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偉新 劉永鎮(zhèn)
摘要:中國的師范教育濫觴于1897年南洋公學師范院,而吉林省直至清末,在“教育救國”社會思潮的涌動下,以日本為效仿對方,以《奏定學堂章程》為指引,才出現了為普及小學教育和培養(yǎng)初等教員而設立的師資培訓機構——師范傳習所。盡管自建立之初范傳習所就被視作權宜性質的過渡,但由于普及性高,覆蓋面廣,在清末十余年間仍未消亡,并且為吉林地區(qū)輸送了大量的初等教育師資,為吉林省師范教育的發(fā)展累積了經驗。但縱觀史料,關于吉林地區(qū)師范教育的起源——師范傳習所,還沒有研究人員探討和發(fā)布權威的史料,只能從省志、市志或報刊雜志零星的歷史文章中看到一些端倪。本文以史料為基,以時間為軸,對清末吉林地區(qū)各府廳州縣師范教育的起源作一深入而全面的研究,為今天同處師范教育改革年代的現今吉林省師范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傳習所;吉林;師范教育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4.039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4-0135-03
師范教育是整個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科學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該時期各級各類師范教育的水平。南洋公學師范院(1897)和京師大學堂師范館(1902)是中國最早的師范學校。而吉林地區(qū)的師范教育是隨著清末伴隨著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之需要而興起,以日本為效仿對方,以《奏定學堂章程》為指引,1906年才在長春府出現了第一家為普及小學教育和培養(yǎng)初等教員而設立的師資培訓機構——長春師范傳習所。然而縱觀清末師范教育史的學術研究,不難發(fā)現目前學術界關于清末吉林地區(qū)師范教育史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從國家政策、地方政府等宏觀角度去研究其教育活動,而對于吉林地區(qū)師范教育的起源——長春師范傳習所的研究仍然是著墨甚少。
一、清末新政時期吉林省師范教育發(fā)展的政策基礎
近代清末以來,吉林省轄區(qū)內部屢次遭到八國聯軍和義和團運動的慘重的破壞,轄區(qū)外部又有沙皇俄國和日本兩大強敵的威脅和侵略,致使吉林省地區(qū)人民社會生活長期處在政局動蕩不安的局面當中。面對當時嚴重的內憂外患,越來越多的開明人士認識到:“今日之勢,非力學不足以自存”,“‘興新學、啟民智成為一種社會上的共識”。而師范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石,要想“興新學、啟民智”就必須把師資的培養(yǎng)視為緊急要務。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清政府進行改革”“清政府推行“新政”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p>
1902年,清政府在《欽定學堂章程》之《小學堂章程》中開始顧到小學教育:“俟各處學堂一律辦齊后,無論何色人等,皆受此七年教育,然后聽其任為各項事業(yè)?!?/p>
在第二年重新修訂的學堂章程中,已經將小學教育確定為國民必修教育的階段,“初等小學堂意在使全國之民,無論貧富貴賤,皆能淑性知禮,化良為善”,又“初等學堂為養(yǎng)正始基,各國均任為國家之義務教育,東西各國政令,凡小兒及就學之年而不入小學者,罪其父母,名為強迫教育,蓋深知立國之本,全在于此。”
清政府為了推廣小學教育,在短短的幾年里先后進行了廢科舉、設學部等改革,然而,當時普及小學教育面臨著小學師資嚴重缺乏的關鍵J生問題。
清政府,為了解決當時小學師資嚴重匱乏的窘境,從1902年新學制變革的時候就開始醞釀師范教育,并考慮設計為初級、優(yōu)級兩類教育形式。1903年,在《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中,“又明確以初級師范學堂作為‘小學教育普及之基,限定各州縣均須設立一所,并先于省城暫設一所以為表率;省城所設初級師范學堂,可在初辦時‘宜于教授完全學科外別教簡易科,以應急需,同時規(guī)定各州縣于初級師范學堂尚未齊設之時,宜急設師范傳習所”。這樣,初級師范學堂及師范傳習所就被以法令的形式確定為小學師資培養(yǎng)的主要機構。
1904年,隨之新學制頒行,加之《章程》對開辦初等師范學堂的日常活動有著嚴格的限定,導致師范學堂師資和生源的嚴重不足,使得師范學堂在運行上一直舉步維艱。然而師范傳習所卻因為形式相對簡約和便捷,也沒有太多條件的限制,反而出人意料地在各地得到了較大規(guī)模的推廣。
