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鋒 楊艷莉 康勉勵
個性化護理干預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中的效果評價
張益鋒 楊艷莉 康勉勵
目的 評價個性化護理干預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0例,收治時間在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以此作為本次實驗的主要觀察對象,并分為2組,研究組在院前急診護理中實施個性化護理措施,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比較兩組老年患者的入院時間、轉運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屬的護理滿意度。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入院時間明顯更低,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轉運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和護理滿意度均要明顯較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 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縮短患者的入院時間,提高轉運和急救的成功率,改善護患關系,值得在臨床護理學中推廣使用。
個性化護理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診護理
本文主要為了評價個性化護理干預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效果,特選擇了我院部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意在探討個性化護理的干預效果,從而為臨床護理提供可靠的理論基礎,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0例,收治時間在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以此作為本次實驗的主要觀察對象,并分為兩組。
研究組:患者有45例,其中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有18例,患者年齡均在60歲之上,最大年齡不超過80歲,平均年齡為70.95±5.55歲,按照不同的急救地點又分為:20例患者在飯店,15例患者在家中,10例在其他場所。對照組:患者有45例,其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9例,患者年齡均在60歲之上,最大年齡不超過81歲,平均年齡為70.96±5.57歲,按照不同的急救地點又分為:19例患者在飯店,15例患者在家中,11例在其他場所。所有患者均有腹部不適、胸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且排除有其他臟器合并重大疾病者,未有嚴重外傷患者。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數(shù)據(jù)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
1.2 方法 研究組在院前急診護理中實施個性化護理措施,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
1.2.1 對照組:依據(jù)患者的具體病癥狀況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與患者家屬進行常規(guī)的交流等[1]。
1.2.2 研究組:①在接到呼救電話之后,應根據(jù)醫(yī)院的出診制度及時出診,可在電話里簡單了解患者的病情,之后迅速派出急救車進行急救,在救護車出診的過程中,與患者家屬進行電話有效溝通,詳細了解患者的以往病史和過敏史,并在電話里簡單指導患者家屬如何進行對患者的保護急救措施,以此在最大程度上縮短患者的急救時間,保證患者的安全[2];②在實施急診護理的過程中,應該盡量保持周圍環(huán)境的安靜,并對患者的動作予以限制;若患者還存在意識,可以與患者交流并多用語言鼓勵患者,幫助患者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及時建立靜脈通路,對病情變化的狀況進行觀察,在穿刺的過程中盡量保證操作準確,以此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密切關注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實施對應的預防措施;③在患者的病情趨于穩(wěn)定之后,可及時送往醫(yī)院進行治療,在此期間可以向患者家屬講解在轉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多種狀況,以此取得患者家屬的理解,而在轉運的過程中,應讓患者保證平臥位,以此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④若患者有負性情緒和波動情緒,應該主動與患者交流和溝通,在最大程度上消除緊張情緒,可以依據(jù)患者的肢體動作,實施對應的安撫和鼓勵,以此獲得患者的信任[3]。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老年患者的入院時間、轉運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文數(shù)據(jù)用SPSS 17.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以P<0.05作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轉運成功率、急救成功率(計數(shù)資料)均用卡方檢驗,用百分率表示;入院時間和患者家屬的護理滿意度(計量資料)均用t檢驗,用(均數(shù)±標準差)形式表示。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入院時間明顯更低,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轉運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和護理滿意度均要明顯較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體數(shù)據(jù)詳見表1和表2。
表1 患者的入院時間和護理滿意度比較表
表2 患者的轉運成功率、急救成功率比較表
河南科技大學臨床醫(yī)學院,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471000
10.3969/j.issn.1672-4860.2017.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