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蘊
新的語文教學要求我們除了在語文課堂上和課本中學習語文外,還要從生活中學語文,從生活中吸取語文知識。遵照這樣的要求,我一直努力將語文教學和生活相融合。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感受生活、參與生活、再現(xiàn)生活,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語文、運用語文,把生活經(jīng)驗理論化,把語文知識生活化,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為此,我做了如下探索研究:
一、閱讀教學滲透生活體驗
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認知水平,挖掘教材內(nèi)容中的生活素材,尋找語文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機聯(lián)系的切入點,使學生自主學習,樂于探究。我在講授《孔雀東南飛》一文時,在最后一課時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同學們討論、探究:導致焦仲卿和劉蘭芝愛情悲劇的原因是什么?剛開始,同學們只是干巴巴地說,是社會制度,封建禮教所致。我繼而啟發(fā)他們:和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假設焦仲卿和劉蘭芝就生活在你周圍,什么原因會導致他們的愛情悲?。拷?jīng)過思考以后,同學們開始發(fā)言。有學生說,是因為他們兩家門不當,戶不對,焦仲卿是朝廷里做官的人,而劉蘭芝只是一般人家的女子,焦仲卿應該和“非富即貴”這樣家庭的女子成婚。有學生說,是因為他們結(jié)婚好幾年了,都沒有孩子,“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嘛!這讓焦仲卿的母親心里很不舒服,所以百般刁難劉蘭芝,我們村子里就有這樣的例子。有學生還說,是因為他們二人都生長在單親家庭里,性格上都有缺陷。焦仲卿家里只有母親,沒有父親,所以母親很強勢,對兒子要求嚴格,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焦仲卿懦弱、對母親言聽計從的性格;劉蘭芝家里也只有母親,母親對女兒寵愛有加,從媒人提親時,她母親的話“老姥豈敢言”就可以想象,劉蘭芝在娘家就養(yǎng)成了我行我素、倔強的習慣,所以嫁到焦仲卿家后,讓焦仲卿的母親覺得她“行動自專由”,老人說話沒有了權(quán)威,等等。同學們發(fā)言積極,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在同學們基本陳述完自己的觀點以后,我趁熱打鐵,又提了一個問題讓他們思考:你如何評價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殉情?有了剛才那個問題的鋪墊,同學們能很快地將這個問題融入生活經(jīng)驗去思考、回答。有學生說,他們這樣太自私了,他們成全了他們的愛情,但讓雙方的老母親承受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巨大悲傷,這讓兩位老人情何以堪!有學生說,他們這樣太不負責任了,兒子為老人養(yǎng)老送終是天經(jīng)地義的,焦仲卿作為家里的獨子,他離開了人世,將來他的妹妹出嫁了,誰為他的母親養(yǎng)老送終呢?有學生說,他們這樣做太武斷、太不成熟了,他們可以先離開家一段時間,等焦仲卿的母親情緒緩和一點,他們再說服她同意讓他們在一起,這樣既可以爭取自己的愛情,又讓其他人不痛苦,何樂而不為呢?……一個問題牽出了這么多的思想火花,這么多的生活體驗。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教學,有利于語文課真正走進每位學生的心靈世界,在他們心靈深處形成主動求知與探索的熱切欲望,學生會時時把語文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用課堂內(nèi)學到的知識去觀察社會,觀察生活。
二、課堂活動融入生活體驗
知識源于活動,沒有主體對客體的活動就不可能產(chǎn)生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和認識。教師要把講臺變成舞臺,讓學生充當生活中的角色,將語文與生活、學習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新學的知識源于生活,這將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認知的興趣和情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1.課前演講。語文課堂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組織開展,使其成為聯(lián)系課堂和生活的紐帶。我堅持組織學生輪流每節(jié)課前作5分鐘演講,并要求內(nèi)容要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生活。學生從中交流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觀察、思考和困惑,如大學生就業(yè)困難問題,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房價貴問題,物價上漲問題,網(wǎng)絡對中學生的影響……我在其中予以點撥和引導,從而增強學生觀察社會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2.課堂表演。課文的精妙之處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觀理解,以加深認識。讓學生參與課堂表演,既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比如,《荊軻刺秦王》中荊軻行刺秦王的場面,學生通過扮演荊軻和秦王,能更好地理解秦王的驚恐、風度盡失和荊軻的臨危不懼、大義凜然。語文課文中許多精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片段,也可讓學生積極表演,激發(fā)興趣。如《故都的秋》中,都市閑人閑聊時的對話:“唉,天可真涼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讓學生仔細揣摩、表演,就能感受到作者對那濃郁的京腔京味的喜愛、懷念。3.讓學生當“小畫家”。學生喜歡通過繪畫直觀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達自己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將語文還原為圖畫,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能夠為學生提供再創(chuàng)造的條件。例如,教學《滕王閣序》一文時,在賞析完第二、三段的景物描寫后,我設計了一項教學活動:請同學們畫出剛才跟隨作者到滕王閣見到的美景。學生參與熱情非常高,都能將文本中的內(nèi)容在圖畫中展現(xiàn)出來,繪畫基礎好一點的同學在文本的基礎上還融入了自己的想象,自由發(fā)揮了一下。學生通過畫畫,不僅在頭腦中再現(xiàn)了作者所見的美景,而且在感悟語言的同時獲得了再創(chuàng)造的條件,使自己的個性在繪畫中得到張揚。課堂教學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才使得語文課堂如一渠活水,源頭不斷。
三、寫作訓練融入生活體驗
近幾年,新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的主要類型,它廣受好評,主要因為它限制較少,學生可以自由決定文體、題材,自主立意,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寫作能力,但這也要求學生自己要有一定量的素材積累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否則,學生也無法自由發(fā)揮,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guān)注社會熱點,激發(fā)寫作欲望?!彼詫懽鹘虒W應該是將生活引入到寫作,將寫作課程向生活開放。葉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我一直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具體是這樣做的:要求學生每周記兩篇隨筆,一篇必須寫自己身邊發(fā)生的或觀察到的人和事,有時候會規(guī)定主題,比如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感恩節(jié)等節(jié)日,要求他們觀察父親或母親一天的日常,然后記下來。剛開始,學生覺得每天的生活都差不多,沒有什么可記的,堅持下來,他們就發(fā)現(xiàn),只要用心去觀察,常規(guī)的生活也會有不一樣之處。比如,今年國慶節(jié)后一位學生的觀察隨筆中這樣寫道:和父親站在一起掰玉米,發(fā)現(xiàn)父親的鬢角已經(jīng)發(fā)白,手指就像干枯的樹皮一樣,一直覺得自己上學很辛苦,現(xiàn)在才覺得父母太辛苦了,我以后一定要加倍努力,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父母,也希望他們將來可以不這么辛苦!可見他不僅細致地觀察了生活,而且有了自己的思考。另外一篇是生活素材積累,要求學生摘抄一篇社會上新近發(fā)生的熱門素材,并寫200字左右的感悟。這一訓練不僅可以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而且可以培養(yǎng)他們對社會生活的關(guān)注和思考能力。將生活引入寫作訓練,不僅可以擴充學生的素材積累,夯實他們的寫作源泉,而且可以拓寬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
課堂上的語文是有限的,可是生活中的語文是無限的。我們應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睜大自己的雙眼,去發(fā)現(xiàn)、學習自己身邊的、生活中的語文,搭起學生從“知識世界”通向“生活世界”的橋梁,讓語文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在生活中學并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