萍
摘要:韋一凡《歌王別傳》和羅潤芳《水上人家》分別記錄了廣西的山歌和水歌,讓讀者對廣西的歌謠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山歌和水歌在不同的地域流傳,因而有差異:形體句式和歌唱形式的不同,具體歌唱的內(nèi)容也不同;但是他們都作為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也有相似之處:表達歌唱者的真情實感,歌唱者注重歌謠的傳承。
關(guān)鍵詞:山歌;水歌;形式;內(nèi)容;真摯情感;文化傳承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泵恳坏貐^(qū),都有其獨特的民俗風情和生活方式。廣西是壯族的自治區(qū),壯族又是一個善歌的民族,因而壯鄉(xiāng)成為歌的海洋。在這片土地上,陸地上的人們有山歌,水上的人家有水歌。韋一凡《歌王別傳》和羅潤芳《水上人家》分別記錄了廣西的山歌和水歌,讓讀者對山歌和水歌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無論是山歌,還是水歌,都是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但具體比較,因為環(huán)境及語言等因素的不同,他們之間既有差異,也有共同點。
韋一凡《歌王別傳》主要講述的歌王蒙銅鑼的傳奇一生。上篇講訴他與蘇四妹與山歌的愛情婚姻故事,下篇講述他如何傳授山歌,以及促成兒女們的婚姻。文中為我們展示了內(nèi)容豐富多彩的山歌,壯鄉(xiāng)人對山歌的熱愛,可以說是一部山歌的記錄史。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山歌的形式、山歌的內(nèi)容、壯鄉(xiāng)人對歌時的興奮場面、壯族人對歌時的精心裝扮等。羅潤芳《水上人家》則反映了20世紀20至40年代南寧一個特殊族群——一年四季住在船上,靠打漁為生的一族人的風土人情。書中的黃水妹等女性以其獨特的方式唱出了船家世世代代的生活,唱出了水上人家的勤勞、智慧,唱出了對美的贊賞和和丑的控訴。她們唱的水歌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和山歌比起來,毫不遜色。山歌和水歌都是壯族人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一種方式,他們常是遇事即歌,以歌訴志,以歌傳情,歌是他們生活的不可或缺品。但是,山歌和水歌是在兩種不同環(huán)境中流傳,他們之間還是有不同之處。
一、形式
形式是指事物內(nèi)在要素的結(jié)構(gòu)和表現(xiàn)方式。山歌和水歌的歌唱者屬于不同族群,歌唱的地域不一樣,因而其內(nèi)在的要素,即歌詞的選擇;表現(xiàn)方式,即句式形體結(jié)構(gòu)不同,這是山歌與水歌表現(xiàn)出來的最主要的不同。其次,山歌中最精彩的就是對歌,在對歌中足可彰顯歌手們的智慧與才能,在水歌中則沒有這一形式。細細比來,兩者的形式有較大區(qū)別。
(一)句式形體
句式形體的不同是山歌與水歌的最大差別。山歌中多是七言四句體,是最普遍運用的歌體,水歌則是雜言體,有三言體、七言聯(lián)體、雜言多句體等。
七言四句體,俗稱“四句板”,“四句頭山歌”。[1]17每句七個字,共四句。四句話之間聯(lián)系緊密,用最簡短的語言表達最深含義。如蒙銅鑼教黃士德贊美姑娘的歌:“姑娘打扮十分乖,藍衣白襯紅花鞋,兩眼好比青銅鏡,抬頭照亮九條街?!盵2]253。簡短幾句話,美貌盡現(xiàn)眼前。前兩句夸其乖巧和衣著搭配合理;緊接一句夸眼睛,人們常說: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夸其眼睛好比鏡子,即是稱其眼睛很美;最后一句,贊其耀眼、出眾,“照亮九條街”。這樣的句式也似乎和七言絕句相同,也注意了上下兩句詞性的搭配,名詞搭名詞,動詞搭動詞,使山歌具有了整體美。山歌真是句短而意明,字少而情深。水歌則是雜言體,不像山歌有較固定的句式。首先是大多是三言開頭,后幾句是五言或七言的兒歌。如《水針叼》:“水針叼,江邊跳;人行沙灘,你行橋;行到橋頭拾個仔,買魚買肉做三朝?!盵2]322除此之外,《月光光》、《火光蟲》、《排排坐》等童謠,基本上是三言開頭,其中插有五言或七言。其次是七言聯(lián)體。山歌一般是以四句為一首,水歌則是七言四句為一小節(jié),一首歌有幾個小節(jié)組成,最終聯(lián)為一個整體,簡言之為七言聯(lián)體。如黃水妹自編的一首關(guān)于打漁的歌,
茫茫江水向東流,
艇仔江中隨水游;
夫在艇頭嬌在尾,
嬌唱歌兒解夫愁。[3]157
這一首用七言四句為一節(jié),三小節(jié)將打魚人家的場景,打魚的艱苦生活展現(xiàn)出來。最后是水歌獨具特色的雜言體。它每一小節(jié)的形式基本一致,由三小句構(gòu)成,開頭第一句是稱呼(一般是唱歌者唱給誰聽就是誰的稱呼),加上一個語氣詞“呀”;第二句是七言或者九言組成的歌詞,加上一個語氣詞“喔”,再加上第一句的稱呼;第三句也是七言或者九言組成的一句歌詞,一般是承接上一句的內(nèi)容的,加上語氣詞“呀”,它們是各個獨立的單節(jié)組成,節(jié)多少沒有一定的限制。如黃水妹的《龍船歌》:
“哥佬呀!
