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英語是基于標準英語而產(chǎn)生的,且具有中國語言、文化特色,在英語交流中具有可接受性。這一使用型變體具有客觀存在的特點,中國英語的中國特色主要反映在語音、詞匯、修辭和語篇等方面,其中尤以詞匯方面最為明顯。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中國英語的特征:英語語言在中國的發(fā)展,中國英語、洋涇浜英語和中國式英語的對比,英語對漢語的借用。
關鍵詞:中國英語 英語變體 客觀存在 使用型變體
英語已經(jīng)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語言之一,它是使用者最多的西方語言,并且對東方國家在經(jīng)濟、貿(mào)易、科技、文化、教育等諸方面產(chǎn)生巨大影響。中國擁有全世界人數(shù)最多的英語學習者,學生在小學階段已開始學習英語,甚至在許多地區(qū)的幼兒園已開設英語課程,英語在中學和大多數(shù)高校為必修課程,大量的中國人具備或正在提高其使用英語的能力。中國人使用的英語可以分為易造成交流障礙的洋涇浜英語、中國式英語和基于標準英語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英語,后者是英語的一種客觀存在的英語變體。
中國英語是中國人所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又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英語變體,這一變體正如我們所熟知的其它英語變體一樣,是客觀存在的,如新加坡英語、日本英語、南非英語、印度英語。根據(jù)美國著名語言學家Kachru的觀點,這些變體可以分為兩大類別,即制度化變體和使用型變體,前者是指英語在該國已經(jīng)具有法定地位,成為該國國民之間交流的通用語言之一,而后者主要用于國際交流,在國內(nèi)交流方面所占部分極小。因此,按照這一標準,中國英語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使用型變體。
一、英語語言在中國的發(fā)展
英語的發(fā)展與變化已引起大量語言學家和學者的密切關注,今天英語在越來越多的國家被使用,這一客觀事實就造成了更多的英語變體的產(chǎn)生。英語最初并非全球性語言,當時只擁有大約700萬的本族語使用者,今天,英語在全球171個國家擁有七億五千萬的使用者,其中四億五千萬為第一語言使用者,其余為非本族語使用者。大多數(shù)非本族語使用者生活在有國際交流需求的國家,如對外貿(mào)易和科技交流中通過口語或書面語與外界保持聯(lián)系與溝通,這些把英語作為外語與外界交流的國家可以被稱為EFL國家,如日本、韓國、中國等均屬此類國家;此外,在許多國家內(nèi)部,英語廣泛地應用于政治、廣播、教育等方面,英語的使用與其母語的使用并行存在,這些國家被稱為ESL國家,英語為這些國家的第二語言,如新加坡、南非、印度等國。EFL和ESL國家均為非英語本族語使用者。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其第一語言為英語,為ENL國家。
根據(jù)教育部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中國擁有超過3億的英語學習者,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英語學習者的人數(shù)將超過ENL國家的人口數(shù),這有助于中國英語這一變體的形成。由于在EFL國家英語并非國民日常使用的通用語言,在這些國家英語的變體被稱為“使用型變體”,而在ESL國家,其變體被稱為“制度化變體”,這些制度化變體在這些國家的社會各領域得以普遍應用,兒童的成長環(huán)境有強烈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這些國家也產(chǎn)生了大量的英語文學作品。據(jù)此,我們可以對中國英語作相應分析,首先,中國英語的使用用途主要為:與外方人員交流,對外事務,國際貿(mào)易與商務活動,科技交流和對外宣傳,在政治、教育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方面極少使用英語;其次,中國英語的使用領域有一定的局限性,經(jīng)常性使用英語的人口比例僅為1/3,因此與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國家相比,中國英語還未形成穩(wěn)定的風格與特征;第三,中國英語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本土化或本地化,因為語言總是和文化緊密相關,受語言所使用的環(huán)境文化的影響并服務該文化;第四,在中國,英語文學作品仍相當罕見。因此,中國英語不屬于制度化變體,而是客觀存在的使用型變體。
