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建英
【摘要】在化學復習課教學中,通過建構化學觀念,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整體思維模式,促進學習模式的轉變,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建構 化學觀念 整體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87-01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先整體后部分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先有整體思路再具體細節(jié)分析的過程,人們形成的對事物的整體認識以及對待問題的思維習慣直接決定一個人解決問題的水平。宋心琦教授也指出:學生能否牢固地、準確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基本的化學觀念,應當是中學化學教學的第一目標。所以中學化學教學必須超越對具體知識本身的追求,從傳授事實、掌握知識轉變?yōu)橛檬聦嵃l(fā)展觀念,即要從“知識為本”的教學轉向“觀念建構”的教學。
化學基本觀念,是指學生通過化學學習,在深入理解化學學科特征的基礎上所獲得的對化學總觀性的認識,具體表現(xiàn)為個體主動運用化學思想方法認識身邊事物和處理問題的自覺意識或思維習慣。化學基本觀念主要包括“微粒觀”、“元素觀”、“變化觀”、“分類觀”、“結構觀”、“守恒觀”和“科學價值觀”等。在高考復習教學中,通過有意識地建構化學觀念,有助于化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習的興趣、動力和效率。
一、建構“分類觀”理清知識脈絡
分類是人類整理知識經驗進行化學研究的科學方法。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解答問題時出現(xiàn)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研究對象的范圍不清楚,致使行動上南轅北轍。所以教學中幫助學生建構“分類觀”,核心在知識體系的構建,最終目標是養(yǎng)成分類習慣??刹扇∠炔糠?、后整體、再部分的教學策略,部分教學重在歸納相似點,整體教學重在應用概念圖或樹狀分類圖建立概念的關系網,然后再加強演繹應用。
如在電解質溶液教學時,學生經常因分不清“各類電解質溶液中含有的化學平衡”而造成應用錯誤,實際上是對物質分類不清楚,遇到相似概念難以界定,為此在教學中要先對相關物質進行逐一辨析,形成電解質各概念的局部認識,然后畫出樹狀分類圖(如下),形成了相關概念的整體認識,最后再通過運用演繹思維強化認識不同類物質具有的平衡規(guī)律(在強酸、強堿和強酸強堿鹽中只存在水的電離平衡,弱酸正鹽只存在本身的水解平衡和水的電離平衡等),最終達到清楚知識脈絡的目的。
二、建構“結構觀”了解知識的內在邏輯
“結構觀”指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又反映其結質。化學知識龐雜,如果不了解知識的內在邏輯,一是不能牢固記憶,二是不會形成問題解答的思維程序。這就要求教學中不能孤立地講解物質的性質,而是要建立知識間的相互聯(lián)系,使單一的知識豐富起來,通過理論和實驗兩種探究方式,讓學生在應用中全面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如在二氧化硫性質教學中,應用化學“結構觀”思想組織教學,首先要設置三個不同的理論探究情境,即從硫的化合價出發(fā)認識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還原性,從類別出發(fā)認識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性質,從特性出發(fā)認識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理論探究之后再進行具體性質的實驗探究,可設計定性的、定量的、實驗室的和工業(yè)生產的專題探究實驗(如探究二氧化硫性質實驗,測定混合氣體中二氧化硫體積分數(shù)的實驗等),讓學生在綜合應用中達到知識的掌握。
三、建構“變化觀”形成規(guī)律化的思維模型
化學“變化觀”指化學反應遵循其特有的規(guī)律。學習過程中如果只重視具體事實的記憶,而不關注其內在變化規(guī)律,就不能抓住問題的本質,所學內容將是一盤散沙,由于沒能形成統(tǒng)一的知識體系,遇到新情境問題就只能生搬硬套而發(fā)生錯誤。如在高三化學反應原理教學中,采用建構“變化觀”的思想教學,先要把所有的反應進行歸類研究,歸納形成穩(wěn)定的書寫規(guī)律,基本模型有三個:一是復分解反應型,書寫的模型是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份生成另外兩種新化合物,交換的原子團不發(fā)生化合價變化;二是水解反應型,書寫的模型是化合物帶負電原子團與氫離子結合,帶正電原子團與氫氧根結合,生成新的化合物;三是氧化還原反應型,書寫的模型是:先用化合價升降規(guī)律確定生成物,然后用升降法確定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計量數(shù),如果是離子反應再用電荷守恒配平離子的計量數(shù),最后用原子守恒配平其它物質的計量數(shù)。通過抓本質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建構特有的思維模型,把學生學過的知識整合起來,能夠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科學習的過程就是主動建構一系列學科思維模型的過程。
四、建構“守恒觀”形成整體解答的思維習慣
化學“守恒觀”指化學變化遵循四大守恒定律,即原子守恒(質量守恒)、電子得失總數(shù)守恒、電荷守恒和能量守恒。例如化學計算題歷來都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從內容上看,既包含溶液配制、量取、滴定等實驗操作過程又包含多步的反應過程,學生解題時稍有遺漏就會出錯,從要求上看,新課程對高中化學計算降低了要求,不再考查冗長的純計算內容,但對守恒的考查一點也沒有減弱,要求學生能夠訊速把握整體過程,發(fā)現(xiàn)并應用守恒規(guī)律解答,這正是學生思維的薄弱之處,所以幫助學生建立“守恒觀”,形成整體解答的思維習慣,才能有效提高解題效率。教學中采取一題多解的方式,通過對比多種方法特點認識守恒法的優(yōu)點(簡化過程,縮短解題時間,降低出錯幾率),在嘗試應用中品嘗解題成功的喜悅,建立守恒解題的思維模型,即畫出流程圖→找出始終態(tài)→分析物質轉化→列出守恒關系式,最終在練習中形成使用守恒的思維習慣。
總之,建構化學觀念的教學注重知識的整體建構,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提高學科素養(yǎng),激發(fā)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盧巍.對化學基本觀念及“觀念建構”教學的認識
http://llhxjy2007.blog.163.com/blog/static/541417112010101053120358/
[2]宋心琦,胡美玲.對中學化學的主要任務和教材改革的看法.化學教育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3]程振泰.中學化學基本學科思想的探討.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