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婷婷+李瓊
摘 要:信息安全問題在當今時代日益凸顯,隨著移動終端日益成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讓用戶的隱私權安全面臨著越發(fā)嚴峻的挑戰(zhàn)。究其問題,不僅有人們對網絡隱私權的認知不足,更有相關法律制度構建的缺失。本文擬以微信為案例,從網絡隱私權的特征、我國網絡隱私權的保護現狀、智能終端即時通訊情境下的隱私權保護的困境及路徑等方面出發(fā),反思我國在網絡時代的隱私權保護問題,以求總結現狀,尋找對策。
關鍵詞:網絡隱私權;信息安全;微信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5-0035-02
一、我國的網絡隱私權保護現狀
目前學界對網絡隱私權主要有三種主要觀點:一種認為兩種隱私權的主客體及內容沒有實質改變,只是新增了某些特征,其本質仍是人格權;另一種則認為互聯網時代是屬于數據的時代,網絡隱私權僅是對個人網絡行為相關數據的保護,數據的經濟價值在互聯網時代被放大,網絡隱私權實質為一種財產權;而主流觀點認為網絡隱私權是一種復合型權利,承認其既具有的人格權屬性,也承認互聯網為之帶來的財產權屬性。
網絡隱私權是傳統(tǒng)隱私權在互聯網時代的衍生概念。受互聯網平臺開放性、匿名性等特征影響,網絡隱私權的構成要素分別呈現出不同特征:主體模糊化、客體廣泛化、內容積極化、屬性價值化。隱私權首次以獨立的人格權在基本法律的形式受到保護是在2010年的《侵權責任法》中。與傳統(tǒng)隱私權相比,網絡隱私權受到的重視少,既沒有概念進行界定,也沒有具體條款來規(guī)定其主客體、內容和侵權的行為方式,具體的保護方式、救濟措施等更是蹤影難覓。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侵權責任法》通過三個款項對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承擔進行了劃分,為網絡侵權行為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法律依據。
在法律規(guī)范之外,互聯網協會也制定了一些規(guī)范性文件,如《中國互聯網行業(yè)自律工業(yè)》《垃圾郵件防范處理指南》等,此外一些大型網站,如百度、新浪等也公布了保護網絡隱私權的聲明。2011年,為了更好地管理互聯網信息內容,國務院辦公廳同意設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通過成立專業(yè)的監(jiān)管部門、運用專業(yè)的技術對互聯網進行監(jiān)管,同時利用網絡警察發(fā)揮監(jiān)管職能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對隱私權立法的不完備及網絡隱私權立法的缺失,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司法解釋雖已初具規(guī)模,但是在實踐方面仍有存在較大的問題。侵犯隱私權案件在發(fā)生之后,難以得到較好的解決結果。
二、微信空間的網絡隱私權困境
根據騰訊發(fā)布的《2015微信用戶數據報告》,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經覆蓋中國 90% 以上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達5.49億,其25%的微信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30次。55.2%的微信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10次。微信成為近30%用戶手機上網使用流量最多的應用。微信用將近5年的時間成為了幾乎每部手機必備的一個應用軟件,其功能也從最初的社交、文字圖片分享擴展到如今的游戲娛樂、交通出行、電子商務等領域,本就搖搖欲墜的網絡隱私權在微信情境下便得更加脆弱。
(一)自由與隱私的沖突
借助網絡平臺的便利,自媒體的產生與興起給了更多人發(fā)言的機會和渠道,人們表達自我、展示自我和結識他人、窺探他人的欲望都不斷被激發(fā)并滿足,逐漸地,公共和私人的界限變得模糊,人們越來越樂于并心安理得地窺探他人隱私。雖然和開放程度極高的微博相比,微信朋友圈等建立在熟人社區(qū)基礎之上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但微信允許陌生人查看十張照片的功能使得只要不法分子擁有你的手機號或微信號,便可以竊取你的部分私人信息。在這種看似私密的社交平臺內,用戶更容易掉以輕心,將自己的個人信息主動交出。比如,我們在參與微信平臺的一些游戲時,總會被要求同意授權或填寫個人信息,這些信息被后臺操縱者獲取后,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隱私泄露的開始。
(二)侵權方式多樣化
如今的微信經過多次的版本更新,逐漸由一個相對私密的社交平臺發(fā)展為開放的多功能網絡平臺,功能開始涉及游戲娛樂、交通出行、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微信功能的多元化使得侵犯隱私權的方式同樣隨之多樣化?;\統(tǒng)看來,用戶的隱私泄露有兩種方式,每一種方式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微信功能——第一種,用戶主動發(fā)布信息導致泄露: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是微信用戶主動發(fā)布信息的最重要渠道,除了朋友圈,“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等功能在被使用時,也會讓他人獲取用戶的相關信息;第二種,用戶信息被網絡用戶或服務商提取導致泄漏:以用戶綁定銀行卡才能開通的微信支付為例,我們無法得知微信后臺是怎樣儲存、管理、調動、使用用戶銀行卡信息的。我們只知道微信利用云技術將數億用戶的信息數據儲存起來,但受技術原因影響,數據存儲位置是隨機分配的。這便造成用戶無法有效控制其個人數據。這些數據在儲存、提取過程中很有可能出現混合、丟失,甚至是泄露。從微信如今在朋友圈的極具針對性的個性化植入廣告功能來看,騰訊已經對其獲取的數據進行了商業(yè)利用。
