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社會,職業(yè)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yè)教育仍處于弱勢地位,對于中職學生的資助是追求教育公平正義的必然選擇,建立一套完備有效的中職學生資助制度體系就成為關鍵環(huán)節(jié)。責任倫理以其獨特的視角為研究中職學生資助制度提供了嶄新的理論范式與實踐操作范式。通過責任倫理的視角重新審視中職學生的資助問題,剖析中職學生資助的現(xiàn)代倫理困境,厘清中職學生資助主客體的倫理責任,最終有助于構建出合乎倫理的中職學生資助制度體系。
[關鍵詞]責任倫理 中職學生 資助制度
[作者簡介]郝天聰(1989- ),男,山東汶上人,華東師范大學職業(yè)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yè)教育基本原理、比較職業(yè)教育。(上海 200062)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03-0036-06
在我國,職業(yè)教育長期以來處于弱勢地位,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存在的職業(yè)教育飽受質疑,甚至被冠以“二級教育”之蔑稱,被看作是低于普通教育的一種教育層次。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懷一直是教育的道德使命與價值指向,職業(yè)教育亦是如此。職業(yè)教育在我國的誕生之日起,就有解決弱勢群體受教育問題的“色彩”,對這種類型教育的資助,尤其是實施免費,是各個階段我國社會追求公平正義、關注弱勢、重視民生的必然選擇。①如今,職業(yè)教育改革呈如火如荼之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第二十三條特別強調了資助政策制度的完善工作,提出采取各種措施進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規(guī)范高效的職業(yè)教育國家資助政策。2015年,教育部頒布的職業(yè)教育評估報告指出:“目前中等職業(yè)學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農村(含縣鎮(zhèn))學生、城市涉農專業(yè)學生和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已享受免學費政策,占在校生的91.5%。”為了進一步提升職業(yè)教育的吸引力,中等職業(yè)教育免學雜費政策還會逐步推進,受益人群將進一步擴大。
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體系的構建是提升職業(yè)教育地位、發(fā)揮職業(yè)教育功能的強力舉措,完善的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體系的形成有賴于不同層次職業(yè)教育的共同努力。目前,中等職業(yè)教育仍然是整個職業(yè)教育體系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入21世紀以來,中等職業(yè)教育變身為“平民教育”,接受中等職業(yè)教育的學生對象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生源從以城市為主轉變?yōu)橐赞r村為主,不少學生因得不到資助而輟學,再次引發(fā)人們對教育公平問題的關注。鑒于職業(yè)教育對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對于中職學生的資助體系日益完善起來。從宏觀上看,我國已經(jīng)形成了以免學費、國家助學金為主,頂崗實習、工學結合、校內獎學金、學校減免學費為輔的資助政策體系。然而,從微觀上看,中職學生資助主客體的責任仍不夠明確,使得中職學生資助的公平與效率問題難以得到有效的平衡。
一、中職學生資助制度的責任倫理意蘊
責任倫理(Responsibility Ethics)概念最初是由德國社會學家、政治經(jīng)濟學家和倫理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在其《以政治為業(yè)》的演講中,為了與信念倫理以示區(qū)分,他提出了責任倫理的概念,但并沒有就此進行深入探討。真正將責任倫理與信念倫理區(qū)分開來的是倫克,他給責任倫理下了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某人(責任主體)/為了某事(行為對象及行為后果)/在某一主管面前(良心、上帝、社會、人類、法庭、媒體等)/根據(jù)某項標準(行為主體所處的具體情境)/在某一行為范圍內(相應的行為和責任領域)負責。②而對責任倫理理論體系建構做出最大貢獻的當屬尤納斯。尤納斯描述了責任倫理的性質特征,認為責任倫理是一種遠距離的、反饋性的、整體性的倫理,理應成為當代倫理生活中的道德規(guī)范。與信念倫理只追問原始動機良善與否而將行為后果置若罔聞不同的是,責任倫理十分注重行為后果的擔當意識,而且尤其強調行為后果的善,即以追求善的內涵為旨歸,追求行為后果深層次的價值與意義,從而引導人們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與價值選擇,自覺地為自身的行為與后果負起責任,并理性而審慎地做出相應的行動。與傳統(tǒng)倫理不同,責任倫理實現(xiàn)了從個體倫理向整體倫理、自律倫理向結構倫理、共時倫理向歷時倫理、近距離倫理向遠距離倫理、人類中心主義倫理向人與自然和社會“三位一體”倫理的延伸和擴展。③作為指導人類“如何行動”的一門倫理學,責任倫理不僅可以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行動規(guī)范,而且可以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產生的相關倫理問題提供嶄新的理論范式與實踐操作范式。