你早早起身未龍船賽喔哥佬,
點炮鑼鼓響起船開出呀!
……[3]50
這正是水歌的獨特之處,將要唱給誰聽的都明確表達了,也將南寧語言的特點表現(xiàn)出來了。南寧主要的方言是白話,白話中特多的是語氣詞,如:“呀”、“喔”、“喂”、“噯”、“嗬”等,水歌充分利用這些語氣詞,形成固定的模式,使韻調(diào)優(yōu)美柔和,具有音樂美,使之成為了一首優(yōu)美、動聽、易唱的歌謠。
(二)歌唱形式
山歌和水歌,除了形體句式的差異,還有歌唱形式的差異。唱山歌是人們?nèi)粘I畹闹饕獖蕵贩绞?,唱水歌則大多數(shù)是水上人家用來表達心情,緩解勞作辛苦的方式。則山歌中常有對歌的形式,水歌則是眾多的姐妹聚在一起歡唱,表達心境。
《歌王別傳》中描寫了蒙銅鑼和蘇四妹雙方相約來到三腳灘的歌仙橋?qū)Ω?。“每年對歌,對唱雙方以石橋中間的兩個橋孔為界,各占兩頭,布陣對唱,聽眾坐在河邊的草灘上,陣勢井然?!盵2]257對歌的結(jié)束是以接球的女方不再把彩色的毛球送回來。對歌結(jié)束后,青年男女則開始單獨對唱,尋找他們心中相中的那一方,以對歌定情。對歌是十分有趣的活動,是最能展現(xiàn)歌手的才能和智慧的方式。也正是因為對歌的形式,山歌的歌詞短而精,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nèi)容。水歌大多數(shù)是抒發(fā)個人情感,它的內(nèi)容比較長,盡量將一個完整的歌題內(nèi)容表達出來。如《龍船歌》,黃水妹將“龍角”“龍耳”“龍眼”,甚至“龍鱗”“龍尾”都按順序唱出來,內(nèi)容完整,將龍的形象完全展現(xiàn)給讀者。水歌不固定用一種形式,采用多種形體句式,是為了更好的抒發(fā)情感,更完整的表達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山歌的內(nèi)容少,需要想象方能理解,水歌的內(nèi)容多,情感全部展露,可謂是各有長處。
二、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
歌謠是人們表達心境、表達思想、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歌謠,因而歌謠的內(nèi)容是豐富多彩的?!陡柰鮿e傳》中主要給我展示了盤歌、哲理歌、婚俗歌等;《水上人家》則主要展示的是兒歌、情歌、婚俗歌、勞動歌。
山歌和水歌的內(nèi)容不同首先表現(xiàn)在選詞的不同,同樣的內(nèi)容,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不同的詞來表達。正如《水上人家》中杭母的大孫子杭貴說羅清秀唱得不對時,杭母解釋道:“同在邕城,用白話(粵語)交流,對于同一種兒歌,水上人家流行與我們陸上人家流行的大體相同,只是有些用詞不同。這不同也只是為了傳唱時更能表達自己要表達的意思罷了?!盵3]389的確,不同的選詞,只是為了更好的表達情感。
其次是山歌和水歌歌唱具體內(nèi)容的不同。對歌是最能展示歌手的智慧,在對歌時,人們能聽到最多的山歌內(nèi)容,蒙銅鑼“從初會歌,唱到贊美歌、探情歌、連情歌?!盵2]261。在山歌歌手看來,沒有什么是不能進入歌唱的范圍,可以將故事編成山歌,可以將政策條文精神編成山歌。如哲理歌:“做人要像桄榔樹,主干直直向著天;千萬莫學枯桐木,砍下當柴燒不燃?!盵2]279這用“比”的手法,將做人的道理簡單明白的表達出來,是一首富于人生哲理的山歌。又如婚俗歌,在婚禮上,大家會唱各種歡快的歌來活躍氣氛,用歌來代替一些本來用語言表達的內(nèi)容,如《接親歌》《雙杯歌》等。古代的人們是用語言表達婚禮中的各種禮儀的吉祥平安,而壯鄉(xiāng)人用歌來代替?!峨p杯歌》:“喝雙杯,喜酒下肚笑微微,父母見兒成雙對,(呢啰?。吩谛母C喜在眉?!盵2]294這四句簡短的話語將一切的情感,要做的事,大家的情感蘊含其中。除婚俗歌外,壯鄉(xiāng)人最具特色,最能展現(xiàn)歌手肚才的是盤歌:一問一答,盡顯才能。蘇四妹問:“什么生來口對口?什么撿到頭接頭?什么戴來耳對耳?什么成雙水面游”?[2]261蒙銅鑼答:“剪刀生來口對口,撿到手鐲頭接頭,妹戴耳環(huán)耳對耳,鴛鴦成雙水面游。”[2]261等,這需要日常的仔細觀察,對生活現(xiàn)象的了解,才能從容不迫的對答。平時無積累,是不可能對答如流的。因而,最顯歌手智慧和才能要數(shù)盤歌。
