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玉萍
二十年前,我在師范學校擔任班級推普員,恰逢趕上安徽省第一次普通話測試。我一邊自己對照錄音磁帶練習語音,一邊幫助方言重的伙伴糾正發(fā)音。語言的練習需要互相“照鏡子”,這種互助學習的模式不僅助人也利己,我一下子就得了個一乙,甚至離一甲都很近,這對我是個極大的鼓舞。從此,我愛上了語言藝術,并堅持修煉。演講、誦讀、講述、播音、主持......各種比賽我都去參加,收獲頗豐,我的語言功底也在磨練中一步步被夯實。
確切地說,遇見朗讀,是五年前的事情。安徽省小學語文教研員吳福雷老師利用網絡搭建了“語文教師才藝孵化坊”,嘗試探索語文教師基本功錘煉的信息化途徑。我有幸擔任朗讀組的組長,負責組織每月一次的教師朗讀活動。
由于有著良好的語音面貌,我的朗讀總是能得到大家的好評。但是后來我發(fā)現:我的朗讀其實是“端著架子的”,高調且“板著面孔”,語流中總是不自覺地透露出老師的權威感和正統(tǒng)性,這是很多老師朗讀方面的通病。就像《朗讀者》這個節(jié)目中嘉賓的朗讀一樣,真正的朗讀應該是用心用情,讀出文字里背后的意思和畫面,用自然的聲音和恰當的語調去表達文字里蘊含的情感。于是,我努力改變。
首先是讓朗讀的語調自然起來?!墩Z文課程標準》里提出: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我嘗試用說話般自然的語調去朗讀,不刻意拿腔捏調、不隨意停斷、不無意義地忽高忽低,這樣,不僅讓聽者舒服,其實也在表達朗讀者聲音背后與聽者一顆毫無隔閡的真誠的心。
其次,朗讀是一種告訴,要通過朗讀告訴聽者你理解到的文字背后的意思和情感。張頌教授《播音創(chuàng)作基礎》中指出:我們深入理解、具體感受作品時,“不應僅僅停留在詞句上,而要努力挖掘語言后面更深一層的意思,抓住語言后面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語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沒有完全顯露出來的語句關系、語句本質,就是內在語”。這就要求朗讀者要提前備稿,要反復地讀文字,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比如在讀角色對話時,可以結合提示語或補充提示語去體會角色語言里的情感;在讀心理活動時,可以換位思考,將自己文中的人物,想象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在讀寫景的美文時,可以透過比喻、擬人句等重點詞句的描述去想象美景。在讀到值得品味的關鍵詞句時,我們可以通過增加音高、音量、音強或重音輕讀等方法突出這些關鍵詞句,引導聽者也去想象畫面,體驗情感。
再次,要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為朗讀增色。比如練習氣息,讓自己的朗讀不會因為頻繁的吸氣聲而顯得急促,顯得碎片化。沒有氣息作為支撐點,朗讀就是軟塌塌的房子,立不起來;可以學習停連的技巧,根據情感表達的需要處理句子之間是停還是連,而不是以標點符號作為停連的唯一標準;還可以練習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的聲音既能高上去,又能低下來,既能快起來,也能慢下來。文如看山不喜平,朗讀也是一樣,抑揚頓挫、富于變化的朗讀才是生動的朗讀。
有一天,我拜讀到于永正老師的一段話,他說,朗讀是鉆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環(huán)。我每次備課都先備朗讀,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不讀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罷休的。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的水平就會有多高,甚至超過老師。于是,我將朗讀的練習重心放到課文上來。我認為: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課文是最好、最近的朗讀練習材料。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著讀著,課文脈絡和教學重點就清晰地浮現出來。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將自己的朗讀經驗化為指導策略。同時,老師高水平的課文朗讀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給自己增添教學自信,又何樂而不為呢?
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每位語文老師都可以借朗讀練習來提高自己對文字的感悟力、解讀力和表現力,既為語文教學積淀功力,又為生活增添無限樂趣。且學且成長!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濱湖新區(qū)中山路180號合肥師范附小)
責任編輯 楊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