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摘要】在幼師英語口語教學中,學生作為教學的對象和主體,應該樹立自信心,積極主動地回應教師在課堂上布置的口語練習任務,以達到課堂預期效果。這樣,學生的自覺學習意識會大大提高,就會消除緊張、過分焦慮等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更快更好地提高英語口語水平。
【關鍵詞】英語口語 交際 教學
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教會學生使用語言。教師要把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放在首位,盡量多地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讓學生練習說。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發(fā)展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口語教學中的不良因素和現(xiàn)象
1.說英語的氛圍不濃厚。英語是一門外語,生活中學生處處可以學語文,但英語的學習就只有通過課堂了。一些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課堂上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沒有一點生機,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了厭倦情緒。
2.教師教學方法的枯燥單一和指導示范的不到位。許多英語教師可能都曾有這樣的體驗:學生們初學英語時積極而熱情,愛說、樂說英語,課堂氣氛活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難度的加深,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逐漸減弱,并且出現(xiàn)因怕出錯而不愿意開口的現(xiàn)象,達不到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每當這時,我們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積極努力地去探討一些更能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英語學習越來越感興趣。
3.學生運用口語交際的能力薄弱。我們在英語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掌握得較好,但是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薄弱。
二、克服不良現(xiàn)象,走出英語口語教學的誤區(qū)
人們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交際。英語教師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1.營造氛圍,使口語表達成為學生內(nèi)在需求。
(1)環(huán)境布置,營造異域風情。教師可以通過布置環(huán)境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英語學習的氛圍。如走廊上的名言警句,校園櫥窗中附英語文字說明的異域風情圖片或異域民俗文化介紹,教室里五彩斑斕、內(nèi)容豐富的板報和學生的英語作品展示等。精心布置的英語環(huán)境會讓學生自發(fā)產(chǎn)生學習英語和用英語交流的欲望。
(2)語言浸潤,營造英語學習氛圍。在課堂上,教師應盡量使用簡潔、清晰的語言組織教學,讓學生浸潤在運用英語的氛圍中,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英語語言的熏陶,從而自然激發(fā)學生“說”英語的興趣。
(3)寬容和鼓勵,創(chuàng)設寬松的學習氛圍。教師對學生要多一些寬容和鼓勵,成功的教學有賴于真誠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師生關系,有賴于和諧的課堂氛圍。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民主的英語學習氛圍,多給學生肯定、贊許、鼓勵和微笑,對學生的語言錯誤多一些寬容和理解,使學生消除緊張、焦慮、怕羞的心理,從而營造一個人人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大膽自信進行英語表達的課堂氛圍。
2.設置真實而生動的情境,讓學生有話可說。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開口說英語的機會,面向全體學生,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如在講授西方節(jié)日時,我一方面利用資源讓學生了解西方“萬圣節(jié)”的來源和相關活動,另一方面設計一個Shop或Supermarket的場景,讓學生準備一些“萬圣節(jié)”活動的常用物品,如pumpkin等作為道具,請學生先模仿課文中的對話將其生動地表演出來,然后再根據(jù)情況增加調(diào)整一些內(nèi)容,進行對話的改編、創(chuàng)作和表演,結果這堂課學生學得都很投入。這樣的活動既體現(xiàn)了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又突出了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得以發(fā)展。
3.還原生活,在生活中找話題。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讓知識運用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一切可能利用的機會,將課堂回歸到生活中。
如在初次與學生見面時用下列句子做簡單的自我介紹:My first\last name is… Im… Im from….接著又安排了同桌之間的練習,然后請幾位同學到臺前做自我介紹,學生們說得都不錯,整堂課學生開口說的機會很多,訓練得很實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讓學生由課堂回歸到了生活。
4.組織豐富多彩的英語表演活動。英語表演活動的形式多樣,可以是情景對話、課本劇表演,還可以使影視配音活動等。要求學生盡可能把該角色的語氣、神態(tài)、動作等比較傳神的表現(xiàn)出來。如在教學打電話時,我要求學生自己去體會用英語打電話與我們平時的對話有何不同,然后當一組同學表演完畢后再請其他學生評論并總結,通過這個過程同學們真正掌握了英語打電話的要求和習慣用語,知道了電話中表示“我是……”要用This is …來表達,想問“你是……嗎?”要用Is that…? 而不能用Are you…? 來表示。
5.采用任務型活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新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型的目標感受成功”。
在講授與飲食有關的教學內(nèi)容時,學生面對“美味”只記得看和摸,而忽略了對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How about you?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操練的問題。所以教師事先設計了需要補充完整的dialogue。
第一步由學生自己完成,使其對句型能進一步熟悉;第二步分角色朗讀并嘗試模仿表演,逐漸加深對句型的掌握程度;第三步在此基礎上拓展對話,給學生們說話的時間后,大部分學生能進行簡單的對話,小部分學生能出色地完成對話。
總之,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身,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持之以恒。
參考文獻:
[1]王立非.現(xiàn)代外語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張慶宗.英語教學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師大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