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佩
【摘 要】國內(nèi)關(guān)于詩歌比喻和借代的研究一直囿于修辭學(xué)和文學(xué)賞析的范疇,少有從認(rèn)知角度對某位中國古詩人的作品進(jìn)行分析。然而詩歌語言與日常語言真存在天差地別嗎?所創(chuàng)造出的一些意象真超乎常人想象嗎?本文的研究重點是通過分析詞人姜夔的代表作,說明詩歌中的比喻和借代是詩人用智慧對日常語言中某些比喻和借代進(jìn)行提煉和拓展,由此創(chuàng)造出來的鮮活意象,看似數(shù)量龐大、無跡可尋,實際上可以歸納為幾個比喻概念和借代原則。
【關(guān)鍵詞】認(rèn)知角度 姜夔詞 比喻概念 借代原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065-01
引言
Lakoff(1987)將比喻和借代并列為理想認(rèn)知模式的兩個結(jié)構(gòu)原則,可見對比喻和借代認(rèn)知功能的重視,而國內(nèi)關(guān)于詩歌比喻和借代的研究一直囿于修辭學(xué)和文學(xué)賞析的范疇。以著名詞人姜夔為例,傳統(tǒng)詞評家對其作品評論用語很玄妙,但其語言與日常語言真存在天差地別嗎?所創(chuàng)造出的意象真超出常人想象嗎?筆者將在下面的論述中試圖解答這些問題。
姜夔詞中的比喻和借代
筆者共分析了收錄在《詞解姜夔》中的11 首詞,分別是《揚州慢》、《琵琶仙》、《小重山令》、《清波引》、《念奴嬌》、《暗香》、《疏影》、《慶宮春》、《水龍吟》、《玲瓏四犯》、《滿庭芳》。
1.姜夔詞中的借代
1.1部分代整體
部分代整體是我們在日常語言中運用頻繁的借代原則,在姜夔的作品中,“部分代整體”的例子也頻頻出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形式:
(1)景點代城市
《揚州慢》中的“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的“竹西”指代繁華的揚州城。《水龍吟》中“況茂陵游倦,長干望久,芳心事,簫聲里”的“茂陵”是漢武帝陵墓,在長安之西,漢代為豪富聚居之地,“長干”是古代金陵城南之里巷。姜夔借用“茂陵游倦”指自己厭倦羈旅天涯的漂泊生活,“長干望久”則指妻子盼望他歸去相聚。
(2)部分代整體
《暗香》中“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用紅萼指稱紅梅,也是以梅萼喻佳人。《水龍吟》“青燈搖浪”中的“青燈”指船燈,此處指代槳聲浪響的船只。
(3)典型動作代整個事件
“胡馬窺江”指高宗建炎三年、紹興三十年三十一年和孝宗隆興二年金兵屢次南侵。
(4)所屬物代物主
《小重山令》“東風(fēng)冷,香遠(yuǎn)茜裙歸”中的“茜裙”即鮮紅色衣裙,指代那位家住赤闌橋邊的紅衣女子?!稇c宮春》中“酒醒波遠(yuǎn),正凝想、明珰素襪”一句中的“明珰素襪”指代明珰素襪的佳人。
1.2 典型代一般
在姜夔的詞作中,也能見到用典型代非典型,比如《琵琶仙》“舊曲桃葉桃根”中的“桃葉桃根”原指王獻(xiàn)之的愛妾,此處指代一對琴藝高超的琵琶女?!镑|魚應(yīng)好,舊家樂事誰省”自比晉代張翰,見秋風(fēng)起而思吳中鱸魚之美,懷念故鄉(xiāng)。
1.3 特征代物體
姜詞也運用了這一借代原則,如下是較典型的幾例:《小重山令》中的“九疑云杳斷魂啼,相思血,都沁綠筠枝”將梅花之紅比作娥皇女英的相思血淚,浸透了綠梅枝,寫出了一種浸透相思情的紅梅意象?!妒栌啊分械摹蔼q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蛾”狀眉形細(xì)長,“綠”為青黛色,指代女子的眉毛?!读岘囁姆浮分械摹皳P州柳垂官路,有輕盈換馬,端正窺戶”中的“輕盈”和“端正”都是指貌美的歌女。
1.4 地點代人
用人的居所、籍貫等與人相關(guān)的地點來代人也是一個使用頻繁的借代原則。在姜詞的《揚州慢》中就運用了這一借代原則:“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中的“青樓”指代青樓女子。《清波引》中有“江國,渺何處”,“江國”指心中所思之人所居之地。
2.詞中的比喻
在所分析的11首詞中,一共出現(xiàn)了36處比喻,是日常語言中常出現(xiàn)的一些比喻概念的拓展,具體可歸為以下幾條:
2.1抽象概念是具體物體
