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楠
(空軍航空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肺部感染是外科手術后一種常見的并發(fā)癥,多發(fā)于心胸外科手術后,根據醫(yī)學病因主要包含有支原體性肺炎、真菌肺炎、病毒性肺炎以及細菌性肺炎等。在傳統(tǒng)的臨床治療上,對于外科手術后肺部感染的治療基本采取抗生素治療,雖然短期內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如果長期用藥,會導致患者體內產生耐藥菌,療效并不理想。我院利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外科手術后肺部感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F將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外科手術后肺部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過常規(guī)檢查后確定這80例患者完全符合肺部感染標準,同時,這些患者均伴有咳嗽、發(fā)熱、呼吸急促等癥狀,利用聽診器對患者胸部進行聽診有明顯的濕羅音,同時按壓胸部患者有疼痛感。將這8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29~68歲;對照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31~72歲。兩組患者在病情程度、年齡、性別等方面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臨床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方式,在對患者進行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一般采取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比如第三代頭孢或是左氧氟沙星),輔以中醫(yī)辯證治療,其中中醫(yī)治療的切入點為化痰止咳、清熱利肺等。具體中醫(yī)治療藥方為:蘆根、薏苡仁、蒲公英、魚腥草各25g,瓜萎、連翹、桔梗各20g,桃仁、杏仁、地龍、浙貝各10g,甘草、葶藶子各6g,用熱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在治療期間,根據患者病情靈活進行藥物添減。如果患者在期間仍然存在氣短的現象,那么可以在藥劑中再加黃芪30g,如果患者因肺部感染引發(fā)高熱不退,那么可以在藥劑中增加生石膏30g,如果經過治療患者覺得食欲并沒有太大的改善,那么可以在藥劑中添加焦三仙20g。而對照組則采取常規(guī)的抗生素治療(第三代頭孢或是左氧氟沙星),兩組患者在通過不同治療方式治療后,對其肺部功能進行全面的檢查。
1.3 指標觀察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治療費用、療效、呼吸功能等情況,并分析結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通過對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治療費用進行對比分析,觀察組各項數據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天數、治療費用對比情況( ±s)
表1 兩組患者住院天數、治療費用對比情況( ±s)
?
2.2 對兩組患者治療療效進行分析,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總有效率觀察組高達97.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成效對比 [n(%)]
肺部感染是外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也是患者術后康復面臨的難點。外科手術后引發(fā)肺部感染的因素有很多,通常情況下與以下兩點關系密切:其一,患者術后身體處于相對虛弱的狀態(tài),氣血虧虛,衛(wèi)表失和,從而引發(fā)外邪入體,導致肺部發(fā)生感染;其二,術中氣管插管對呼吸道粘膜造成影響,破壞了呼吸道的防御屏障,而呼吸道粘膜分泌出的溶菌酶被破壞,使得細菌進入下呼吸道,引發(fā)肺部感染[1]。術后引發(fā)肺部感染不僅加劇了患者的痛苦,容易造成患者對治療失去信心,從而產生悲觀情緒,影響治療效果。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長期住院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不利于患者身體的康復。而且肺部感染很容易引發(fā)并發(fā)癥,導致各個器官衰竭,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對于外科術后防止肺部感染以及及時對肺部感染進行積極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中醫(yī)視角上看,術后肺部感染屬于“肺癰”和“喘證”,認為發(fā)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患者正氣不足、外邪入侵體內,因此需要進行清熱解毒、潤肺化痰治療。在本組藥方中魚腥草主要用于清肺熱,而蒲公英、連翹則主要是發(fā)揮解毒的功效,桔梗主要是用于化痰止咳,瓜萎的主要功效是寬胸散結、清熱利肺,薏苡仁可以排肺癰,甘草性微甜,是化痰止咳的良藥,同時對于各藥之間還有調和的作用[2]。
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在住院情況、治療成效等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孫云香.持續(xù)質量改進在預防神經外科術后感染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6,32(15):155.
[2] 王彥秋,孫 特.中醫(yī)治療肺部感染的臨床研究[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