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銀全
今年下期,新接了六年級三班的語文教學工作。筆者發(fā)現(xiàn),一提起作文,孩子們就害怕,叫頭痛。盡管指導得有板有眼,從選題一直到開頭結尾,語言車載船裝,可大部分孩子的習作要么假話連篇,要么干巴巴的,更有甚者整篇抄襲,真叫讓人沮喪??吹竭@些習作,仿佛面對著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視不到孩子們那朝氣蓬勃的影子。反思自己的教學,發(fā)現(xiàn)是我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遠離了孩子的生活實際,禁錮了他(她)們的個性,也忽視了習作教學中的人文性。固此,筆者認為,只有摒棄傳統(tǒng)習作教學中的弊端,在實踐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讓習作教學成為師生積極的生命互動,讓孩子“寫自己想說的話”,“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信心”,才會喚醒孩子潛意識里的習作興趣,產(chǎn)生不吐(寫)不快的感覺。
●擁抱生活,讓孩子能寫
A、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孩子樂于表達
要讓孩子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我們首先要引導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經(jīng)常引導孩子捕捉生活中的鏡頭,以及在學校、家庭、社會出現(xiàn)的豐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義的場景、事件和人物,用隨筆(日記)的形式把這些材料記錄下來。如課堂中隨機發(fā)生的事情,校園、班級里開展的各項活動,鄰里間的故事等。在下雨時,引導孩子觀察雨前、雨中、雨后的變化,記下自己觀察到的情景。打針時,注意觀察醫(yī)生是怎么做的,打針時你的心情及其他同學的語言、行為,打針后自己的感受。冬天來了,引導孩子們觀察天氣的變化,校園景物的變化和人們衣著的變化。然后把自己看見的,自己想到的記下來。他(她)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數(shù)不盡的新鮮事,激發(fā)其熱愛生活,去觀察生活,去發(fā)現(xiàn)生活,讓其有話可說,自然能做到樂于書面表達。
B、關注情感體驗,誘發(fā)孩子的傾吐欲望。
在一次冬運會前夕,在與孩子交流后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學校冬運會的參賽規(guī)則頗有微詞,我靈機一動,便舉行一次“冬運會參賽辦法”的習作練習,結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常默默無語的孩子所寫的文章,也由“兔尾”變成“豹尾”,洋洋灑灑三四百字,且言辭中肯,感情強烈。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币粋€曾親身經(jīng)歷過掰玉米的孩子在習作中這樣寫道:“有的玉米桿高舉著棒子,逗得我一跳再跳,”“有的玉米桿橫躺在腳下,把玉米棒子藏在黃豆叢里,我手一翻找到了它,它還咧著牙對我笑哩”,還說:“玉米葉子在我手背上劃出一條條紅印,汗水一浸,火辣辣的疼。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義”。孩子們在其感興趣的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在一定情境中遇到這方面的話題則情動而辭發(fā),激活了腦中豐富的、沉睡著的生活積累,因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
除了選題時要貼近孩子的生活外,更主要的是關注孩子們的情感體驗,抓拄契機,激活孩子的語言積淀,真正達到“我要寫”的境界。這樣習作練習才有可能使孩子的內部語言得以生成,表達能力得以提高,孩子習作學習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動。
當然,激活孩子的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須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師生間必須是零距離,其次激發(fā)孩子對選題的興趣,再者便是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
●激勵評價,讓孩子樂寫
《新課標》要求我們要注重對孩子的發(fā)展性評價,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也強調:我們評價時要尊重孩子的主體獨立體驗與感受。除此之外,筆者認為習作評價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A、當面批閱
根據(jù)習作的具體情況,采取恰當?shù)男问接枰栽僦笇?,然后,讓孩子根?jù)指導再改、再練、再提高。我們的批注應面對孩子,具有指導性與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語句通順”之類的套話(孩子們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發(fā)其去思考與行動的評語)早就該銷聲匿跡了。個人以為,最好是面批,當面指導。其次就是再次對具有典型性的習作進行集體點評。
B、分層評價
一個班級的習作,得“優(yōu)”的老是那幾個孩子,得“中”甚至“差”的總是跳不出“中”與“差”的怪圈,一個習作總是得“中”或“差”的孩子,他們的習作自信在被一個接著一個的“中”與“差”中擊得粉碎,而遠離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實踐中我們不妨采取分層而評的方略,增強各層次孩子的習作自信心,讓他們每人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可從兩個方面著手:①面對全體孩子分層而定,不同層次的孩子,評定等級的標準不同。②對一個孩子的要求應循序漸進。如我對一個習作后進生最初得優(yōu)的標準是:頂格不寫逗號、句號、問號等標點符號,接下去得優(yōu)的標準是:“盡量不寫錯別字”、“要分段”……這樣逐步提高,一步步將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C、動態(tài)評定
習作等級的評定切不可一錘定音,應實施動態(tài)性的等級評定,促進優(yōu)生更“優(yōu)”,差生變優(yōu)。(可與孩子們約定:得“良或優(yōu)”的習作,經(jīng)他們成功的修改后,還可以把這篇習作重新評定為“良”或“優(yōu)”若再作修改,習作等級亦可以再作評定,直到其自我滿意為止。)這樣動態(tài)性的評定,對于習作后進生來說,給了他們很容易的得“優(yōu)”的機會,對自己的習作充滿希望與信心。
●分享快樂,讓孩子要寫
新課程小學習作教學的課程目標特別提出:“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比~圣陶先生說:“作文與說話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弊魑暮驼f話一樣,是交際的工具。在口語交際中,說話者很自然地在交際中得到了反饋,分享了表達的快樂。作為說話延續(xù)的作文,為什么不應該“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從而得到反饋,“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以往的習作教學,盡管在習作講評時也有孩子們的活動,但是從總體上來說還是老師的反饋、老師的評價,孩子們分享的多是老師指揮棒下的那點兒部分人的快樂,這就違背了作文的本意。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是孩子學習的促進者,應還原作文的本意,寫后讓其互相交流、分享習作的快樂。如此,定會引發(fā)孩子們的習作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