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的臨床療效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方法回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10例膽囊結石保膽治療患者。結果 110例手術均順利完成。結論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療效好,保留了膽囊的完整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術后并發(fā)癥。
關鍵詞: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臨床應用
2011年12月至2017年2月我院為110例膽囊結石患者行腹腔鏡保膽手術,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110例患者中男39例,女71例;19~66歲,平均(41.3±11.2)歲。B超檢查診斷膽囊結石,69例有慢性膽囊炎癥狀,41例無癥狀,單發(fā)結石42例,2~5枚結石68例。納入標準:(1)無膽管結石及上腹部手術史;無嚴重心、肺、肝功能不全及凝血機制障礙;(2)單純無癥狀或有輕微癥狀的膽囊結石,無黃疽病史;(3)B超測定空腹與脂肪餐后膽囊收縮面積>30%,無膽囊畸形、膽囊萎縮,膽囊壁厚<0.4cm,結石<2cm;(4)無膽結石家族史、高脂血癥、代謝綜合征;(5)有強烈的保膽意向。
1.2 手術方法 術前30~120min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全身麻醉下采用腹腔鏡標準四孔法,右側肋緣下與鎖骨中線交接處穿刺5mm —次性Trocar,用以置入膽道鏡,以防止膽道鏡進出金屬戳卡時損壞;患者取頭高足低左側傾斜位。置入腹腔鏡檢查膽囊大小、壁是否光滑、有無水腫、粘連等。用無損傷鉗提起膽囊底部,于膽囊底部無血管區(qū)沿垂直肝下緣方向(方便縫合)電凝鉤全層切開膽囊,切口長1~2cm,電凝止血。助手用吸引器及時吸除膽汁,注意不要過分在膽囊腔內吸引,以免引發(fā)膽囊黏膜出血。經膽囊底部切口置人膽道鏡,觀察膽囊腔內情況,利用膽道鏡取石網籃套取結石,注意避免過分用力,以免損傷膽囊黏膜,細小的結石可隨沖洗的生理鹽水流出膽囊。經膽道鏡檢査確認膽囊腔及膽囊管無結石,膽囊腔有正常的膽汁經膽囊管流出,撤出膽道鏡。較小的膽囊結石用腹腔鏡取石鉗取出,較大的結石裝標本袋取出。用4-0可吸收線連續(xù)全層縫合,針距2mm,邊距1.5~2.0mm,另加漿肌層縫合。于Winslow孔常規(guī)放置腹腔引流管,經右側腋前線切口引出。
1.3 術后處理 術后6h進流質飲食,術后引流管觀察1~3d,無引流液后拔除。出院前常規(guī)復查膽囊B超,再次確認無結石殘留。
2 結果
110例手術均順利完成,手術時間40~120 min,平均(73.9±18.7)min;術中出血量5~15ml,平均(7.9±3.8)ml;術后下床活動時間8~36h,平均(17.5±9.5)h;術后肛門排氣時間14~48h,平均(24.9±12.2)h;術后引流管放置1~3d,平均(1.5±0.9)d;術后住院2~7 d,平均(4.5±0.9)d。術后無出血、膽漏、急性膽囊炎、膽囊殘留結石、膽管結石、膽管炎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隨訪1~36個月,1例于術后13個月結石復發(fā)合并急性膽囊炎,膽囊三角粘連致密,行腹腔鏡手術時中轉開腹膽囊切除術;1例于術后28個月復發(fā),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余者膽囊功能均收縮良好,無結石復發(fā)、右上腹疼痛及肩背部疼痛等膽囊炎癥狀。110例患者均無膽囊惡變。
3 討論
腹腔鏡保膽取石術選擇膽囊切口時,應選擇在膽囊底部,垂直肝下緣方向,切口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太小,結石不方便取出,強行取出容易損傷膽囊黏膜;太大,會增加不必要的縫合;應稍大于結石的長徑。腹腔鏡下膽道鏡操作較開腹膽道鏡探查取石難度大,我們于右側肋緣下鎖骨中線處穿刺0.5cm塑料Trocar,這樣可避免進出Trocar時損傷膽道鏡外殼,盡可能深地插入Trocar,縮短Trocar與膽囊的距離,用左手輕輕固定Trocar,起到支撐作用。腹腔鏡下膽道鏡取石,術者操作膽道鏡的熟練程度及術者與助手配合的默契很重要,術者將膽道鏡調至距結石遠近適當的距離,最好將視野調至取石網籃可從結石下方越過,助手插人取石網籃,待剛越過結石時,撐開取石網籃,這樣網籃的最大開口離結石最近,輕輕地將結石抖動于網籃中央,然后助手緩慢收緊取石網籃,不可用力過大,以免夾碎結石,取石時,最好一次套取一枚,這樣可避免對膽囊黏膜的損傷??p合膽囊切口,我們選擇經劍突下切口作為主操作孔,將4-0可吸收線的彎針撇直,這樣方便縫合,縫合的針距以2mm為宜,太大容易出現膽漏,太密會造成缺血。整個操作過程應避免過分牽拉膽囊,防止膽囊撕脫或膽囊床出血。
膽囊結石的復發(fā)是保膽取石術式最具爭議的并發(fā)癥,各家醫(yī)院報道結石復發(fā)率不同,在2%~40%。因此,保膽取石的關鍵在于如何避免結石復發(fā)。本組110例患者,術后2例結石復發(fā),復發(fā)率1.82%,復發(fā)率較低,究其原因可能為:(1)隨訪時間不夠長,最長隨訪3年,最短1個月。(2)術中膽道鏡仔細操作,出院前復查B超,取石徹底。(3)入組條件嚴格,未選入有膽結石家族史、高脂血癥及代謝綜合征的患者。秦儉等研究發(fā)現,3號染色體上的致病基因位點可能與發(fā)病年齡較大患者的膽囊結石有關;9號染色體上的致病基因位點可能與發(fā)病年齡較大患者的膽囊結石病有關,9號染色體上致病基因位點可能與伴有高甘油三酯患者發(fā)生膽囊結石病有關。代謝綜合征在結石的形成與復發(fā)中具有重要作用,膽汁膽固醇過飽和是膽固醇結石形成的首要發(fā)病條件。龔偉達等的研究表明,蔬菜、水果的攝入頻率與膽石病的發(fā)生呈負相關。食用動物油主要以飽和脂肪酸為主,可促進膽石形成。魚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是膽石病的保護性因素??诜勒埯湶伎梢种颇c道對膽固醇的吸收,口服阿托伐他汀鈣可抑制膽固醇的生化合成。
綜上所述,腹腔鏡保膽取石保留了膽囊功能,具有創(chuàng)傷小、康復快的優(yōu)點。有膽結石家族史、高脂血癥及代謝綜合征的患者應慎重選擇保膽取石術,盡量行膽囊切除,或術后改變飲食習慣,口服降低膽固醇的藥物。目前尚無有效措施避免結石復發(fā),不能一味地去保留膽囊,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個體化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