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子
對于明星,媒體既不能狂轟濫炸地“捧”,也不能連篇累牘地報道他們的奇聞軼事,有“刊格”、“報格”、“網(wǎng)格”的媒體應(yīng)該引導(dǎo)觀眾提高藝術(shù)修養(yǎng),成為學會欣賞藝術(shù)的“內(nèi)行”
星乃天空中發(fā)光的或反射光的天體;至于明星,古書上專指金星。后來,一些有驕人造詣的演員、取得非常人所能及的成績的運動員,被人們譽為明星。
過去的年月,演藝界涌現(xiàn)過眾多耀眼的明星,京劇的王瑤卿、四大名旦、蓋叫天、馬連良……電影界的趙丹、白楊、秦怡、孫道臨、張瑞芳……唱歌的郭蘭英、王昆、胡松華……他們自成一家,光彩奪目,不僅當時耀眼,而且在藝術(shù)史上作為“家”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們也理所當然地得到了觀眾的熱愛和崇敬。
今天,作為一個觀眾,我覺得演藝界特別是影視界和歌唱界的星有點太多了!唱了幾首歌,便被稱為年輕歌唱家。演了兩部電影或電視劇,便成了著名影星。恕我直言,大概因為老聾昏聵,我對若干“家”和“星”的姓名很陌生,更不用說記住了。偶爾聽聽他們唱的歌,看看他們演的電影、電視劇,應(yīng)該說還不錯;但是,稱他們?yōu)椤凹摇焙汀靶恰保傆X得太牽強。
今天的“家”和“星”,實在有點太廉價了。當年的那些“家”和“星”,歷經(jīng)千辛萬苦的學習、磨練,甚至窮其畢生的精力和才華,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在一個領(lǐng)域獲得了無可替代的地位。他們被觀眾和評論家稱為“家”和“星”,當之無愧。當然,今天也不乏真正的“家”和“星”;但因為被稱為“家”和“星”的太多,真的“星”也顯得有些暗淡了。
今天的“星”太多,是觀眾的鑒賞力降低了嗎?我認為并不全然!我以為,有許多“星”,不是觀眾認定的,而是一些媒體炒出來、吹出來的。而今是信息時代,媒體可以封殺一顆真正的星,也可以造出一堆星來。這大概是一種時代現(xiàn)象吧,叫人有點無奈!
吸引大家的眼球,慫恿人們追星,是媒體造星的重要手段。如果媒體告訴讀者如何欣賞演員的歌唱、演出藝術(shù),介紹演員的藝術(shù)特色等等,那觀眾求之不得。觀眾不僅可以因此了解演員,而且可以慢慢學會欣賞,提高自己的藝術(shù)修養(yǎng),甚至漸漸變成內(nèi)行。但是,有些媒體完全不是這樣。
有的是狂轟濫炸地“捧”。媒體要捧某某,不僅讓其頻頻亮相,而且一旦出場,便搜腸刮肚地用盡種種溢美、吹噓之詞。它們甚至不惜強奸民意,借觀眾之口說出許多肉麻的吹捧話。有的媒體,對藝術(shù)本來就不在行,胡吹亂捧鬧出笑話的事例屢見不鮮。演員的成長,主要在于自己學習、磨練、提高,也離不開媒體的介紹、宣傳、培養(yǎng),甚至包裝。但是,許多事實證明,胡吹亂捧,不僅不利于演員的成長,而且可能“捧殺”。有的年輕演員曾經(jīng)閃亮,但很快就從舞臺、熒屏和觀眾的視野中消失了,恐怕很難說與胡吹亂捧無關(guān)。
有的是連篇累牘地報道“明星”的奇聞軼事。演員是人,而且是公眾人物。媒體談?wù)勊麄兊纳硎?、家事、生活,介紹他們的行蹤,是很正常的。但是,某些媒體用大量篇幅、版面對明星吹吹拍拍,津津樂道明星們大大小小甚至雞毛蒜皮的奇聞軼事,讓人十分費解。某某明星花一個億為女兒買學區(qū)房;有580萬女生想嫁給某某明星;某某明星腳崴了;某某明星的前妻如何如何……如此等等,恨不得明星打一個噴嚏,也要繪聲繪色地大肆渲染一番。
我真不明白,這些媒體此種作為,究竟要干什么!
是要提高演員的社會地位嗎?舊社會,把演員列為不入流的下等人,百般歧視演員,是社會不平等的表現(xiàn),應(yīng)該堅決反對。在新中國,在今天,我們必須給演員應(yīng)有的社會地位和尊重。但是,如此津津樂道明星種種奇聞,把他們捧上天,是對演藝界人士的尊重嗎?我以為非也!肯定演員的勞動和貢獻,展示他們精湛的技藝、高尚的道德、偉岸的品格,使他們獲得社會的認可、觀眾的愛戴,這才是對演藝工作者真正的尊重。沒完沒了地叨叨演員們那些花哨的奇聞軼事,只能損毀演員在廣大觀眾心中的形象。
不僅如此,無原則地吹吹拍拍,把演員捧上天,會害了演員。有的年輕演員,多少有了點名氣便忘乎所以、趾高氣揚,進而花天酒地、朝三暮四、大失道德,甚至吸毒、嫖娼,走上犯罪道路。這樣的現(xiàn)象,能說與把他們捧得過高毫無關(guān)系嗎?
這些媒體的作為,要把觀眾引到哪里去呢?吸引年輕人爭當明星?我以為,年輕人爭當明星沒什么不好,我們的時代需要眾星閃爍。但是,如果引導(dǎo)年輕人爭當明星,不是引導(dǎo)他們獻身藝術(shù)、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為老百姓服務(wù),而是告訴他們當了明星便可以紙醉金迷、“三妻四妾”、站在眾人頭上,那這樣的引導(dǎo)豈不是誤人子弟?
這樣的媒體可能會說,我們是為了更加貼近讀者。不錯,明星有一種效應(yīng)——引人注目;青年人追星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多談一些有關(guān)明星的事,滿足一部分讀者的需要,無可厚非。問題是我們用什么來滿足讀者。不能因為嬰兒要喝奶,就在牛奶中加三聚氰胺吧?不能因為群眾希望買到廉價的食用油,就大量制售地溝油吧?我曾經(jīng)在媒體供職。幾十年過去,一個重要的感受是:作為媒體,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忘記對讀者的責任,把健康的精神食糧奉獻給讀者。
此外,媒體以明星的一些雞毛蒜皮的“花邊新聞”吸引讀者,那也太有失身份了。人有人格,媒體也應(yīng)該有“刊格”、“報格”、“網(wǎng)格”吧,諸君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