二、吉林省師范教育的開端——長春府師范傳習所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春天,長春府在開辦官立蒙學堂和小學堂的同時,也開辦了官立師范傳習所。而準確記載這件事的是光緒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1907年5月7日)的《盛京時報》,這張《盛京時報》的第二版“東三省要聞”里有一則“吉林省全省學堂調查”的報道,其中關于長春府的學堂,有這樣的記載:“師范傳習所,學生60名;小學堂,學生44名;蒙學堂,學生44名;以上均三十二年三月開辦”(標點為作者所加)。此中“三十二年三月”就是指光緒三十二年三月,即1906年4月。吉林省檔案館的資料:“惟光緒三十二年春初蒙宋前府將書院改立師范中小各等學堂即將原存款項歸并學堂支用以作常年經費”可以佐證。而吉林府的師范學堂,清光緒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1907年5月7日)的《盛京時報》的第二版“東三省要聞”里有一份標題為“吉林全省學堂調查”的資料。文中對省城吉林府(現吉林省吉林市)的學堂設置表述為:“省城……師范學堂,定額學員二百人,專收候補人員,二年畢業(yè)。三十二年十一月開辦?,F時學員一百二十人,分將弁、學生二班,將弁六十名,學生一百名。三十二年九月開辦,學期三年畢業(yè),分普通、高等二科。普通三月畢業(yè),高等四月畢業(yè),供學生一百七十人。三十二年十月開辦,開辦未久即被火災付之一炬,至今尚未恢復定額二百人。分簡易、完全二科,一年畢業(yè)以教養(yǎng)小學教員為主義。”(標點為作者所加)而關于吉林府“師范學堂”的建立時間,與《東三省政略》的記載完全吻合:1905年清光緒帝被迫下詔,廢科舉,興新學。然師資匱乏,“故于(光緒)三十二年十月(1906年11月),就崇文書院(吉林省吉林市)舊址創(chuàng)建吉林省立初級師范學堂”,培訓師資,以應急需。吉林省檔案館的資料,光緒三十三年十月記載:“省會師范僅此一所于去冬開辦,內分完全科簡易科完全科5年簡易科一年?!卑创送扑阋矐撌枪饩w三十二年(1906年)冬開辦。與上述時間完全一致。
三、清末新政時期吉林省其他地區(qū)的師范教育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吉林將軍轄境共計16府廳州縣(府治:吉林府、長春府、伊蘭府、新城府(扶余)。廳治:延吉、綏芬、雙城、賓州、五常。州治:伊通、臨江??h治:磐石、農安、敦化、長壽、榆樹),他們的師范教育發(fā)展各有特色,但建立時間普遍晚于長春府師范傳習所。
1.伊蘭府,于1920年(民國九年),在吉林省與依蘭縣城內設立吉林省立第五師范學校。
2.新城府,于1907年(光緒三十四年),在縣城關帝廟設2年制速成師范學堂。
3.延吉廳,于1909年(清宣統元年),在延吉廳設官立師范講習所。
4.綏芬廳,于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在寧安成立綏芬廳立師范學堂,該校在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停辦。
5.賓州廳,于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在原吉林省賓州城,成立了賓州(今賓縣)簡易師范學堂。
6.臨江州,于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知縣李廷玉創(chuàng)辦臨江縣立師范傳習所。
7.磐石縣,于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磐石縣知縣縣劉贊棠創(chuàng)辦師范傳習所。
8.農安縣,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始辦師范傳習所。1913年改為師范學校。1916年并入吉長道立師范學校。
9.敦化縣,于1908年八月(光緒三十四年),敦化縣知縣謝祖蔭親請吉林行省批準,創(chuàng)立敦化縣初級師范傳習所。
10.榆樹縣,于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正月),設師范傳習所一處分早晚兩班,每班以16名為額。
另,以上府廳州縣中雙城廳、伊通州、長壽縣在資料考證中,具體日期表述不清。此外,五常廳因資料受限,難以考究。
四、結論
清光緒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1907年5月7日)的《盛京時報》的第二版“東三省要聞”里有一份標題為“吉林全省學堂調查”的資料。文中除了對吉林府和長春府的學堂進行了表述,還對當時吉林將軍下轄的賓州廳、雙城廳(現黑龍江轄區(qū))等其它城市的學堂設置也進行了表述,但未見有師范教育的傳習所或學堂記載。這份學堂調查既然是吉林全省的學堂調查,當屬全面、權威的發(fā)布。雖然在上文中,我們看到了有史志和檔案資料記載:雙城廳、伊通州、長壽縣也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師范傳習所,但未能查考到其它史料與其佐證,也未能確認具體時間。
綜上所述,“長春府師范傳習所”應該是吉林省最早的師范教育之一了?;蛘哒f“長春府師范傳習所”就是吉林省師范教育的開端和源起也不為過。是她拉開了吉林省師范教育的序幕,開啟了吉林省師范教育的歷史。這對于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吉林省的城市發(fā)展、文化進程、教育興衰和社會進步,都有著無可替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