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哲+劉鵬
摘 要 我國在理論和法律中都有關于緊急避險的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也存在大量的緊急避險的案例,其中和生命權相關的案件同樣數(shù)量很多。由于對緊急避險中的一些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中存在不同的觀點,造成對因緊急避險引發(fā)的生命權保護問題在處理上存在種種問題。緊急避險中的生命權保護問題,更多的涉及到了對生命價值的探討和比較,因此,本文認為應結合避險限度等因素對緊急避險中的殺人問題進行研究,并結合國外的相關規(guī)定,加深對緊急避險中的生命權保護問題的認識。
關鍵詞 緊急避險 生命權 保護
作者簡介:董文哲,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刑法學;劉鵬,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275
一、 關于緊急避險的概述
緊急避險在我國的刑法中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同時也是理論界比較關注的問題。本文研究的是緊急避險和生命權的保護問題,這是關緊急避險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所以在這之前,對緊急避險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深入認識緊急避險行為,對于恰當解決該行為與生命權問題,顯得十分有必要。
(一)緊急避險的概念
何為緊急避險,是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問題。
我國《刑法》關于緊急避險,規(guī)定在第21條: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chǎn)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同時在第二款規(guī)定: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是我國關于緊急避險行為的法律規(guī)定,在該規(guī)定中對緊急避險行為進行了介紹,并規(guī)定了相應的處理措施。但是對于緊急避險成立的條件,并沒有明確的表述。
在學界,關于緊急避險的概念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緊急避險的限度上。例如,在高銘暄教授、馬克昌教授主編的《刑法學(第七版)》中對緊急避險行為的表述是:……不得已損害另一較小法 益的行為。而在張明楷教授主編的《刑法學(第五版)》中,對緊急避險行為的表述是:……不得已損害另一較小或者同等法 益的行為。對比兩種觀點,可以看出,我國理論界關于緊急避險成立的標準,爭議的焦點主要是同等法益是否能構成緊急避險,這和生命權的保護問題也是息息相關的,因為本文研究的是緊急避險和生命權的保護,必然涉及到生命價值的比較問題。但是,盡管在限度上存在爭議,緊急避險是為了避免現(xiàn)實危險采取的保護法益的手段的性質(zhì),是被廣泛認同的。至于限度的爭議,以下還要詳細介紹。
(二)緊急避險的性質(zhì)之爭
關于緊急避險的性質(zhì),學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有責任阻卻事由說、違法阻卻事由說和二分說。
責任阻卻事由說。該學說認為,緊急避險雖然是不得已情況下侵害另一法益的行為,由于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原宥。但是這種行為畢竟造成了法益的現(xiàn)實侵害,造成了損失,在行為定性上屬于違法行為,只是由于不具有期待可能性而免于承擔責任。
違法阻卻事由說。通過實際受到損失和被保護的法益之間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被保護的法益大于或等于(在“小于等于說”中存在等于的情況)實際被侵害的法益,對比之下整體上的法益沒有減少,故而阻卻了實質(zhì)上的犯罪,因此應該作為違法阻卻事由。
二分說。該學說又分為原則上阻卻違法的二分說和原則上阻卻責任的二分說。這兩種學說并沒有將緊急避險明確的規(guī)定為違法阻卻事由或者責任阻卻事由,而是在具體的情形下,更具法益的對比等因素做出不同的認定。
(三)緊急避險中的關于生命權保護
由之上的介紹,我們了解了緊急避險的概念和構成,對這類行為有了一定的了解。緊急避險中的生命權的保護,主要是涉及到緊急避險的殺人問題,即是否能以犧牲他人的生命為手段進行緊急避險,當然這種模式下以被保護的法益同樣是生命為前提。關于緊急避險的殺人問題,在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同時由于現(xiàn)實情況的復雜性,導致對于這類避險行為在實際處理上比較復雜。但是應該注意到的是,不管現(xiàn)實的情況如何,針對緊急避險中的生命權保護問題,理論上的爭議焦點還是比較集中的。比如避險限度問題,必然涉及到生命之間的比較;再有,緊急避險的殺人問題具體情況的不同,引發(fā)了不同的處理方式,這些不同的解決方式背后都有不同的理論支持;再比如,和緊急避險的殺人問題相關的脅從犯問題,都具有進行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所以歸結緊急避險中生命權的保護問題的實質(zhì),是能否以犧牲他人生命為代價實施緊急避險行為。
二、國外關于緊急避險中的生命權保護問題的研究
由于我國法律發(fā)展的特點,繼受國外法律相對較多,在大量的移植國外的法律制度的同時結合我國的現(xiàn)實進行發(fā)展,這就使得我國法律深受國外的影響。因此,在研究我國關于緊急避險的生命權保護問題之前,有必要對國外的相關法律制度進行了解,通過分析,對其中的合理成分進行借鑒。
以具有代表性的德國為例,《德國刑法》第24條規(guī)定:為了避免自己或者他人生命、自由、身體、名譽、財產(chǎn)或者其他法益所遭遇無他法可以避免之危難,所為行為,非屬違法。
