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對于教育觀予以美好的希望:“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社會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jīng)驗為手段,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在“教育觀”之前加上“兒童”,就是把兒童當主語,從兒童出發(fā),把兒童發(fā)展當作評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則。讓濃濃的“兒童教育觀”如涓涓流水,滋潤著小學音樂課堂。
[關鍵詞]兒童觀;兒童教育觀;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兒童教育觀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20-0040-03
教育中的真實故事是最能引發(fā)我們對教育問題的思考的:這個學期的音樂課上,我做了一個大膽嘗試,讓任教的中、低兩個年級的孩子各學跳一支集體舞。學跳舞的過程中,一年級的孩子提出動作太難、手腳不好配合。三年級的孩子提出,老師找的集體舞的音樂不好聽,想自己做主。仔細琢磨,他們說的都有道理,那就遵從孩子需要。學期結束,孩子們在給我的留言中都提到了這次難忘的集體舞活動,喜歡的程度溢于言表。遵從兒童的需要,是這次活動成功的秘訣。
遵從兒童的需要,因為兒童才是教育的真正主體。為了讓教育主體快樂、有尊嚴地生活在校園內,享受在音樂中,作為教師的我們就得站在兒童的立場保護他們、傾聽他們、引領他們,就要讓正確的“兒童教育觀”濃濃地彌散在教育中。
在闡述兒童教育觀的理念之前,讓我們了解一下什么是兒童觀。兒童觀即社會看待和對待兒童的看法或觀念。兒童是人,是具有尊嚴的人,是具有獨立存在的人,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fā)展的人。兒童也是孩子,他們貪玩、好動、活潑、熱情,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他們自覺性差,他們可塑性強。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說得好:“有什么樣的兒童觀,就有什么樣的兒童教育觀?!睂和^準確解讀才是正確教育觀形成的依據(jù)。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就是最直接的兒童教育觀的散播者。他們策劃、設計、組織著課堂活動,他們陪伴、引領、開發(fā)著兒童,他們隨兒童共成長、與兒童同分享,他們是“長大的兒童”(李吉林)。在我的音樂課堂上,濃濃的“兒童教育觀”正如流水般涓涓流淌。
一、以尊重兒童的天性為前提
問身邊的媽媽:兒童的天性有什么?愛哭,愛笑,愛玩,愛自由,更愛想入非非。在教育中,就要把兒童的天性放在首位,“對兒童的教育遵循心理規(guī)律,符合兒童心智發(fā)展的自然順序”(赫伯特·斯賓塞)。
(一)從生活中自然出發(fā)
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認為只有來自兒童生活中的教材,才可能是最符合兒童天性的,最自然的,最富有生命力的東西。生活中充滿節(jié)奏,孩子們早晨起床,穿衣、刷牙、吃早餐等,節(jié)奏型的經(jīng)驗在生活中不斷重復,但是孩子是無法意識到這點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盡可能地發(fā)現(xiàn)和研究兒童身體活動和他們周圍世界的自然節(jié)奏,將其引入到音樂課堂。這些充滿童趣的音樂素材對于孩子來說不難,好操作,更容易得到贊揚,滿足兒童自我變現(xiàn)欲強希望得到肯定的天性。
【案例一】
一年級的新生,對于速度沒有概念,我根據(jù)生活現(xiàn)象給學生編排了一個小童謠:月亮姐姐跟我走,我快走,她快走,我慢走,她慢走,月亮姐姐羞羞羞。在童謠中,穿插四分音符(恒拍)、八分音符(快走)、二分音符(慢走)。孩子很容易理解。邊念童謠,邊表演,用切身感受理解三種速度的狀態(tài)。
(二)在“玩”中做喜歡的事
玩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事情,玩的時候也是孩子們精神最集中、精力最充沛、最能融入其中的時候,因而音樂游戲是兒童體驗實踐和掌握生活及學習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徑之一。玩游戲是孩子們幾乎在任何生活狀態(tài)下的天性活動。在音樂課上,我用玩音樂游戲的形式讓學生本能愉快地學習音樂,讓喜歡故事、喜歡活動和喜歡新鮮的孩子在充滿趣味的學習環(huán)境中輕松地學習。
(三)用身體律動喚起音樂本能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經(jīng)過研究得出結論:人的知識來源于動作。從音樂教育的角度上理解這個結論即,人們通過親自實踐得到的音樂感受遠比聆聽得到的音樂印象深刻得多。而這份實踐體現(xiàn)在孩子身上最原始、本能的表現(xiàn)就是身體的自然律動。孩子天性好動,他們的手、眼、腿等身體各器官不愿意長時間休息,而作為教師正好利用兒童的這個天性,借助身體律動激發(fā)音樂的動,讓音樂的動再調節(jié)身體的動。借助身體律動喚起人的音樂本能,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
【案例二】
波蘭民歌《蘆笛》由這組節(jié)奏組合而成:
我引導學生用“踏踢步”體驗附點八分音符節(jié)奏,用“走步”體驗八分音符節(jié)奏,用四個方向的轉變體驗歌曲的四個樂句。借助身體,通過教師的誘發(fā),讓兒童具有的天生音樂本能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
兒童的天性就像一只燃燒的蠟燭,作為音樂教育者的我們要順應他們的天性,為他們提供好的音樂環(huán)境和條件,像呵護風中的蠟燭一樣尊重和保護他們。
