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楓
摘 要:媒體融合時代對播音員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帶來的是傳播方式的改變,在微傳播的業(yè)態(tài)下,媒體從業(yè)者播音員主持人首先要適應微傳播的規(guī)則,其次要積極應對傳播方式改變帶來的行業(yè)挑戰(zhàn),在主動發(fā)聲的同時還要堅守實事求是的行業(yè)底線。在等待別人來敲門的境況下不如變被動為主動,搶先發(fā)聲,鞏固主流媒體在受眾心目中的影響力,討巧不如守拙,努力使自己成為權威符號。
關鍵詞:微傳播;真實觀點;堅守底線;權威符號;守拙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5-0144-02
一、引 言
隨著智能終端的廣泛普及,2009年微博、2011年微信相繼登上歷史舞臺,2014年中央深改組將媒體融合確立為國家戰(zhàn)略,就此拉開了有圖有文字、聲像共存、信息高度共享、部分受眾對“專業(yè)化”衡量標準失范的融媒體大幕。面對新媒體的沖擊,2017年2月18日,中央電視臺與廣西電視臺等38家省級、計劃單列市電視臺宣布成立電視新聞融媒體聯盟。次日,央視新聞移動網正式上線試運行。
在融媒體大背景下,每個人既是傳播者也是受眾;每個人在吸收“粉絲”的同時,也正在成為別人的“粉絲”。許多自媒體發(fā)聲者甚至成為了某個專屬領域“振臂一呼及者眾”的意見領袖。受眾對發(fā)聲者的衡量標準不再是:你是不是專業(yè)出身、發(fā)聲者的平臺背景是不是權威、正統(tǒng),而更多的是關注發(fā)聲者所傳播的內容和持怎樣的觀點。在如今這樣一個全新的傳播生態(tài)下,播音員主持人要適應新時代帶來的挑戰(zhàn)和工作要求,就必須具備一些特有的綜合素質和技能。
二、播音員主持人在適應新要求中需具備的素質及應注意的問題
在移動新媒體時代,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如何利用好微傳播這個新興傳播形態(tài),適應新要求需具備哪些技能、素質,以及在實踐工作中注意哪些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和同事的工作經歷進行詳細分析和探討。
(一)自身素養(yǎng)要求
1. 主持人應加強知識的學習及積累,擴寬知識面,促進理論知識水平不斷提升
作為一名主持人,博覽群書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一項工作。播音員主持人對節(jié)目起到把關人的作用,也是引領節(jié)目的方向的關鍵人物,所以主持人首先要學習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路線方針,其次要學習專業(yè)理論知識、新媒體知識及相關領域的知識,以擴寬知識面,提高自己的應對能力及對節(jié)目的把控能力。
2.應加強微傳播知識及技術的學習,練好內功,提升自身競爭力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和廣泛普及給播音員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必須適應當前的傳播環(huán)境,努力學習網絡新媒體技術、VR/AR、手機等新媒體技術知識及其運用方法,并很好地將其運到到自己的工作當中,練好內功,增強觀眾體驗和互動,以提升節(jié)目的傳播效果,吸引觀眾,同時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二)主持中應注意的方面及主持技巧
1.變被動為主動,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和加大“體驗式”的描述
2016年7月26日筆者主持了一場新浪微博在廣西黃姚古鎮(zhèn)舉辦的2016“旅游V影響力峰會” (如圖1所示)。會上的一個案例讓筆者記憶深刻:“當年一月海南省舉行了一場旅游大V到海南旅游的體驗活動。作為世界上唯一環(huán)島高鐵的所在地,再加上40個旅游大V的在線體驗即時發(fā)送,僅僅四個半小時,就吸引了7290多萬的閱讀量。筆者問主辦方:“40個大V中有媒體里的播音員主持人嗎?”回答“沒有,在開放式的社交媒體上那些大V們比較敢說。”筆者沒有細問下去,但是這話切實引起了筆者的思考。的確是,行業(yè)的慣性讓播音員主持人在開放式社交媒體上說話時會更加注意遣詞用句,在表達自己真實感觸時會顯得理性和客觀冷靜。這是好的習慣,可是在受眾越來越愿意關注那些直接的、脫口而出的感受這個大背景下,筆者認為在微傳播下的播音員主持人還有很大的展示專業(yè)魅力空間待挖掘。比如,不妨加大自己體驗式的感受和觀點分享,多從受眾的角度去表達“如果我是信息接受者,那么我會由人及己的聯想到什么,這種感受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并把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的過程與大家分享。”與其看著別人真性情的傳播,還不如讓自己更加誠懇地呈現,變被動為主動,相信受眾更加樂意看到一個專業(yè)的、有血有肉有情懷的傳播過程。
