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智陽+李萬發(fā)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中國典型的弱勢群體,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父母的愛被剝奪,會導致其在心理等諸多方面產生負影響。本文從依戀理論視角探究留守兒童的依戀狀況、依戀心理變化狀態(tài)等方面,從而更好地更全面地闡述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
關鍵詞:留守兒童 依戀理論 困境分析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005-02
一、相關概念簡述
(一)農村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務工、經商或者從事其他活動而獨自生活或者有代監(jiān)護人照顧的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兒童則是指沒有能夠跟隨外出務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當地農村上學的農村流動人口的子女。[1]根據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6000萬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yǎng);13%的孩子被托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jiān)護。其中由上一輩撫養(yǎng)的留守兒童中“隔代教育”問題異常明顯。[2]
大多數父母由于家庭條件所困,被迫出門打工,但是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又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因而與這些留守兒童極度缺乏溝通,同時長輩的“隔代教育”又無法滿足這些孩子的發(fā)展需求,這就會導致孩子在大多數情況下,無法與父母交流自己內心的想法,從而造成了“親情饑渴”現象的產生。這種現象往往會導致留守兒童的一些極端性格,例如性格暴躁、易怒;要不就是膽小怯懦等,更有甚者會引發(fā)犯罪。因此現在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是大多數學者都是從政策、教育、家庭等方面研究這個問題,而筆者認為從留守兒童心理這一角度能夠更好地、更深入地研究留守兒童困境的問題。
(二)依戀理論
1969年Bowly最早提出了依戀理論,其定義為嬰兒與其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系。它是在嬰兒與其照料者相互接觸的過程中產生的,是一種感情上的聯(lián)結與紐帶,也是兒童發(fā)展早期最重要的社會關系。當今學者普遍認為,依戀是兒童早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提高了嬰兒生存的可能性,也構建了嬰兒終生適應的特點,從而能夠幫助嬰兒終生都在向更好地適應生存的方向發(fā)展。這就足以說明依戀可以幫助兒童身心得到健康的發(fā)展,同時兒童個體的人格發(fā)展也會更加完善。[4]與此同時Ainsworth 在研究依戀理論的過程中逐漸發(fā)現:依戀關系中個體間的重要差異在于依戀的安全性或不安全性。因此他將依戀關系分為三類:
1.全依戀型
這類兒童能與母親愉快的玩耍,但是卻不依賴母親,但母親離開一會,他們會明顯表現出煩躁的情緒,母親回來后會立即親近母親,之后便會繼續(xù)游戲。
2.不安全依戀,回避型
這類兒童不會對母親的離開產生任何負面的情緒,母親回來他們也不會有情緒上的波動,有時會表現出回避和忽視的情緒,對于他們來說陌生人的親近與母親的親近是沒有差異的。
3.不安全依戀,反抗型
這類兒童會對母親的離開產生巨大的情緒反應,以至于無法進行任何游戲,但是母親回來后與母親的接觸中又會產生抵抗、拒絕的情緒。
在實際工作中還發(fā)現一些兒童的行為并不符合以上三種類型的任何一種,并且這些兒童曾有被虐待與被忽視的經驗,于是,Crittenden 提出另一依戀類型:
4.不安全依戀,破裂型
此類兒童對母親展現出冷漠與排斥,母親對自己來說是可有可無的。
在此理論的基礎上Bowlby認為,不安全依戀類型是相對穩(wěn)定并長期保存的,但是,在某些條件與環(huán)境的改變下,它又是可以改變的。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簡析
由上文筆者在理論中所提到的,依戀情緒會在兒童的成長發(fā)展中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甚至早期所形成的依戀關系會對兒童的一生產生巨大的的影響。所以在此期間父母是絕對不能忽視對子女在情感、教育、心理上的支持。
據大部分有關留守兒童的調查顯示:人格發(fā)展與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也是最突出的問題。因為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在關愛缺失的情況下,很多留守兒童幾乎沒有和父母交流談心的機會,而他們的監(jiān)護人也不能完全盡到像父母那樣的責任,所以在很多情況下,留守兒童在遇到困惑、苦惱、孤獨等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去解決。[6]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心理往往會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在性格上的表現為,留守兒童往往比較孤僻、膽小、相當敏感叛逆。第二在情緒上的表現為,留守兒童情緒相對于其他正常孩子來說更加不穩(wěn)定,很容易產生煩躁、苦惱、焦慮、怨恨等極端的情緒。第三在人際關系上,留守兒童相對于其他兒童來說會對交往的對象產生很大的敵意,不愿意接觸別人,也不想了解別人。第四在認知方面,留守兒童很容易出現對自我價值的否定,也很容易產生偏激或者消極的想法。
