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芬
摘要:數學素養(yǎng)是指我們用數學的觀點、思維方式和方法去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傾向性,包括數學意識、數學行為、數學思維習慣、興趣、可能性和品質等等。數學是一門知識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必須通過不斷地分析、綜合、運算、判斷推理來完成。因此,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數學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掌握、運用和內化的過程,同時又是數學思維品質不斷培養(yǎng)強化的過程。
關鍵詞:數學課堂 核心素養(yǎng) 數學素養(yǎng)
數學知識時時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場的商品打折、統(tǒng)計每月用電、用水的量等。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新課改的提出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發(fā)展、提高,關注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經歷探索問題的過程。數學就其本身就有很強的實踐性和運用性,它來源于生產、生活實踐,抽象于生活,又無處不在服務于生活,將生活觀引入課堂教學,符合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也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能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作為教師應該注意讓數學走進生活,培養(yǎng)小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從內心深入來說我覺得數學其實是一門比較有意思、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科,數學在小學階段幾門學科中也是比較貼近并走進生活的,如學習升與毫升,這章是及其貼近生活的,課前讓學生去記錄學生自己家瓶瓶罐罐的容量,再到喝的飲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導,讓學生對升和毫升有基本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借助孩子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使他們感到親切,容易理解,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為學生設置懸念,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識,并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另外,課堂上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興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之中。
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其他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發(fā)展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二年級教學完“倍的認識”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一個筆記本5元,一個鉛筆盒15元,一個鉛筆刀3元,一個書包25元。請根據這些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可多了,例如:
1.買5個筆記本多少元?
2.一個書包的價錢是一個筆記本的幾倍?
3.一個鉛筆盒的價錢是一個鉛筆刀的幾倍?
4.一個鉛筆盒的價錢是一個筆記本的幾倍?
5.買6個鉛筆刀多少元?
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共同解決這些數學問題,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都能正確解答。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趯W習中,培養(yǎng)學生善于質疑問難,能請教老師或他人,勇于解決疑難的問題,許多的科學發(fā)現和發(fā)明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實現的。作為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運用各種手段激勵學生發(fā)問,質疑。在學生提的問題中,再引導學生進行篩選,同學們進行討論、爭論,最終達到通過合作自行解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工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的改變。培養(yǎng)學生專心聽講、善于思考、敢于提出問題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索能力,進而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新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有位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撐起整個地球”。我們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支點呢?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活力和熱情,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和學習的探索者,給他們提供思考、探索、創(chuàng)造的機會,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活力。如教學例題:“出租車計費。出租車起步價是7元,3千米以后按每千米1.5元計費(不足1km按1km計算)。我要去的地方離這兒有6.3千米,至少需要多少元?”學生運用“起步價價以1.5元計價的出租車費=一共要付的費用”解決后。我問:“還可以怎樣算?”學生積極思考、討論,終于探索出“6.3千米(即7千米)都按1.5元算的計費價少算的2.5元一共要付的費用”,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無形間得到了培養(yǎng)。
四、改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原來在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結果,而新課標卻將過程與方法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動手以及動腦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主體地位的改變使學生更加對學習感興趣,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使學生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在課堂教學中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鼓勵學生多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主動地去創(chuàng)造性學習,主動去獲取知識,獲得能力的提高。在探索過程中還將動手操作與觀察、思維等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如在五年級數學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節(jié)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操作、體驗、發(fā)現、猜想、驗證去認識、歸納面積的計算公式。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充分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我們數學教育的目的。通過數學活動,學生有了不同的學習收獲和學習體驗,對學好數學充滿了信心,提高了興趣,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了發(fā)展。
五、拓寬教學渠道,設計開放性問題,張揚學生個性
教材只是給教師提供一個教的材料,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的材料。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有效的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創(chuàng)造意識,在數學教學中,只要把封閉的問題加以改變,就會變成更有趣、富有挑戰(zhàn)性的開放性問題,使學生有機會運用一系列思考策略進行活動,以提高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發(fā)展數學思維能力,使他們有模仿走向創(chuàng)新。如教學有關“倍”的問題的拓展應用。(課件出示)小明要買一個筆記本和一個文具盒,一個筆記本的價錢是6元、一個文具盒的價錢是一個筆記本價錢的2倍,小明用20元錢夠不夠?請同學們結合我們學過的有關“倍”的問題、幫助小明解決這個難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結果黑板上出現了四種不同的方法:
(1)2×6+6=18(元),18元﹤20元,夠。
(2)2×6=12(元),20-12=8(元),8元﹥6元,夠。
(3)20-6=14(元),2×6=12(元),14元﹥12元,夠。
(4)一共有3個6元,所以用3×6=18元,20元﹥18元,夠。
學生從不同的途徑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每個同學說出自己的想法,兩個同學說出了很獨到的方法、方法很簡單。開放性問題,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機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的培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數學素養(yǎng)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素養(yǎng),數學教育也就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它的養(yǎng)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探索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開拓思維,張揚個性,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價值,真正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