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豫
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以來,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qū)文化綠城小學的教師積極投入教學實踐研究,經(jīng)過三年扎實的小組合作建設,使學生由原來的不會合作、不敢表達漸漸轉變?yōu)樽灾鲗W習、合作探究、對抗質疑的主動學習,形成了一種同伴互助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自然會隨機產(chǎn)生許多學習信息與教學資源,這就需要教師善于捕捉、篩選信息,把握動態(tài)生成的機會。經(jīng)過兩年的實踐研究,“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關注課堂的生成”已成為教師們的共識。
一、抓緊認知沖突的資源
教師要善于捕捉教學中學生的疑點資源,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由于這些疑點是學生急于了解的問題,所以他們會全身心地投入思考與討論,更容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學“有趣測量”一課時,先讓學生自己摸一摸土豆,接著提問:“若讓你求出這個土豆的體積,有什么困難嗎?”學生就產(chǎn)生了認知沖突,出現(xiàn)了疑點:土豆表面凹凸不平、形狀不規(guī)則、無法用公式進行計算……這可怎么求體積呢?使學生意識到,這個任務與以前求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是不同的。教師的提問直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與現(xiàn)有任務之間的矛盾,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挖掘學生的亮點資源
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亮點資源,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只要是學生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都應該給予足夠的表揚和鼓勵,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例如,教學“有趣的測量”時,教師在讓學生通過實驗找出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方法后,又鼓勵學生給實驗方法起個名字。學生熱情高漲,積極響應,有叫“土豆洗澡法”的、有叫“蒸煮法”的……別出心裁又形象貼切。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沒有急著把阿基米德的方法灌輸給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他們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使一個人的亮點也能點亮其他人。在學生探究、總結、鞏固了“3的倍數(shù)特征”后,教師問學生:“對于我們總結的3的倍數(shù)特征,你還有什么問題嗎?”這時有個學生說:“老師,這只是100以內(nèi)的數(shù),我們用個位和十位上的數(shù)字相加,看它是不是3的倍數(shù),如果一個數(shù)比100大該怎么辦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立刻小聲議論起來,探究的欲望又被激起了,而這個問題正是教師原計劃接下來要教學的內(nèi)容。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抓住這個亮點,作為教學資源,把它放大,讓所有的學生都來關注這個亮點,使其成為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催化劑。
三、善于利用錯誤資源
學生在學習中必定會出現(xiàn)各種錯誤,而有些教師不愿意看到學生出錯,或千方百計地避免學生出錯。如果教師換一種思維方式,認識到學生出錯的過程也是一種嘗試和探索的過程,那么就能夠及時抓住這些寶貴的時機,變學生的錯誤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效資源。
如在一年級“比多少”一課的教學中,有一個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同樣大小杯子中水位的變化,來推理出爸爸、媽媽誰喝的水比較多。學生回答“爸爸喝得多”,教師問為什么,有的學生回答“因為爸爸是男的,所以喝水多”,有的說“爸爸干的活多,所以得多喝水”……顯然學生的回答已偏離目標,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地提問:你能根據(jù)圖中給出的線索,像小偵探一樣用數(shù)據(jù)來證明嗎?學生于是仔細觀察圖中人物拿的水杯,最后得出結論:在杯子大小形狀一樣的情況下,裝滿水,誰剩的少,說明誰喝得多。教師于是繼續(xù)利用學生的“看法”,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生活中要有理有據(jù)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梢姡處熤匾晫W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或錯誤,從另一個角度,換一種思路,處理課堂突發(fā)事件時就會另辟蹊徑、不落俗套,也會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融洽。
四、以突發(fā)造就生成
當突發(fā)事件比教師的授課內(nèi)容更吸引學生時,教師不應固守預設,而是要隨機應變,因勢利導。
如一位英語教師正在上課,突然教室里飛來一只蜜蜂,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開始分散,興趣集中在這位“不速之客”身上。于是教師靈機一動,在黑板上畫了一只可愛的小蜜蜂,學生們一下子驚嘆起來。接著教師讓學生用英語單詞來表示小蜜蜂身體的各個部位。這樣,教師通過對突發(fā)事件的靈活處理,重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簡單而又巧妙地完成了教學內(nèi)容。
五、巧妙利用學生的智慧
在課堂上,有時一個學生的智慧發(fā)言往往能引起連鎖反應,帶動全班學生思維的迸發(fā),教師要慧眼識金,及時發(fā)現(xiàn)并捕捉這樣的資源。
如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時,當教師讀到“成片的大豆搖動著豆莢,發(fā)出了嘩啦啦的笑聲”時,問學生:“你從這嘩啦拉的笑聲中聽到了什么?”一個學生說:“我聽到了大豆在贊美秋天,因為秋天的到來使豆子長成熟?!苯處煂W生的回答表示了贊賞,接著問其他學生還想到了什么。學生思維的閘門頓時被打開,有的說“我聽到豆子在唱大合唱呢”,有的說“大豆搖動著豆莢在炫耀自己的大豐收”……這樣開放式的思考,提升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對文本的感受能力。
六、借用學生的“怪論”
在平等融洽的課堂環(huán)境中,不管學生發(fā)表什么樣的“怪論”,教師都要重視,或提出合理的建議,或給予必要的引導,切不可置若罔聞。
如在執(zhí)教《三袋麥子》一課時,教師問學生:小豬、小牛、小猴都收到了一袋麥子,可由于他們的做法各異,結果也就不一樣,你喜歡誰的做法呢?一個學生說:“我最欣賞小猴的做法,它非常能干,把一袋麥子全種到地里,收獲了吃不完的麥子?!庇忠粋€學生說:“我喜歡小豬的做法。”其他學生都哄笑起來,教師一愣,但馬上鼓勵他:“能談談你的想法嗎?”學生說:“因為他最先嘗到各種各樣美味可口的食品,多會享受啊!”教師說:“是呀,大家的看法各有長短,每一種都有長處,也有不足之處……”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利用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的信息,抓住隨機生成的有價值的內(nèi)容,挖掘其中深層的意蘊,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使課堂成為學生個性化成長的搖籃,達到師生共同成長、共同受益的目的。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