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過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細胞因子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方法:選取2015年01月0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兩年期間至我院住院救治的患有過敏性哮喘的患者23例為實驗的觀察組,并選取至我院進行體質檢測的健康體檢者23例作為對照組。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必要的檢查,并對實驗選取的46例研究對象采用ELISA法進行外周血檢測。對比兩組之間的血細胞因子的差異。結果:觀察組的外周血中Ig E、IL-22、IL-17等數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的外周血中IL-10的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Ig E、IL-22、IL-17等水平值的改變與過敏性哮喘的發(fā)作有緊密聯系,因此及時對外周血細胞因子進行檢測,有利于患者進行及時的臨床治療。
關鍵詞:過敏性哮喘;外周血;細胞因子;水平變化;臨床意義
過敏性哮喘是一種較難治愈的疾病。該病不及時治療,會遺留下終身性疾病,因此早期的對該病進行臨床診斷十分關鍵,不僅有利于醫(yī)生對患者早期進行治療用藥,而且對患者的病情恢復具有積極意義。本實驗將過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的血細胞因子水平,同正常人體的外周血細胞因子水平進行對比,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果,希望能給予臨床診斷提供參考價值。以下為本實驗的研究成果匯報。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01月0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兩年期間至我院住院救治的患有過敏性哮喘的患者23例,以及至我院進行健康體檢者23例,對兩組實驗對象進行全面的體質監(jiān)測,根據體質監(jiān)測結果,可以判斷選取的46例患者均滿足實驗納入指標。本實驗的研究對象剔除標準:1)患者存在其他類型疾病 2)患者存在精神以及溝通障礙 3)患者近期出現急性感染 4)患者不服從實驗安排(依從性差)。
本實驗選取的46例實驗對象中,對照組,男13例,女10例,患者年齡在21~62歲,平均年齡為(38.41±10.51)歲;觀察組,男16例,女7例,患者年齡在26~60歲,平均年齡為(37.41±11.51)歲。
1.2 實驗方法
對兩組實驗對象,分別進行外周血樣采集,所有對象均在清晨進行空腹采血,采血位點均為肘部靜脈,采血量為4ml,將采集的血液分為2份,分別進行分離血清、以及肝素抗凝的實驗。利用ELISA法,對外周血血細胞中Ig E、IL-22、IL-17、IL-10等值進行檢測,檢測步驟依照說明書嚴格進行。
1.3 觀察指標
根據ELISA法對外周血細胞因子給予檢查,將兩組數據結果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并進行分析,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將兩組測量到的外周血細胞中的Ig E、IL-22、IL-17、IL-10等水平值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觀察組的外周血中的Ig E、IL-22、IL-17等數值明顯高于對照組,但IL-10的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
3.討論
過敏性哮喘[1]是臨床常見的慢性氣管疾病。在臨床治療檢測中發(fā)現,多種細胞因子能引起該病的發(fā)生、發(fā)作。且該病的發(fā)生會伴有氣道炎癥的產生,因此會引起機體免疫細胞發(fā)揮作用[2]。本實驗研究所測量的Ig E、IL-22、IL-17、IL-10等值,均能表現機體免疫功能作用程度,Ig E、IL-22、IL-17等細胞因子的增多,表示患者機體內th17細胞增多[3],炎癥因子分泌增多,容易導致氣道炎癥病癥的加重。而IL-10是由免疫抑制細胞分泌而來,該值的減少表示著患者機體內免疫耐受的作用程度下降[4]。
綜上所述,Ig E、IL-22、IL-17等水平值的改變與過敏性哮喘的發(fā)作有緊密聯系,因此及時對外周血細胞因子進行檢測,有利于及時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降低患者病癥嚴重化的概率。
參考文獻:
[1]余園園,曾錦榮,孫亞冰等.不同程度過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ANP信號變化及其與哮喘發(fā)病的關系[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6,41(7):684-690.
[2]劉子雯,申衛(wèi)紅.Th17細胞在過敏性哮喘患者中的臨床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6,37(7):995-997.
[3]王建華.Th17細胞及其細胞因子在過敏性哮喘患者臨床檢測中的意義[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0):48-48.
[4]申衛(wèi)紅,龔芳,朱嵐等.過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細胞因子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重慶醫(yī)學,2015,44(4):485-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