德國的刑法中對緊急避險的表述中,并沒有涉及到侵犯生命權進行避險行為的具體規(guī)定,但是,但是最后“所為行為,非屬違法”的規(guī)定中,所為的行為并沒有明確的將犧牲他人生命進行的避險行為排除,換言之,德國在一定程度上是承認這種方式進行的避險行為的。隨著2001年“911”事件的影響,關于緊急避險的生命權保護問題越發(fā)被人們所關注,同時也在學界引發(fā)廣泛的討論。在2005年,德國頒布了航空安全法,專門對擊落民用航空器的使用進行了規(guī)定,同時規(guī)定了一系列嚴格的適用條件。從這些規(guī)定可以看出,在德國,對于犧牲他人生命進行緊急避險的行為法律上是有條件的承認的。
三、關于緊急避險和生命權保護的幾個特殊問題
探討緊急避險的生命權保護問題,必然涉及到對其中的幾個特殊問題的談論,如緊急避險的限度,緊急避險的殺人問題的評價。這些方面都是緊急避險中涉及生命權保護的重要內(nèi)容。
(一)關于限度問題
關于緊急避險的限度問題,在我國的理論界,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以高銘暄教授、馬克昌教授為代表的“小于說”認為緊急避險的限度應該是:實際受到侵害的法益小于被保護的法益。絕對不能大于或者等于。并且這種觀點也是現(xiàn)階段我國存在的主流觀點。另一種是以張明楷教授為代表的“小于等于說”。該學說認為,實際被侵害的法益應該小于或者等于被保護的法益,換言之,即使實際受到侵害的法益和被保護的法益相等,實施的行為仍然屬于緊急避險。
分析現(xiàn)階段的關于避險限度問題的爭議,可以發(fā)現(xiàn)爭議的焦點在于對實際被侵害的法益和被保護的法益相等時,能否成立緊急避險問題。
主流觀點認為,成立緊急避險,所侵犯的法益不能大于等于被保護的法益。這主要是從我國的法律的傳統(tǒng)中總結出來的。因為按照傳統(tǒng)觀點,實施緊急避險,主要是為了避免現(xiàn)實發(fā)生的危險,但是對于被侵害的第三人來說,其本身處于一個無辜的狀態(tài)。如果因為避險行為導致權益受損,對第三人顯然是不公平的。但是因為損害了較小的法益從而使得較大的法益得到保全的,保護和侵害對比的結果,還有一部分法益是剩余的,是受到保護的,這個行為還是有價值的。同時被侵害人也更容易接受這樣的結果。但是,如果被侵害的法益和受保護的法益相同,避險行為就沒有實際意義了,同時這種行為因為沒有實際得到效果,對于無辜的第三人來說,明顯不公平,在心理上也是難以接受的。這種小于說之所以成為主流學說,還和我國的社會情況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由于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犧牲局部,保全整體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的共識,所以表現(xiàn)在緊急避險中,涉及到兩者價值比較的時候,小于說就成為主流學說。
對于等于說,認為可以成立緊急避險的理由,主要是張明楷教授在其《刑法學(第七版)》中的論述。他認為之所以將等于也可以作為緊急避險成立的理由,主要是從社會價值的角度進行的分析。這種觀點認為在等于的情況下,雖然沒有實際的社會價值的增加,但是也沒有減少,而第三人的接受程度,并不是法律評價的內(nèi)容,故而承認這種等于的情況下避險行為的成立。
研究避險行為的限度問題,和生命權保護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最主要的聯(lián)系在于在一些生命受到現(xiàn)實危險的威脅時,能否以犧牲少數(shù)人的生命為代價進行緊急避險?因為生命的無價性,決定了生命權都是等價的,一條生命和一群生命同樣重要,這就涉及到了生命權的衡量和取舍。
筆者認為,雖然主流觀點符合人們的主觀預期,在實踐中也被廣泛的應用,但是在學理上,小于等于說更應該被推崇。因為從法律的角度進行分析,法律所關注的更多的是規(guī)則問題而不是倫理問題,雖然是無價的,犧牲少數(shù)人的生命挽救多數(shù)人,在倫理觀念上是不被接受的,但是實踐中這樣的例子卻是存在的。所以對于生命權保護問題,應該進行綜合分析,對于等于的這種情況,在一定條件下應該承認。
(二)緊急避險的殺人問題
緊急避險的殺人問題實質(zhì)上是可否以犧牲他人生命為手段進行緊急避險的行為。筆者認為對于該問題,應該按照張明楷教授的主張,進行綜合分析。不能一刀切的絕對的適用或者絕對的不適用。
在這種情況下最常見的情形是以恐怖分子劫持飛機撞大樓為例。在這種情況下,能否將該飛機擊落,以犧牲飛機上較少無辜公民的生命來保護大樓內(nèi)更多無辜公民的生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嚴格的按照避險限度“小于說”,認為人的生命是無價的,一個人的生命和一群人的生命同等重要,這種犧牲的法益和保護法益是相等的,所以不能通過實施這種擊落飛機進行的避險行為。但是這種處理方式,通常會造成更大的侵害發(fā)生。所以,絕對的實施“小于說”,將避險限度嚴格限制,并不符合實際情況。
但是,同樣的情境下,如果將避險的限度提升,允許法益相等,這種問題就能得到解決。在以“小于等于說”為前提的情況下,犧牲少數(shù)人的生命本身就具有了合理性。同時,也可以在學理上對該問題進行解釋。按照這種學說,飛機上的人的生命雖然是無價的,但是,這些人的生命已經(jīng)被特定化了,即使不予以擊落,最終的結局也難以改變。從功利主義出發(fā),可以將這些人作為實現(xiàn)保護更多生命的手段。
所以對于這種緊急避險的殺人問題,不應該絕對化的進行解決,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恰當?shù)奶幚矸椒ā?/p>
四、結語
緊急避險中的生命權保護,主要是對緊急避險中的殺人問題進行研究。故而對于該問題中的避險的限度、避險行為中的殺人行為都有必要進行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礎上,對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合理的解決。
參考文獻:
[1]馬克昌.比較刑法原理——外國刑法學總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2]陳子平.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3]趙秉志.英美刑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5]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