水歌的內(nèi)容亦是豐富多彩的,有兒歌、情歌、婚俗歌、勞動歌?!端先思摇分械呐远际巧朴诔璧?,她們因家庭經(jīng)濟等原因,多數(shù)沒有上過學堂,但是從小的耳濡目染,母親的悉心傳授,都能將情感、生活用歌來表達?!懊窀枋侨嗣褚庵镜姆从场保窃谔囟ǖ纳铑I(lǐng)域中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愿望和情緒的?!端先思摇返乃杓耐辛怂先嗣竦脑竿颓楦?,歌唱者的情感純樸真摯、直露,有些甚至富有諷刺意味,如“出嫁聊嘆”中黃水妹所唱的民歌,她從“天公老爺”,“親爹娘”“細舅”“兄妹”“姐妹”一直唱到出嫁時“罵媒娘”。唱“天公老爺”表現(xiàn)出黃水妹祈求天公祖宗保佑自己婚后幸福生活的愿望,唱父母主要是訴說父母把自己養(yǎng)大成人的艱辛,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和不舍之情等。這些都是黃水妹根據(jù)固定形式編成的,但韻味十足,將心中的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情歌大多數(shù)是黃水妹根據(jù)當時的情況即興編成,為的是緩解丈夫的疲勞,向丈夫表示自己的關(guān)心與支持。這些歌將水上人家的女性的聰明、智慧、善解人意的性格表現(xiàn)出來,讓我們看到了水上人家的勞動婦女不僅普遍具有女性的傳統(tǒng)美德,更具廣西獨特魅力——善歌。
特別內(nèi)容,加上恰當?shù)木涫剑湍苁顾惆l(fā)的情感,最淋漓盡致的表達。山歌和水歌不同的形體句式,不同內(nèi)容,巧妙的融合,將陸上人家和水上人家所要表現(xiàn)的生活、情感都完美的展現(xiàn)出來。
三、真摯情感
無論是形式不同,還是內(nèi)容的不同,山歌和水歌的不同選擇都只是為了更好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我們往往可以從唱詞中見歌唱者的喜怒哀樂。他們都是隨心而唱,表達心中情感,適時而歌,反映社會新發(fā)展,表現(xiàn)出對新形勢、新政策、新生活的向往。
民歌的內(nèi)容沒有嚴格的固定,很多民歌都是歌唱者根據(jù)現(xiàn)場的具體情況即興創(chuàng)作的。“即興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的刺激或內(nèi)在沖動的作用,興會來臨,在文字操作過程中迅速地創(chuàng)造出來作品的狀況?!薄暗磁d不是沒有醞釀而憑空出現(xiàn)的?!盵4]152的確,無論是山歌還是水歌,都是即興演唱的。吳督學問蒙銅鑼的名字,他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唱到:“我姓遮掩看不見,我名挨敲響當當?!盵2]258既生動又形象地將其名字告訴吳督學,使他傻眼,顯示出蒙銅鑼的多才,吳督學的頑固不化和無知?!懊摄~鑼用山歌表達思想感情,比說話還順當,他的歌里包含的情意,聽起來直叫蘇四妹耳根發(fā)燙,心里暖和。”[2]262在那些常唱山歌的人來說,唱歌確實比說話容易,蒙銅鑼用心唱山歌,用歌來表達心中愛意,讓“蘇四妹樂得一陣暈眩,感動得流下淚來?!盵2]263《水上人家》的黃水妹等女性也是擅長用歌宣泄自己的真誠、坦率、自然的感情,沒有絲毫的人工雕琢的痕跡?!拔页枋请S心里發(fā)出來的,想到什么就唱什么?!?[3]49黃水妹說道。的確,黃水妹沒有讀過什么書,但唱出來的歌卻是情意深厚。如表達自己對丈夫的理解、體諒和寬容時,“江上吾舟獨自游,夫妻齊槳兩心投;人走三轉(zhuǎn)我趕四,重振生活不用愁……”[3]319情動于中,令人無不折服、稱贊。蒙銅鑼和黃水妹等是隨心而唱,表達心中最真摯的情感。