三、依戀理論視角下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與傳統(tǒng)理論對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的方式不同,依戀理論為我們研究留守兒童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兒童與父母長期不在一起而導致親情關系的斷裂。Bowlby在試驗中提出了兒童個體在童年與其主要撫養(yǎng)人之間會形成“內部工作模型”,這是兒童對自我、對重要他人以及自己與重要他人的人際關系,以及兒童個體在對他人和自身情緒反應的穩(wěn)定認知行為模式。由依戀理論可知,依戀關系在兒童的成長發(fā)展中是具有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的。兒童在與其照顧者的長期接觸中不斷形成了關于自己以及自己與他人關系的認知。依戀模型會引導兒童個體考慮自己應該受到怎樣的照顧與關注,以及在交往過程中給予其他人怎樣的信任,同時也會考慮自己在交往過程中應該使用怎樣的交往策略。長此以往,兒童會在與父母的相處中猜測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同時就會衍生出互補性的自我認知。例如“一個不受自己父母喜歡的孩子也不會得到其他人的喜歡,并且會堅定地認為自己不會受到任何人的喜愛。但是相反,如果一個得到很多喜愛的孩子長大后會堅信自己不僅會被父母喜愛還會被很多其他的人喜愛”。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不和父母在一起,代理監(jiān)護人或許由于其他的一些狀況,不能完全替代父母的關愛,給予留守兒童同等父母的關愛。所以大多數留守兒童在生活中遇到困境、難題或者是需要安慰的時候,往往缺乏述說的對象。依據依戀理論,由于留守兒童在兒童最早期便與父母分離了,依戀關系破裂,留守兒童很容易就認為自己在父母心中不是很重要,年紀越小越這樣認為。但是留守兒童長大后,便會知道父母是為了生計才出去務工,長此以往,留守兒童便會越來越糾結于這種生活,但是由于關愛越來越少,他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降低。
四、依戀理論視角對農村留守兒童發(fā)展的啟示
兒童在成長發(fā)展的初期對父母的依戀,是兒童人格發(fā)展與完善的原動力。父母的關愛是兒童在早期以及在青少年期間發(fā)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支撐。這種精神支撐是幫助兒童大膽探索社會與世界的重要動力。但是農村留守兒童現在存在的最大問題便是缺少父母的關愛,雖然現在的農村留守兒童都在上學而且也會有相應的監(jiān)護人,但是缺乏父母關愛的教育是殘缺的。父母的愛是任何人和事都無法替代的,所以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出現都是與父母的關愛缺失有很大的關系的。大多數兒童在成長發(fā)展中都是屬于安全依賴型,但是在農村留守兒童中,由于父母關愛的缺失以及父母教育的缺失,他們大多是具有不安全依賴型特征。這樣往往會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發(fā)育上遠遠滯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齡人,同時也可能伴隨著極端情緒的出現,這些農村留守兒童往往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少年”。但是研究發(fā)現雖然依戀類型在后期發(fā)展中具有穩(wěn)定性,但是也不是完全不變的,在某些情景的改變下,也很可能改變依戀類型。例如在大多數的留守兒童家庭中,都是父母外出打工將自己的孩子托付給家里的長輩的照顧。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監(jiān)護人的長輩如果在兒童的情感受到傷害或者在兒童需要什么的情況下,敏感快速積極地回應兒童,這樣兒童也會感到自己的需要被滿足,在這種情況下也會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加多的情感支持。雖然這樣做會減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出現,但是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父母的關愛是無可替代的。這就要求留守兒童的父母,雖然他們無法經常陪伴在留守兒童身邊,但是他們應該多多關心孩子除學習以外的例如心理或者情感上的需要。即使無法常常見面,也應該通過其他渠道與孩子多多聯(lián)系,時常關心孩子的成長與心理訴求,盡量減少由于他們關愛缺失而對留守兒童心理產生的負面影響?,F實情況中父母與孩子是長期分離的,所以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在這種現實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引導留守兒童積極看待父母不在身邊這個問題,讓他們了解到父母不在身邊不是不愛他們,而是為了他們能夠得到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同時鼓勵他們積極與老師同學交往,同時社會、學校、老師也要給予這些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與關愛。鼓勵留守兒童建立更多的更完善的社會交往系統(tǒng),同時讓他們了解到父母并非是自己生活的唯一,自己還有更加廣闊的生活環(huán)境。在留守兒童遇到問題和困境時,要積極引導他們將自己遇到的問題尋求老師或者朋友、同學的幫助。要讓他們了解到,在自己遇見問題的時候并不需要他們自己一個人來解決,他們可以尋求很多人的幫助,在留守兒童尋求別人幫助的同時,也是他們人際交往逐漸成熟的標志。
參考文獻:
[1]羅國芬,余凌.流動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
[2]杜鵬.聚焦 “386199”現象關注農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4).
[3]王玉花.依戀理論視野下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探析[J].研究實踐,2009(6).
[4]王爭艷,楊葉,汪斌.依戀內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討[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
[5]史朝霞,青少年依戀發(fā)展性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0(5).
[6]劉志軍,留守兒童的定義檢討與規(guī)模估計[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8(3):49-55.
[7]王章華,黃麗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綜述[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9(5).
[8]葉一舵.國內外關于親子關系及其對兒童心理發(fā)展影響的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130-136.
[9]桑標.當代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