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旖旎
“開心麻花”作為當下舞臺戲劇演出的支柱團隊,在2003年以“賀歲舞臺劇”為起點,推出了一系列以搞笑、戲謔、諷刺為特點的喜劇,并形成了麻花團隊獨有的創(chuàng)作風格?!伴_心麻花”真正為廣大觀眾所熟知,還是在春晚的舞臺上,沈騰、馬麗主演的《今天的幸福2》《扶不扶》,艾倫、王寧、常遠主演的《大城小事》等春晚小品,都引起了廣泛關注并受到好評。
2016年開心麻花團隊的第二部原創(chuàng)IP電影《驢得水》上映,其劇情簡而言之不過是一個小團體為了某種利益而互相猜忌、互相背叛,從而映射出人的本性的故事。
故事籠罩在黑色幽默的氛圍之中,農(nóng)村小學的校長和教師因為教育部委派下來的特派員而撒了一個謊。因要爭取到養(yǎng)驢的錢,所以謊稱有一名叫“呂得水”的英語教員,用他的工資來支付養(yǎng)驢的費用,當上級來檢查的時候,他們找了鐵匠來冒充“呂得水”老師,后來誤打誤撞地混過了檢查人員,卻因為教育部發(fā)給“呂得水”老師的教學補助而展開爭斗,同時在不斷圓謊的過程中一步步把事情推到荒誕且不可理喻的地步,甚至出現(xiàn)了為活人辦喪事的荒誕情節(jié)。
在語言的使用和情節(jié)的設置上,戲謔和嘲笑的風格貫穿整部影片。雖講述了看似無厘頭的故事,卻展現(xiàn)了生活中的真實,爆粗口、性暗示、打架、扇耳光、殺人等一系列情緒的發(fā)泄,都是生活中最真實也最直接的動作,也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本性。
故事發(fā)生在民國,但卻在語言上融合了當下流行的詞匯,以強烈的諷刺性和批判性來影射當今社會的某種現(xiàn)象。
影評和口碑雙高的《驢得水》在票房上卻相較于《夏洛特煩惱》要滯后許多,截止到電影上映26天,總共累計1.72億票房,《驢得水》既沒有大牌明星的襯托,也沒有知名導演的執(zhí)導,營銷思路和發(fā)行渠道就顯得滯后。票房不理想的背后反應出的還是在話劇改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話劇改編電影的過程中,舞臺同電影的表達理念和表現(xiàn)形式還是有很大的差別,話劇導演對電影的元素、結(jié)構(gòu)等創(chuàng)作的把握還是缺少經(jīng)驗。有觀眾指出,該片話劇腔過濃,演員念臺詞用力過度,且刻意煽情,有畫蛇添足之感。首先,并非所有的話劇劇本都適合改編成電影劇本,話劇有其獨特的舞臺藝術表現(xiàn)規(guī)律,無論在演員的表演還有形體的表現(xiàn)力上,都不同于電影、電視等影像技術。其次,話劇劇本也有其獨特的起承轉(zhuǎn)合規(guī)律,各場、幕之間有其獨立性,生硬地改編會不適應電影的連貫性,且黑色幽默題材本身在電影市場上就不是主流,同類型的影片如陳建斌的《一個勺子》、姜文的《鬼子來了》等,都經(jīng)歷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
真正令“開心麻花”崛起的作品是2015上映的電影《夏洛特煩惱》,14.41億的票房成績足夠在中國電影史上書寫驕傲的一筆。從劇情來看,《夏洛特煩惱》似乎套用了好萊塢電影慣用的“穿越+搞笑”并感悟人生的劇情模式,主人公在半夢半醒之間回到了自己的中學時代,實現(xiàn)了那時候最純真的夢想,到最后卻發(fā)現(xiàn)丟失了摯愛的妻子和溫馨的家。該片的成功主要在于扎實的劇情和演員的出色表演,因有成功的舞臺作品在先,電影版改編起來就顯得得心應手了許多。語言上的搞笑戲謔和情節(jié)的張弛有度,使得整部電影的敘事以到完整表達。但是,該片在改編上同樣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表演上,由于是由話劇作品改編而來,因此難免帶有舞臺上夸張的神情和動作。這種缺陷同樣暴露在劇情中,無論是在婚禮現(xiàn)場還是在學校或醫(yī)院,每一段劇情更像是小品的拼湊。這就是話劇的場次與電影的場景之間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
2016年開始,隨著“開心麻花”兩部由話劇改編成電影的作品《夏洛特煩惱》和《驢得水》的上映,話劇IP改編為電影開始受到業(yè)界廣泛關注,甚至有觀點認為這會是下一個資本逐利的方向。話劇劇目受到如此重視,與話劇本身藝術水平過硬、故事性強有相當?shù)年P系。在之前的影視作品改編話劇并不成功的經(jīng)驗下,這種反方向的改編說明現(xiàn)在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更看重藝術作品本身的故事性。
然而這樣的改編方式不僅有成功作品,也有失敗作品,像賴聲川表演工作坊出品的,以話劇《他和她的兩個老婆》為基礎改編的電影《戀愛排班表》,雖然主演是許晴這樣的影后級人物,但票房和口碑仍然雙雙失利。同樣遭遇“滑鐵盧”的還有在2015年上映的《華麗上班族》,改編自張艾嘉的舞臺劇《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由杜琪峰執(zhí)導,張艾嘉編劇,周潤發(fā)、湯唯、陳奕迅等一眾明星加盟,制作成本一億元,卻只有4720萬元的票房收入。另一部由話劇IP改編的電影《十二公民》,導演是徐昂,演員班底為人藝和國家話劇院的當家演員,作為一部質(zhì)量過硬的作品,票房收入僅有1391萬元。
雖然不能僅以票房論成敗,但由此可見,話劇改編為電影并不都是獲益的。對于話劇改編電影的現(xiàn)象應該冷靜,要全面考慮作品本身是否適合電影市場。編劇史航認為,“電影生怕觀眾看不懂,戲劇是有門檻的。咱們先不急于把它變成蛋糕,那可是底下有火在燒的蛋糕,我們現(xiàn)在做一些小點心,也挺好的。”
話劇的藝術綜合性高、思想深刻,而電影講究的是緊湊的劇情,還有明星的加盟,因此,在話劇改編電影的這條道路上,還需要以劇本內(nèi)容為主,看它是否適合變成電影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