社會是不斷變化的,不斷前進的,我們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歌謠亦是,它抒發(fā)的是人們的喜怒哀樂,反映的是時代的變化。蒙銅鑼和黃水妹的歌是適應時代而唱的。蒙銅鑼把人民政府的政策條文編成山歌唱出來,傳遍各個村落,婦孺皆知,比光宣傳條文有效得多。廣西是歌的海洋,壯鄉(xiāng)人愛聽山歌,山歌唱出的條文,易于群眾接受,易于群眾理解。黃水妹等女性的水歌亦是,邕城解放,大家聚起來唱歌,唱的就是解放的主題,唱的就是水上人家當家作主人,唱的就是婦女翻身講平等。
山歌和水歌的經(jīng)蒙銅鑼和黃水妹等的飽含深情的歌唱,使眾多的人愛上民歌,使人們能感受歌謠的妙處,歌謠中飽含的深情,使山歌和水歌至今被人們所傳唱,為人們所喜愛。
四、歌謠流傳 文化傳承
民歌是屬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僅將其歌詞記錄在紙上,并不能真正展現(xiàn)其魅力。他們只有不斷為人們所傳唱,賦予人們的情感,才能生動傳神,才能真正體現(xiàn)民歌的魅力。蒙銅鑼和黃水妹將他們的歌謠不遺余力的傳給下一代,使山歌和水歌至今為人們所記憶,所歡唱。
蒙銅鑼和蘇四妹不僅自己愛唱,而且注重把山歌一代代傳承下去。投到蒙銅鑼門下,拜他為師的青年,不計其數(shù),可算是桃李滿地,很多青年還是因為他的教授,找到自己心儀的對象。蒙銅鑼和蘇四妹經(jīng)常一遍干活,一遍教孩子對歌,讓他們小小就會唱很多的山歌。他們兩還時常當青年男女歌師,兩邊對陣,使山歌成為人們平凡的生活中最大的樂趣。水上人家的女性很多是沒有讀過書,但是她們開口即是歌,因為她們是從小學習,從童謠學起,慢慢積累,逐漸成為遇事即歌,隨心而唱,適時而歌。就如黃水妹,把水上人家時代傳唱的水歌,作為一份珍貴的禮物傳給下一代。羅清秀從小就會唱《水針叼》《月光光》等兒歌。即使在今天,邕江的漁民已經(jīng)不斷的減少,漁民們逐漸到岸上定居,但是他們的水歌還是不會變,他們歌唱的形體句式也依舊,或許能變的就是現(xiàn)編的歌曲中沒有那么多與水、漁、船有關(guān)的詞。這非物質(zhì)文化因為人們有意識的傳承會永久留在人們的傳唱中。
山歌和水歌雖然形體句式、歌唱形式的不同,但那只是為了表達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抒發(fā)心中最真摯的情感。他們都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西本土非常具民族特色的一項歷史遺產(chǎn),有了蒙銅鑼和黃水妹等的傳承,他們會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傳唱,向全國的人民展現(xiàn)廣西是歌的海洋,壯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參考文獻】
[1]嚴勇通,凌火金.廣西客家山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韋一凡.廣西當代少數(shù)民族作家叢書[M].漓江:漓江出版社,2001.
[3]羅潤芳.水上人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4]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修訂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