二、以播撒教育大愛為幸福
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陶行知)。音樂教師的稟賦首先來自愛,愛兒童、愛音樂、愛美。
(一)愛兒童
成尚榮先生說:“兒童是上帝的密探?!蔽覀円玫赖碌姆绞健⑷说姆绞綈鬯麄?。成尚榮先生還說:“兒童還沒有成熟、還沒有確定、還沒有完成,這也意味著他們有潛能、有待重新發(fā)現(xiàn)。愛兒童就要開發(fā)潛能,釋放兒童能量,積蓄新能量。”音樂課堂上,教師說教音樂、強制審美、機械訓練技術,這不是愛兒童的表現(xiàn)。真正的愛是呵護童心,耐心等待,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音樂實踐,潛心傾聽,綜合音樂、語言、動作、舞蹈等各種因素來掌握音樂技術和知識。
【案例三】
一年級上冊《小螞蟻搬米粒》是首故事性很強的歌曲,米粒從一只螞蟻搬不動,到被一群螞蟻抬進洞里,讓學生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團結的重要性。音樂課堂上,孩子們學完兩段歌詞后提出要求:用音色的變化表現(xiàn)出一“只”和一“群”螞蟻的區(qū)別。我給予大膽提出這個有質量地處理歌曲想法的孩子長時間真摯的掌聲,并引導大家從潛心傾聽到大膽想象、從嘗試演唱到情境表演,一系列教學策略幫助他們體驗音樂。以下是一年級剛入學3個月的孩子們的想法:
一只螞蟻用很小的聲音來演唱,一群螞蟻可以大聲地唱?!袅康淖兓?。
一只螞蟻一個人唱,一群螞蟻全班同學一起唱?!羯淖兓?/p>
一只螞蟻一個人唱,一群螞蟻演唱時,先是第一組唱,第二組再加進來唱,唱到最后的時候,全班一起唱,因為一只小螞蟻搬不動米粒的時候,肯定去叫了它的朋友,螞蟻朋友不可能同時到達,他們有的住得遠有的住得近,是慢慢聚到米粒地點搬進洞里的?!羯珜哟蔚淖兓?。
最后孩子們還自發(fā)分成好幾組,有的用勾搭手臂的方式表現(xiàn)堅不可摧的螞蟻洞,有的用踏定恒拍的方式演唱螞蟻的歌,有的站在兩側表現(xiàn)加油助威的小動物。創(chuàng)造表演的情境躍于課堂。
(二)愛音樂、愛美
音樂的本質是美,愛音樂即愛美。這里的愛美更多指的是審美。僅音樂本身而言并不能產(chǎn)生任何作用,還要通過“審”,借助音樂的教育去感受美、鑒賞美、理解美、表現(xiàn)美。
愛美,要從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審美情趣開始。高尚與庸俗、正義與邪惡、真善美與假惡丑是并存的。因此,要能正確分辨好的和不好的音樂,要喜歡健康高尚的音樂。《彼得與狼》《新疆之春》《梁山伯與祝英臺》《小貓圓舞曲》……課外教師通過篩選大量中外作品,課內讓學生聆聽、演唱、積累優(yōu)秀音樂,為提高音樂審美打下堅實基礎。良好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還需要優(yōu)秀的教師和審美環(huán)境。我們經(jīng)常播放優(yōu)秀音樂、舉辦音樂欣賞和學生演奏會,使孩子始終處于一個良好的審美環(huán)境之中。
需要補充的是,這里提到的愛是教育真愛,不是以愛的名義對兒童的“錯愛”“假愛”。愛,是教育的本源與靈魂,教育因愛而美麗。
三、以擁有兒童智慧為目標
成尚榮先生提倡教師做“大智慧教師”。我想,“大智慧教師”的教育目標還是培養(yǎng)智慧型兒童。在音樂課堂上智慧型兒童體現(xiàn)了他們對音樂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表現(xiàn)在對音樂的感受、審美、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上;表現(xiàn)在對音樂的領悟、陶冶情操上。
【案例四】
欣賞小約翰·施特勞斯著名樂曲《雷鳴電閃波爾卡》時,學生最大的興趣點在樂曲中的不同樂器描繪出的雷鳴電閃的音樂形象,利用身邊常用的物品也能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這一自然現(xiàn)象嗎?學生透露出濃厚的興趣,音樂課堂中,他們忙活開了:閃電的聲音,一個孩子想到用鐵制的尺子用手彈起發(fā)出的聲音,另外幾位大受啟發(fā),拉膠帶發(fā)出的聲音、用剪刀和鋼筆摩擦發(fā)出的聲音。還有的借助打擊樂器大镲來表示。興趣點讓學生走進音樂之中,使教學真正意義地展開,使研究開啟:風聲有人用吹空瓶子表現(xiàn);有人用吹塑料袋表現(xiàn)。雨聲:有人用黃豆抓起一顆顆落在空罐子里模仿大雨前的雨滴落地,有人將一把米放在瓶子里用勁搖晃發(fā)出急雨的聲音。雷聲:所有的人覺得用大鼓模仿最合適……興趣的根本目標是將知識加以運用,用身邊的物品和打擊樂器來表現(xiàn)音樂,體驗樂曲與音樂相融合。學生們用音樂語言、用心來感受創(chuàng)造音樂。[BW(S(S,,)][BW)]
結語
人們對于教育觀予以美好的希望:“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社會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jīng)驗為手段,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钡F(xiàn)實中的教育活動并不那么理想。我想,這與教育脫離“人”有關。在“教育觀”之前加上“兒童”,就是把兒童當主語,從兒童出發(fā),把兒童發(fā)展當作評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則。讓濃濃的“兒童教育觀”如涓涓流水,滋潤著小學音樂課堂。
[參 考 文 獻]
[1][ZK(#]蘇晨琦.高師數(shù)碼鋼琴集體課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探析[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5(05).
[2] 張卿.論20世紀中國歌劇音樂民族風格的演變[J].當代音樂,2015(05).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