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觀點,使得教師的“教”具有了明確的指向性??疾炝水斚滦抡n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觀點的時代意義更加明顯。本文在厘清“教”和“不需要教”的關系的基礎上,嘗試用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觀照當下的語文課堂,對教師的“教”提出三種具體的操作方法,從而使教師主導下的語文課堂更具生成性,更加“開放而充滿活力”。
關鍵詞
教師行為 教學生成 策略
“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是葉圣陶最核心的教育理念。當下教育領域很多新的嘗試和變革都是這一理念的延續(xù)。如果我們將目光集中在當下的語文課堂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理念其實是在倡導課程意識的回歸。在討論具體實施策略之前,我們必須厘清“教”和“不需要教”的關系?!敖獭辈粌H是指教師的行為,同時也指教師引導下的教學活動,它指向的是行為和過程;“不需要教”是指長遠的目標設定,涉及課程的整體效用,它指向的是目的和結果。明確了二者的關系,我們就能夠明白,要達到“不需要教”的效果,我們需要在“教”上下功夫。
一、“教”要指向目標的達成
教學目標的達成是對課堂教學的量化考察。目標的達成能夠證實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所以,教師的“教”一定要有明確的指向性。其中最基礎、最容易操作的指向就是課堂的教學目標。有指向性的“教”才能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學”。教師引導下的學生活動向教學目標進行,這樣,“教”才能和“學”合二為一。學生活動的指向性明確了,如同找到了前行的路標,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在行進過程中也就不再需要教師的“教”了。
二、“教”要使課堂有所生成
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是課內(nèi)既定任務的完成,但教材的“例子”的作用還沒有凸顯。所謂“例子”的作用,就是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從而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習慣的養(yǎng)成。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首在養(yǎng)成讀書之良好習慣。教師輔導學生認真誦習課本,其意乃在使學生漸進于善讀,終于能不待教師之輔導而自臻于通篇明曉?!睆娬{(diào)課堂上由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這樣的課堂才能在教材之中生發(fā)出教材之外的內(nèi)容。特級教師黃厚江曾指出:“閱讀教學不是講閱讀知識,不是講閱讀方法,更不是把課文變成閱讀材料,把閱讀課變成做練習,而是要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學生閱讀?!边@樣的課堂才是指向生成的,這樣的教學才是指向發(fā)展的。
三、“教”要促進學生生長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學生的發(fā)展不僅是課堂的目標,而且是整個課程的宗旨。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語文教育說到底應該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健康成長,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合格的、全面的、善于處理生活的普通公民”。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適度的“教”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抵近。
具體而言,教師要通過課堂教授學生“漁”的本領。在“教”的過程中,學生學到的不僅是知識,而且是方法,也就是說,教師的“教”能夠使學生學會“學”。這樣的“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現(xiàn)時成長,而且使學生終身受益。
四、具體教學方法
明確了葉圣陶先生的“教”的含義,接下來就應該思考在教學過程中的為了“不需要教”而“教”的一些具體方法了。
1.啟發(fā)術。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都要以啟發(fā)誘導為主,教師只需教給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基本方法,讓學生自己去多讀、多想、多寫、多改。只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位,以教師為主導,經(jīng)過長期的輔導和訓練,學生自然就能學會舉一反三、觸處自伸的本領,嘗到學習語文的甜頭,得到學習語文的實益,這又會反過來進一步促使學生去‘自求得之’,那就進入‘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边@句話起碼有這樣兩層含義:一層是方法指導下的學習實踐;另一層是教師主導下的能力提高。而貫穿其中的主線就是教師的啟發(fā)誘導??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笨梢妴l(fā)之于學習的重要性。教師應該基于課前的預設,敏銳地觀察課堂上的學情變化,于疑難處、爭議處等,在教學間隙進行適時而巧妙的介入,對學生的活動進行內(nèi)容上的啟發(fā)和行為上的規(guī)范,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能力。
2.導引術。
“導”是“講”的藝術,是教師主導課堂的具體形式。如果說啟發(fā)側重于學生內(nèi)在的思維活動,那么導引則側重于學生外在的實踐活動。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可否自始即不多講,而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提問不能答,指點不開竅,然后暢講,印入更深。”這里所說的“提問”和“指導”就是教師“教”的具體化。葉老進一步解釋道:“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笨梢姡處煛皩А钡男问骄褪恰岸喾皆O法”?!岸喾健奔唇處熢谡n前對文本的研讀和對學情掌握的基礎上的預設;“設法”即教師要考慮方法的恰當性和結果的有效性,從而將課堂“導”出新意,“導”出活力。
3.隱身術。
葉圣陶先生說:“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故隨時宜注意減輕學生之依賴性,而多講則與此相違也?!币簿褪钦f,教師講太多了,會使學生產(chǎn)生依賴性,所以,教師要學會適時的“隱身”。具體而言,隱身術首先包括三個不講(魏書生):凡是學生能看會的,老師不講;凡是學生查找資料后能學會的,老師不講;凡是班干部能教會的,老師不講。其次要學會在課堂上“留白”,即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和體驗的時間和空間。最后,教師要學會“點到為止”,即嚴格把握“講”的度。教師要明確,講的目的不是說出,而是有利于引出和導出,是對學生活動的指引和促進。教師應該以自己的“隱身”成就學生的“出場”,從而實現(xiàn)課堂上的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地位。
總之,教師的“教”是一項技術,它需要教師在研讀文本和考察學情的基礎上做出充分的預設;教師的“教”又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教師以“潤物無聲”的手法,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幫助學生有效地學、長遠地學,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為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