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強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充分激活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各個要素。本文從四個方面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向學生展示優(yōu)美的圖像,動聽的音樂,有趣的動畫,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體驗學會創(chuàng)造,探求新知的樂趣,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 興趣 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5-0216-01
隨著教育現(xiàn)代化的迅猛發(fā)展,多媒體技術也迅速發(fā)展起來。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使學生置身于五彩斑斕的聲像同步的教學情境中,對激發(fā)興趣,提高質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動態(tài)演示,激發(fā)興趣
夸美紐斯說:“教學藝術的光亮點是注意。”小學生的注意力易分散,根據(jù)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把靜止的東西變成活動的東西,通過動態(tài)的演示,激發(fā)興趣,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
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演示,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屏幕上首先以一幅中國地圖為背景,出示例題:“從天津到濟南的鐵路長357千米,快車從天津開出,平均每時行79千米,慢車從濟南開出,平均每時行40千米,兩車開出后幾時相遇?”在清脆悅耳的音樂聲中,地圖上天津到濟南的鐵路線,由細變粗,慢慢演變成兩條鐵軌。在模擬得非常逼真的火車運行時發(fā)出的聲音中兩列火車從兩地相對開出,直到相遇。同時在鐵軌下面顯示一幅線段圖,伴著火車的運行標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形象化的動態(tài)演示與直觀的線段圖構成一個整體,題目中的條件、問題及數(shù)量間的關系呈現(xiàn)在屏幕中,強有力地吸引著學生,使學生處于一種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境中接受視聽信息,很快便能理解題意??梢姡曄皲秩?,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建立深刻的表象,從而獲得最佳的解題方法。
2 化小為大,看清記牢
在教材中,配有形象逼真、顏色鮮艷的插圖,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但由于圖太小,加上學生觀察力差,往往看不清楚,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用直觀教具或學具來教,教學要逐個逐個地指導,往往造成時間倉促,教學任務未能按時完成。如果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將圖放大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展現(xiàn)過程,主動探知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的情境,能夠促進學生左、右腦的協(xié)調發(fā)展,把比較抽象的事物變成具體的事物,使學生深刻感知。例如,在教學“方程的意義”時,我用課件顯示天平,介紹有關天平的知識。接著在悅耳的音樂聲中,⑴天平左邊放進30克和20克的砝碼,天平顯示出不平衡,右邊放進50克的砝碼,天平平衡了,列式為:30+20=50,⑵接著把20克砝碼隱去,換成40克砝碼,天平顯示出不平衡,列式為:30+40>50,⑶把40克砝碼隱去,換成一個標有X克的砝碼,天平平衡了,30+40>50慢慢演變成30+X=50。通過這樣的演示,展現(xiàn)了知識的變化過程,加上教師適時的點撥,使學生能主動地找出三個式子的異同,最后輕而易舉地概括出“方程”的定義。使“方程”這個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的知識,學生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4 分散難點,活躍思維
從兒童年齡特點來分析,小學生分析綜合能力較差,對一些較復雜的知識不易理解掌握。特別是在幾何圖形的教學中,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能使復雜變簡單,直觀地演示圖形的變化和知識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克服認知障礙。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時,課后有一道練習題,求下面圖形的周長。
許多學生對這兩個不規(guī)則的圖形都皺起了眉頭,這時我作些暗示:能不能把它們演變成剛學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馬上熱烈地討論起來,提出了許多方法。教師用課件顯示上圖,根據(jù)學生答的結果把它們進行平移、割補和轉動同時進行,并用各種顏色把原圖和割補過的圖區(qū)分開來,如把①②號圖分別演變?yōu)橄聢D:
通過形象生動的演示,把復雜的不規(guī)則圖形演變成簡單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利用周長公式就能輕輕松松地求出各個圖形的周長。這樣不僅分散了難點,活躍了思維,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力,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發(fā)展。
事實證明,在現(xiàn)代教育中,有效地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以艷麗的色彩,生動的畫面,誘人的動感,為學生創(chuàng)設最佳的學習環(huán)境,能充分激活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全方位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對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提高教學質量,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
[2] 呂型偉,閻立欽.面向21世紀我的教育觀——基礎教育卷[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7.
[3] 顏澤賢,盧曉中.跨世紀廣東教育發(fā)展論綱[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