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星
【摘 要】1999年正式啟動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學生的學習方式變革為核心任務,高中語文教學作為重點學科,必然踐行課程改革的理念,以轉變學習方式為顯著教學特征,關注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 自主學習 探究學習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44
2001年國家正式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自此課程改革在全國掀起浪潮,基礎教育在轉變課程觀念、結構、理念的同時,需要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革新,改變以往學生被動的學習地位,發(fā)掘學生的主體意識,喚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創(chuàng)新需求。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學習能力,學會學習,更好地適應知識和時代的快速變化。而高中語文作為必要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前都是按部就班,沒有創(chuàng)新和靈活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基本靠機械記憶或者接受式學習,難以獲得較高的學習能力,以下筆者從兩種新的學習方式出發(fā),談一下如何轉變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
一、自主學習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方式,是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獨立能力
自主就是相對于依賴和被動來說的,以前學生學習都是受教師支配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自己的安排和計劃,難以實現(xiàn)自己的需要,但是自主學習就是學生獨立掌控和設計的學習,符合個體需求,切合實際水平,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動性的提高。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主學習呢?
(一)語文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留余地
以前教師備課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案上基本都是教師怎么說,教師怎么做,但是現(xiàn)在教案的寫作要以學生的可能反應為中心,以學生的發(fā)展水平為核心,提前預測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可能遇到的難題,可能遭遇的困惑,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程,激發(fā)其主體性。例如,在設計《游褒禪山記》這篇古文的時候,這篇古文散文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如果還是按照以前逐字逐句翻譯的方式來上課,學生十分被動,難以實現(xiàn)自主學習,但是教師如果在教案設計上以幾個連鎖的核心問題為導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其產(chǎn)生“我要學”的想法,自己主動思考為每一段落的大意和文章的整體結構與思想,就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產(chǎn)生。
(二)自主學習還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錯誤,但是教師不能批評,只要學生認真參與,專心思考,努力付出了,教師要給予高度評價,并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困難,避免學生產(chǎn)生無助感,因此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幫助學生有效實現(xiàn)自主學習,既不會受挫,又不會產(chǎn)生消極態(tài)度。例如,在學習古文《赤壁戰(zhàn)》的時候,里面很多陌生詞匯和復雜的句式,教師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有很多定語后置句,形式相同,只要稍加點化學生就能自主總結歸納,找出規(guī)律,實現(xiàn)自主學習,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及時提供幫助,增強其自信心??傊?,自主學習對學生今后的自主獨立發(fā)展有極大幫助,教師要樹立學生的學習主動意識,發(fā)掘潛能。
二、探究學習方式也是新課改中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主要方向
探究學習是一種以問題探究為依托的學習方式,是相對于教師為主導的傳遞—接受式學習方式而言的,但是探究學習并不是完全拋棄接受式學習,而是側重以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學會主動探究學習內容,獲得知識,總結知識點,最終對問題進行有效解答,發(fā)展探究和實踐能力。高中語文的探究學習方式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幾點。
(一)設置問題
問題階段是探究學習的第一步,激發(fā)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產(chǎn)生好奇,形成強烈的求知欲,為接下來的探究活動做支撐。學生只有會問問題,愿意問問題才能進一步深入學習。例如,在學習課文《記念劉和珍君》的時候,魯迅先生的作品一般都比較難以理解,思想深度和高度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教師如果直接提出學習要求和任務,學生一定會產(chǎn)生排斥感,甚至覺得自己難以解決。但是讓學生自己問問題,就有助于下一步的探究活動順利進行。比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示當時其他作家或革命人士關于劉和珍遇難事件的一些記錄和評論,然后和魯迅的相比較,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對劉和珍遇難事件意義的理解,又促進他們對這篇課文情感的把握,但是魯迅先生的情感究竟何別人有什么不同呢?學生可以通過這個比較進行初步揣摩,然后閱讀課文,詳細深入學習,獲得解答。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有趣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例如,魯迅先生一會說自己覺得沒什么可寫的,一會又說覺得自己該寫點東西記念劉和珍君了,前后是不是很矛盾,學生就會想一探究竟。可見,問題的設置對探究學習極為重要。
(二)探究學習需要學生進行計劃、研究、解釋
既然有了問題,就要圍繞問題進行學習活動和步驟的安排、設計、組織、思考等,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提前了解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或者容易產(chǎn)生的偏差,對學生進行指導,防止探究活動中止。例如,在探究魯迅先生對劉和珍的情感的時候,學生一般都比較關注第五和第六部分,但是前面的及部分就不太注重,因為前面直接提到劉和珍的地方比較少,但是作為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存在就有必要的存在意義,教師可以在前四部分比較難的地方和學生一起探究,啟發(fā)學生理解個別深奧的句子,促進探究學習的成功。
(三)探究學習活動還需要學生最后進行反思
反思階段是探究學習方式的最后一步,也是關鍵一步,沒有反思,就像背課文沒有鞏固一樣,那么探究的過程就會失去意義,學生反思自己探究活動中存在的不足,教師也及時提供反饋,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和缺點,長善救失,不斷提高,完善探究學習方式。
(四)探究學習活動離不開學生之間的合作
學生合作可以互相激發(fā),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密切學生的聯(lián)系,幫助學習及時找到癥結所在,合作過程中學生必然與他人交往,也有助于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要鼓勵小組合作,并以小組的學習成果為評價依據(jù),增強小組合作能力。例如,在學習《歸去來兮辭》的時候,陶淵明的這篇文章語言流暢優(yōu)美,蘊藉深厚,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語言賞析,找出自己最喜愛的五句話,小組共同探討,最后與全班進行分享,這種創(chuàng)新的探究合作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還能激發(fā)語言審美意識,增強語言感受力,培養(yǎng)審美情感。由此可見,探究學習可以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積極性,實現(xiàn)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新學習過程,關注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培養(yǎng)獨立學習能力,為今后發(fā)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