二、洋涇浜英語,中國式英語和中國英語
舊時中國人所使用的英語時常被描述為“混雜英語”或“洋涇浜英語”。根據(jù)柯林斯英語詞典的解釋,混雜語是一種不同文化人群間為了交流而使用的簡化語言,它不屬于任一群體的第一語言。使用這一稱呼常含貶義,即對某一語言的不規(guī)范使用。
根據(jù)汪榕培對中國英語的特點的歸納,中國英語是一種基于標準英語并具有中國特征的英語,但問題是何謂標準英語,對標準的理解在眾多語言學家中解釋不一,英國英語或美國英語曾經(jīng)被認為是唯一的標準英語,在非英語國家所使用的各種英語變體被認為是簡化的或不規(guī)范的英語。但是,隨著這些非英語國家經(jīng)濟、科技的發(fā)展,這一看法也隨之發(fā)生改變,英國英語或美國英語的“唯一標準”的地位受到挑戰(zhàn)。事實上,規(guī)范英語的標準漸漸有多元化的趨勢,人們對不同的英語變體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換言之,每一英語變體都有自己的標準。
中國式英語是另一含貶義色彩的稱呼,也指對英語的不規(guī)范使用。李文中在其“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一文中指出,中國式英語是不健全的,它受第一語言的負遷移影響,成為一種不規(guī)范的語言形式;相比之下,中國英語不受第一語言的負遷移影響,是一種標準英語。
三、“中國英語”的中國特征在詞匯方面的體現(xiàn)
既然中國英語是在中國大陸所使用的英語,就不可避免地受第一語言即漢語的影響,這就促使其產(chǎn)生了區(qū)別于其它英語變體的中國特征,這一特征反映在中國英語語言的方方面面,如語音、詞匯、詞法和語篇,其中在詞匯方面的體現(xiàn)尤為明顯,例如:Chinese New Year’s Eve(除夕),Warring States(戰(zhàn)國),Certificate of One-Child(獨生子女證),Perfect Match(門當戶對),Weddings and Funerals(紅白喜事),Development of the West Regions(西部大開發(fā))。當今,中國已經(jīng)成為國際社會的一支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力量,出現(xiàn)了大量的詞匯或表達法,尤其是與中國政治經(jīng)濟緊密相關的詞匯與表達,如:Three Representitives(三個代表),Peaceful Reunification(和平統(tǒng)一),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國兩制),Urban Social Security System(城鎮(zhèn)社會保障體系),Deputy to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全國人大代表),State-Owned Enterprises(國有企業(yè))。
借用其它語言的詞匯是英語語言的一大特征,這一特征促進了英語的發(fā)展,且有利于其他民族對英語的接受,英語不僅西方語言中借用,也向其它東方語言借用,因此大大地豐富了英語的詞匯。17世紀隨著絲綢之路的貫通,漢語不斷地進入英語,如Silk(絲綢),Tea(茶),Kongfu(功夫),Yin Yang(陰陽)等均源于漢語,這類詞被英語本族語人所接受。在最權(quán)威的英國《牛津英語詞典》中,具有漢語淵源的英語詞匯就達1300多個,美國“全球語言監(jiān)督”組織曾宣布,自1994年以來,在新增的英語詞匯或表達語中,中文的貢獻率為5%到20%,遠超其它任一語言。
四、結(jié)語
中國英語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英語變體,它基于標準英語且擁有中國特征,中國特征不會使其劣于其它英語變體,事實上,語言總是為其文化代言,每一變體都擁有其獨有的特征。中國英語將更加廣泛、頻繁地被中國人使用而漸漸發(fā)展為一種成熟的英語變體。
參考文獻:
[1]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3,31(3):18-24.
[2]汪榕培.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J].解放外語學院學報, 1991,13(1):1-4.
[3]金惠康. 中國英語[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