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探究了小學科學課程中《簡單電路》一課的教學方法,認為在教學中唯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踐,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維,方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改;《簡單電路》;教學方法
小學科學課程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務必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營造溫馨和諧的教學情境,運用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教學策略,方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爆F(xiàn)筆者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試圖探究小學科學課程中《簡單電路》的教學方法。本課動手操作性強,在我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實踐,體現(xiàn)了對知識綜合應用。在本課設計中我始終圍繞科學課的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點來展開探究活動。具體是如下操作的。
一、在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中讓學生了解電的知識
首先,讓學生了解有關電的知識,回顧舊知識和生活實踐,并不是枯燥空洞的去說,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去做,親身去感受,讓學生自己動手去點亮一個小燈泡。在課堂上充分鼓勵敢于嘗試的同學,對于學生在點亮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讓其他的孩子去發(fā)現(xiàn),去指正。由此導入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nèi)容。我們先來認識一些電器元件,這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只是我們還不知道它們的科學名字。你能用一根導線、一個小燈泡和一節(jié)電池這些材料,再一次使小燈泡亮起來嗎?這個問題一拋出,很多同學躍躍欲試,而對這樣的組裝,他們可能很早就已經(jīng)玩過類似的游戲。所以,他們非常感興趣。因此,小燈泡很快被學生點亮了。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接著,我又會提出一個問題?!胺治鑫覀兊倪B接,你能說說干電池的電流是怎么走動的嗎?”這下可難住了一部學生。她們可能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一小部分對電學感興趣的學生可能知道其中的奧秘。但說不完整。在他們的思考問答下,更多的學生會加入思考的行列。此時,我將孩子們零散的回答進行歸納總結,全盤托出??墒?,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都有開關來控制燈泡。而這個連接卻沒有開關。我們能不能加一個小開關來控制小燈泡的亮與熄呢?加入開關,重新點亮小燈泡!孩子們又很快的完成了組裝?,F(xiàn)在,請你把我們的連接用實物圖畫下來,這就是一個簡單的電路。學生們花了幾分鐘才畫好實物電路圖。要畫得像容易嗎?感覺怎么樣?要是簡化一下就好了!你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呢?此時,可以充分讓學生們想想簡便的方法,她們給了我很多好的意見。我也給同學們一種方法,學習畫簡單的電器元件符號,用符號再一次畫簡單電路圖。
在教學過程中,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教學后,我立即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不能用一根導線、一個小燈泡和一節(jié)電池這些材料,使小燈泡亮起來。學生對燈泡內(nèi)部的結構不了解,對看不見的電流就更不清楚了,而認識了電流實驗盒中的電池盒、小燈座后再連接一個簡單電路,學生很快就能連接一個正確的、完整的電路。電池盒、小燈座都有現(xiàn)成的導線連接點,學生只要按部就班將導線插到各個連接點就可以了。在這個過程中,很難開啟學生智慧的思維。因此,我這課的設計,先點亮小燈泡,認識電流的存在,小燈泡只有在回路電路中才能亮,一旦斷開就會熄滅。然后,逐漸的增加電器元件,我們不可能始終用手握著讓小燈泡亮,電器元件就可以讓我們的手解放出來。這就構成了一個電路連接。學習畫簡單電路圖,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感知電路連接給我們帶來的方便,電路的布置對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二、以激發(fā)學生探究思維為導向,引導學生在實驗中探究知識
我所設計的簡單電路一課,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從日常的手電筒引入,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研究其中的奧秘,根據(jù)以往的生活經(jīng)驗,學生大多知道是由哪些東西組裝的,但對組裝方法和燈泡為什么會亮等問題并不很清楚,由此引入教材的研究重點。學生利用基本的電路元件組裝簡單的電路并畫出實物電路圖,使學生由實物圖向抽象電路圖過度。老師選擇幾個連亮的連接圖找連接方法的共同點,即導線接在哪里才能使小燈泡亮起來,學生基本不知道原理是什么,此時再讓學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知識:電池有正負兩極,從而明白其中的原理,最后得出結論:只有形成電流的通路,小燈泡才會發(fā)亮。在了解了基本電路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拓展,在電路里加上開關(開關作為簡單電路的控制器件,在電路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兩個人合作把開關加入電路中,并畫出電路圖。通過實驗,讓學生意識到電路是否工作取決于電路是否連通,而開關則是一個由人為控制電路電流的器件。本課內(nèi)容呈階梯狀分布,逐步遞進,使學生在由淺到深的活動中逐漸認識簡單電路,了解簡單電路,學生從一個人動手做實驗,到兩個人合作動手實驗,到四人合作動手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合作的快樂,使學生的共同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這樣設計符合了小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讓他們在實驗中發(fā)揮小組的合作精神。這一課很適合開展探究活動,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但是在教學中,我把注意點放在如何引導學生才能成功連接電路,學生預設猜測、思考的時間少了一點,所以學生在乎的就是電路有沒有連接,至于為什么連 接成功了,或者沒有連接成功問題在哪里,不少學生都沒有思考,還是不 知其所以然。科學探究活動并不是為了熱鬧,而是通過活動使學生具備一 定的科學素養(yǎng),這里不應該單單指科學知識、科學技能,還有科學方法、 科學過程、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所以還需作一些改進。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時代的今天,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原則,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探究知識,方能獲得良效!
作者簡介:陽正炎(1972-),男(漢族),本科學歷,湖南省衡東縣新塘完全小學,科學教師,一級教師。
參考文獻:
[1]新加坡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分析——基于泰勒原理的視角[J].崔鳳.教育參考.2017(01)
[2]“非常規(guī)”物理實驗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應用[J].蘇巖,張偉.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