2.微傳播中聲畫可以力求生動新穎,但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新興媒體的紛紛登場,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fā)生著巨大的改變。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者楊翠芳認為:“現在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停留于被灌輸階段,而是向自由獵取方式轉變。他們在自媒體平臺上發(fā)言的成本很低,往往又以匿名的形式呈現,加上這些平臺簡便易得、即時轉發(fā)、快速多向,很好地滿足了他們表達與傳播的欲望?!盵1]筆者認為,在上述大背景下,部分自媒體發(fā)聲者往往用吸引人眼球的標題、“大眾利益代表者的聲音”介入公共事務及突發(fā)事件,說著情緒化的語言,看上去很熱鬧,實際上也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雖然缺乏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培訓,但是“吸粉(吸納粉絲)”時間短、見效快。久而久之,發(fā)聲者的影響力也隨之越來越大。然而這種情況對微傳播中的專業(yè)媒體從業(yè)者來說形成了一種無形的擠壓,因為對于信息不對稱、缺乏辨別是非的受眾來說,更容易被刻意的畫面、辛辣的語言、充滿情緒化的觀點所吸引和誤導,進而成功被圈粉。傳統(tǒng)媒體從業(yè)人員特別是播音員主持人,在應對微傳播下特有的情況來說必須要找到合適自己職業(yè)操守的突圍之路,那就是:微傳播中聲畫可以力求生動、形式盡量新穎,但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及實事求是的底線。
2017年2月20號,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某廠家廠房著火,現場濃煙滾滾,圍觀者眾多。當時有很多圍觀群眾拿出手機拍攝現場畫面,并即時在微信微博上發(fā)布,隨附的標題五花八門且吸引大眾眼球,危言聳聽的有:“西鄉(xiāng)塘某廠房大火,死傷者眾多”稍微負點責任的有“某某廠大火,傷亡人數不詳”。本來是一起意外引起的一個一般性失火事件,就這樣以訛傳訛,傳播的影響比失火事件本身更“火”。 這次著火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在2月20號,正巧是中央電視臺與廣西電視臺等38家省級、計劃單列市電視臺宣布成立電視新聞融媒體聯盟、央視新聞移動網正式上線試運行的第二天(本文開頭已經提及),作為主流媒體豈能錯失這次難得的以正視聽的機會。廣西電視臺新聞主播陳俊佳立刻趕赴現場,在現場利用新聞移動網絡、用手機直播前端發(fā)出了客觀公正的報到(如圖2所示)??〖熏F場實地即時移動式的報道讓許多不明真相的受眾及時接觸到事件的真相,特別是在大眾最關心的是否有人員傷亡的關鍵信息點上有針對性地及時辟謠:因為發(fā)現及早,并無人員傷亡?;剡^頭來總結這次微直播過程,有三點值得從業(yè)人員借鑒:(1)及時趕赴現場、現場體驗式跟進報到,畫面及時生動有力;(2)采用微直播的方式第一時間搶占輿論陣地,契合當下最流行最快速的傳播趨勢;(3)權威發(fā)聲,一錘定音,將各種小道消息攔截在半路上,用行動鞏固主流媒體在受眾心中的影響力。
3.播音員主持人要在微傳播中努力使自己成為權威符號
融合發(fā)展是大勢所趨,播音員主持人的專業(yè)的行業(yè)角色在融媒體時代這個背景下正在被稀釋,任何一個傳播信息的發(fā)聲者,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在觀點輸出的環(huán)節(jié)里就已經“自帶”了播主的功能。面對自媒體、意見領袖等諸多“敲門者”.與其被動被敲門,還不如主動打開門戶走出去讓自己成為“敲門者”。寫到這讓筆者想起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2016年3月在《堅守融合時代的媒體信仰》中的一段話,她說“新聞沒有消亡,媒體還有責任,理想還有價值,職業(yè)還有擔當。我們相信不管媒體形態(tài)怎么變、輿論格局怎樣變,原創(chuàng)仍是社會最寶貴的資源,思想仍是媒體最重要的品質,理性仍是時代最需要的力量?!盵2]每每想起這段話,都會讓筆者這個媒體從業(yè)者熱血沸騰。當信息滿天飛的時候,當受眾被充滿情緒化、主觀性極強的傳播內容誤導的時候,作為傳統(tǒng)媒體從業(yè)者,特別是在業(yè)界被稱為喉舌發(fā)聲者的播音員主持人更有責任站出來積極發(fā)聲、還原真相;更有義務在眾說紛紜的喧囂中權威、理性地科學分析解讀,讓自己成為主流意見的代表、成為權威的符號,不發(fā)聲則已,一發(fā)聲便是凝聚社會共識、橫掃諸多雜音地主流敘述。
三、結 語
討巧只能帶來一時的耀眼,守拙才能閃耀持久的光芒!最近引發(fā)熱議的《中國詩詞大會》成為了一種“現象”,可是筆者認為,真正賦予這個節(jié)目的魅力,是那些流傳千年而不朽、在詩詞中靜靜流淌、默默呈現的古人智慧。在融媒體時代里,傳播手段再先進,它還依舊是為人所用并最終服務于受眾,正是應了那句話:千回百轉、萬徑歸宗。作為播音員主持人,也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始終鎖定受眾的需求和感受、不斷地夯實業(yè)務水平、始終堅守行業(yè)底線,不討巧,只唯實,必會在微傳播中發(fā)揮自己最優(yōu)秀的傳播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翠芳.媒體融合語境下的媒介倫理問題[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3).
[2] 盧新寧.堅守融合時代的媒體信仰[N].人民日報,2016-03.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