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鷗+舒倩
教育事業(yè)乃濟世安邦之正道,無論處于哪一歷史階段,其總會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作出杰出貢獻。而在教育光芒照耀下的仁人志士總能吸取最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社會經驗,尋找富國強民的發(fā)展之路。近代中國飽受列強壓迫,進步的知識分子目睹戰(zhàn)爭不休的黑暗階段之后,通過學習國外先進知識立志尋求救國之道。這一時期,近代美術教育的發(fā)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僅是因為民國時期涌現(xiàn)出諸多著名畫家如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更是因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潮進入年輕人的世界,美術學校不斷崛起,且與之相關的西方教育思想日漸滲透到當時的日常教學實踐之中。2014年12月,由尚蓮霞所著、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徐悲鴻與民國時期的大學美術教育》一書選取美術教育的寫實主義思想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徐悲鴻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時的具體教學工作,探討了其教學理念和美術思想對抗戰(zhàn)時期美術教育工作的積極意義以及對我國美術教育模式的深刻影響,并充分肯定了徐悲鴻為寫實主義美術所做的突出貢獻。該書具有如下特點:
一、時代意義強,研究視角新穎獨特
從民國時期開始,我國才真正意義上把美術作為一門教學課程進行系統(tǒng)性的人才培養(yǎng)。這是由當時的社會條件所決定,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民國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剛剛經歷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在當時科技水平之下,教育事業(yè)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是必然結果。同時,隨著西方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年輕的知識分子逐步意識到西方思想世界的繁榮和先進文化的燦爛,一度掀起了狂熱的留學潮。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我國的美術教育事業(yè)迎來了發(fā)展的春天,美術教育經歷了教會學校、公辦學校到民辦學校的發(fā)展階段,土山灣圖畫館、師范美術教育與美術專門學校、上海美專分別是這三個階段的典型代表。隨著留學熱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在國外學成之后回國振興美術教育事業(yè),大師徐悲鴻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該書深刻挖掘了徐悲鴻留學歐洲的時代背景和個人動機,通過考察徐悲鴻寫實主義美術教育思想的源流,并深入、細致地分析了徐悲鴻在執(zhí)掌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時的具體教學實踐,解讀了徐悲鴻將西方寫實主義美術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國并進行的本土化改革,并探討了抗戰(zhàn)時期徐悲鴻寫實主義美術教育的積極影響,以及與中共延安文藝政策下的美術教育相契合。該書充分結合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研究的主體部分雖然是民國時期的美術教育,但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充分結合,且對當今社會美術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啟示。因此說,該書選用了“懷古思今”的研究思想和視角,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時代特色。
二、時間順序層層推進,思路行文清晰明了
該書在研究思路上十分清晰,嚴格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對美術教育實踐發(fā)展之路的分析層層推進。徐悲鴻留學歸來初期在北大畫法研究會和上海南國藝術學院進行了寫實美術教育思想的初步實踐,這也是寫實主義首次進入到國內的美術課堂。由于思想的新穎和獨特,在當時的民國社會掀起了由徐悲鴻、徐志摩為主導的既針鋒相對又友好交流的“二徐之爭”。兩人針對西方印象派和野獸派進行了辯論,這場辯論不僅使西方美術思想進入東方社會,也成為中國美術多元化發(fā)展的基礎,進而確立了徐悲鴻寫實主義美術教育思想的主流導向。隨后,他在國立中央大學便展開了對寫實主義的教學實踐。在中央大學任教期內,徐悲鴻執(zhí)掌的中大藝術系完成了美術思想和教學理念的雙重改革,無論是在招生考試、課程設置還是人才培養(yǎng)等各方面,他都在充分結合當時社會現(xiàn)狀的基礎上開辟了一條中西融合的改良之路,培養(yǎng)了諸多對社會發(fā)展有重大意義的美術人才。隨著時間的進一步推移,他的現(xiàn)實主義美術思想促進了抗日戰(zhàn)爭中教育思想的進步,并推動了當時高校的美術教育持續(xù)發(fā)展。直到當今時代,徐悲鴻和他的寫實主義美術教育思想仍然影響著現(xiàn)如今高校美術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理念。該書以時間為線索,將徐悲鴻的美術思想融入到回國初期、中大執(zhí)教期、抗日救亡時期、西遷重慶時期和新時期高校美術教育的發(fā)展中,對高校美術教育工作者和美術專業(yè)學生而言都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研究價值。
《徐悲鴻與民國時期的大學美術教育》一書生動再現(xiàn)了一代大師徐悲鴻與時代的互動,深刻揭示了他對中國美術教育事業(yè)產生的重要影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