這一比喻概念屬于Lakoff&Johnson(1980)所定義的本體比喻,這一比喻概念在語言中幾乎無處不在。在姜詞中下面是具有代表性的兩例:在《清波引》中有一句是“故人知否,抱幽恨難語”,此句將“幽恨”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物化具體化,令人領(lǐng)會到了這份深沉。再比如,在《琵琶仙》中,“都把一襟芳思,與空階榆莢”中的詞人的“芳思”也用了衣襟懷揣,可想這份情感之細(xì)膩微妙。
2.2自然現(xiàn)象是人
將自然現(xiàn)象,如四季風(fēng)霜雨雪等擬人化,在日常語言中更是屢見不鮮,例如天公不作美、狂風(fēng)怒吼等等?!稉P州慢》中的“波心蕩冷月無聲”一句給那一輪孤月賦予了凄冷寂寞。在《小重山令》中有一句“人繞湘皋月墜時,斜橫花樹小,浸愁漪”,迷蒙月色下的點點紅梅,浸在清冷愁苦的漣漪之中,給客觀的漣漪賦予了感情。
2.3植物/動物/無生命物體是人
在我們的思維中,還習(xí)慣將植物、動物和無生命的物體也當(dāng)作人來對待,反映在語言中就是“植物/動物/無生命物體是人”這一比喻概念?!稉P州慢》中的“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將毀廢的城池和高大的樹木賦予厭戰(zhàn)情緒?!澳顦蜻吋t藥,年年知為誰生”一句將二十四橋附近芍藥花圃看成深情女子,有一種孤芳自賞,物是人非之感?!肚宀ㄒ分械摹百徽l喚玉妃起舞”和“野梅弄眉嫵”都是以梅喻人,指梅花迎風(fēng)起舞之態(tài),因梅而懷人,所懷之人是如梅的紅顏女子?!栋迪恪分小按渥鹨灼t萼無言耿相憶”將碧綠酒杯和無聲梅花看作有情之人,想到佳人在默默流淚?!稇c宮春》中則有“依約眉山,黛痕低壓”,將遠(yuǎn)處的青山比作女子的黛眉,有傷逝懷人之意。
2.4人是植物/動物/無生命物體
“植物/動物/無生命物體是人”這一比喻可呈現(xiàn)逆轉(zhuǎn)性,即“人是植物/動物/無生命物體”。在姜詞中,也經(jīng)常能發(fā)現(xiàn)這一逆轉(zhuǎn)的比喻。請看下面幾例:
《揚州慢》中有一句“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岸罐ⅰ北局覆莨?,常用來比喻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曾有“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此處的“豆蔻詞工”指的就是唐代詩人杜牧。還有一例,《疏影》中有一句“想佩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獨幽”化用了杜甫的“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將昭君的月夜歸魂化為了幽獨的梅花,為昭君漂泊的魂靈找到了歸宿。最為經(jīng)典的便是《暗香》中的“紅萼無言耿相憶”,不僅用“紅萼”表示梅花初開,還以“紅萼”來代指自己的心上之人,擬女子的口吻來將她自比為梅花,突出她素雅清冷的風(fēng)姿。
3.結(jié)語
本文的重點是通過分析著名詞人姜夔的代表作中的比喻和借代,說明它們是對日常語言中某些爛熟的比喻和借代的提煉和拓展,看似數(shù)量龐大、無跡可尋的詩歌比喻和借代實際上可以歸納為“抽象概念是具體事物”、“自然現(xiàn)象是人”和“植物/ 動物/無生命物體是人”這三個比喻概念和“部分代整體”、“典型代一般”、“特征代物體”及“地點代人”這四個借代原則。
參考文獻(xiàn):
[1]Lakoff,G.&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George.Women,F(xiàn)ire,and Dangerous Things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Turner,Mark.An Image-schematic Constraint on Metaphor.In Geiger& Rudzka-Ostyn (eds.) Conceptualizations and Mental Processing in Language.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3.
[4]孟斜陽.詞解姜夔[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xué)出版社.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