(三)維權過程困難化
網絡環(huán)境的開放性、匿名性和即時性在降低網絡侵權門檻的同時大大增加了隱私泄露后果的危害。對于被侵權者來說,由于互聯網侵權的特殊性,相應的維權過程也日益困難。
首先,信息一旦泄露,便可以以低成本且高速度的方式到達世界各地,并長期地留在網上,期間造成的影響難以估量,加之相關法律的缺失,都使得侵權客體受到侵權后的獲得救濟權難以得到實現。
其次,與普通情況下的侵權案件不同,網絡環(huán)境中的侵權案件發(fā)生后,從侵權主體的確定到取證、量刑都可以說困難重重。自媒體的海量性使得網絡用戶與網絡服務提供都可利用相關技術對他人的隱私構成侵犯,由于這種侵權行為涉及復雜的技術問題,所以我們很難清楚地界定到底是誰構成了最初的侵權行為,是誰應承擔侵權的主要責任,更難以判斷某個個體或組織是否對侵權行為是否責任豁免。
最后,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一個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很有可能在侵權主體無意識地情況下跨過國家界限,涉及多地區(qū)、多國家。而各國在界定隱私侵權時釆用的標準不甚相同,因而出現該行為在一國構成了隱私侵權,但在另一國卻不構成隱私侵權的現象。在隱私侵權缺乏國際統(tǒng)一標準的當下,想要使不同國家地區(qū)毫無沖突地處理同一件隱私侵權,顯然是難上加難之事。因而可以看出,互聯網環(huán)境下維護侵權客體權益的又一困難所在。
三、關于保護微信語境下公民隱私權的建議
每當有新的信息傳播手段出現時,都會對人類的倫理意識變革產生影響。在時代與技術共同發(fā)起的挑戰(zhàn)之下,我們對隱私權的認識與應對理應得到重點關注。我們不僅僅需要外部的力量(法律、輿論等),更需要內部的力量(意識、自我約束、行業(yè)自律)來構建自媒體時代下的隱私文化,在保護人權的前提下,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表達自由。
(一)法律層面
德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家都已建立了針對保護網絡個人數據的法律體系,而我國當下仍舊沒有針對隱私權的獨立立法,網絡隱私權相關法律更是一片空白。每當侵犯隱私的案件發(fā)生后,時常形成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因此,將隱私權從人格權中獨立出來并針對網絡隱私權專門立法,是保障公民隱私權的根本之法。有了專門立法之后,才能更好地對網絡隱私權的內涵、侵權主體的責任認定、侵權客體的補償方式進行確定。司法工作人員也可在此基礎上嚴格執(zhí)法,與發(fā)揮監(jiān)管作用的政府部門相配合,保護公民互聯網隱私。對于擁有如此龐大用戶群的微信來說,擁有一套適用于微信情境、保護所有用戶權益的法律法規(guī)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行業(yè)層面
法律的作用不是萬能的,總會有一些法律難以覆蓋的立法死角存在。為了更好地規(guī)避立法死角所帶來的紛爭與困擾,互聯網有必要加強行業(yè)自律,制定網絡道德規(guī)范,甚至可以設立相關機構來對保護用戶隱私,對網絡服務商的各項活動進行更加專業(yè)的監(jiān)督管理。例如,出臺隱私信用評估等級,根據各個網絡服務商的具體表現進行安全等級評估,在督促網絡服務商重視網絡隱私問題之時,為用戶提供參考標準,進而選擇更加安全可靠的網絡服務商。
對于微信來說,提供安全可靠的用戶體驗也是自律的題中要義——包括,對訂閱號的審核、以官方消息的形式提醒用戶保護個人隱私、對微信平臺內的應用程序進行安全評估、在收集用戶信息之前,告知用戶收集信息的目的方式、在用戶個人隱私受到侵犯后,提供技術支持,協助用戶維護個人權益等,從微信的版本更新來看,微信團隊對“隱私”功能完善正在逐步深入。畢竟技術是為人所用的,如果整個行業(yè)都能對技術使用過程中的風險予以重視、未雨綢繆,那么人對技術使用與管理必將更加得心應手,風險才能被降至最低。
(三)用戶層面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隱私倫理的文化在中國的發(fā)展遠遠不夠成熟,甚至可以說,是技術的發(fā)展逼迫更多的人重視網絡隱私權的困境。而撥開技術這層面紗,侵犯隱私權的始作俑者終究是人。一方面,人作為技術操縱者,有必要提升自身道德水準,遵紀守法,自律自控。在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都允許的范圍之內,合理獲取、使用互聯網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尤其是涉及他人的信息內容,不得以非法手段用他人隱私信息為己謀利;另一方面,人作為網絡使用者,在網絡環(huán)境中授權或公開私人信息前,應仔細了解相關隱私保護政策。以微信為例,用戶有必要充分了解并及時使用“設置”中的“隱私”功能,保護個人信息;在對公眾號及游戲頁面授權個人信息、使用購物、轉賬、票務等功能前,要充分了解其開發(fā)商、運營者是否為正規(guī)組織,以免被不法分子所蒙騙。
參考文獻:
[1] 楊萌.論網絡環(huán)境下隱私權的保護[D].中國政法大學,2011.
[2] 趙躍,廖天虎.論自媒體時代隱私權的保護[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8-22,34.
[3] 覃瀟,張?zhí)m蝶.微信環(huán)境下的個人隱私權保護[J].法制博覽,2015(15):16-19.
[4] 杜金格.微信的倫理問題研究[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4(7):159-161.
[5] 歐陽鵬善.新媒體時代下隱私權及其保護研究[D].中共四川省委黨校,2013.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