一般而言,制度是指人類相互交往的一系列規(guī)則,它抑制著可能出現(xiàn)的、機會主義的和乖僻的個人行為。④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中職學生資助制度作為社會制度的一部分,是約束資助活動中主客體(政府、社會、學校、個人等)應盡責任、交往規(guī)則與行為準則的一種規(guī)范性制度,它所規(guī)范的核心內容是中職學生資助領域中的公共選擇,即對于公共教育資源的分配。資助不再只是一個經(jīng)濟問題,除了受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的規(guī)約外,還關涉到政治、文化甚至教育等相關領域的問題。中職學生資助制度還與資助所涉及的主客體的道德選擇、個體差異、價值取向等因素密切相關,泅滲于其中的責任倫理問題也是相當突出。從本質上講,整個中職學生資助體系的架構與運行均離不開人的參與,而以人為主體的學生資助活動作為一種道德實踐活動,必然要受到倫理的約束,遵循一定的倫理原則。就其倫理性而言,對中職學生的資助反映了中職教育為求得自身發(fā)展而對學生資助發(fā)出的道德訴求,以及資助主客體對資助行為及其后果的道德選擇、倫理評價與價值判斷,體現(xiàn)了資助各方錯綜復雜的倫理關系。中職學生資助資源作為一種稀缺性資源,在分配過程中必然會帶有一定的倫理取向,或是價值追求。這種倫理取向究竟指向何處,就成為檢驗中職學生資助制度有效性的標準。受資助的中職學生對象,作為一種弱勢群體,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懷與幫助,這樣才能使教育更加公平。所以,對于教育公平甚至社會公平的考慮,理應成為中職學生資助的內在價值標準。然而,由于中職學生資助資源的稀缺性,意欲達到一種絕對的公平狀態(tài)是難以實現(xiàn)的,但可以通過提高資源分配的效率,向更高境界的公平狀態(tài)邁進。也就是說,通過合理的中職學生資助資源分配,將資源有效地配置到最需要的學生個體,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制度損耗,也最大限度地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從而實現(xiàn)公平與效率的“雙贏”。這就要求中職學生資助的主客體各盡其責,對資助的行為及其后果負責,在資助過程中及時反饋,并以此為依據(jù)調節(jié)資助活動,從而使資助活動達到一個最佳的狀態(tài)。
二、中職學生資助制度的現(xiàn)代倫理困境
從目前來看,雖然我國的中職學生資助制度已經(jīng)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在實際的資助活動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使得中職學生資助活動陷入一種現(xiàn)代倫理困境。這是因為,現(xiàn)行的中職學生資助制度多是從信念倫理出發(fā),而沒有從資助主客體的責任角度入手,導致資助主客體的責任意識淡薄、角色意識模糊,從而造成責任倫理的弱化、失范甚至缺失等現(xiàn)實問題。長此以往,甚至有可能在社會中造成更大范圍的責任缺失、責任失衡與責任沖突。
1.資助目標過于單一,有悖中職學生資助制度的育人理念。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是教育的本質要求和價值追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育人理念。由于中職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中職學生資助制度不能僅僅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去設計,而是應該考慮更多的教育因素。學生資助行為與學校辦學行為具有密切聯(lián)系,學生資助既是辦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與辦學相輔相成,因為兩者皆以學生為對象,分別從教書育人和財務助人角度施惠于學生,以最終有利于順利達成教育目標;兩者都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內容。⑤就此而言,中職學生資助制度的設計理念理應與學校的辦學理念緊密契合,以此為指導,對學生經(jīng)濟物質的資助應該與學校教育實踐統(tǒng)一起來。我國現(xiàn)行的中職學生資助制度體系還是重點圍繞如何解決貧困學生當前的經(jīng)濟問題而設計的,而不是著眼于貧困學生未來的長遠發(fā)展,顯得過于物質化和單一化。資助的目標往往立足于對接受中職教育的貧困學生進行經(jīng)濟上的解困,而忽視了對其心理、能力上的解困。事實上,作為經(jīng)濟上的弱勢群體,貧困學生同樣存在很多心理問題以及能力問題。由于經(jīng)濟上的困境,貧困生大多不愿意讓別人知曉自己真實的家庭情況,通常也表現(xiàn)得更為自卑、敏感、內向。加之很多中職學校在資助過程中,把對貧困學生的資助看作一種施舍、憐憫,而不是出于自身的責任與義務,過于高調的資助行為深深地傷害了貧困學生的心靈,導致許多貧困學生不愿意申請貧困補助。由于在資助過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也有很多學生將資助看作是一種“理所當然”,不能樹立正確的受資助觀念,導致感恩意識淡薄,誠信品質缺乏等,將本應用于學業(yè)的資助資金用于他途。另外,由于家境貧寒,不少貧困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業(y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都相對較弱,經(jīng)濟上的資助也許能緩解暫時的困難,卻解決不了貧困學生未來的生存與發(fā)展問題。因此,現(xiàn)階段亟待建立一個“助金”“助心”“助才”三維一體的中職學生資助制度,從而彰顯資助的育人本位理念。
2.資助對象認定不公,有失中職學生資助制度的內在價值。對于教育公平問題的關注,一直是我國教育制度改革與實踐關注的焦點。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理念在教育領域中的延伸和拓展,是實現(xiàn)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與基礎。正如羅爾斯所講的那樣:“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身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這個觀念就是要按照平等的方向補償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傾斜?!雹迣τ诮逃降淖非笈c貫徹,亦是中職學生資助制度的內在價值所向。從深層意義上來看,中職學生資助制度存在的價值,正是對教育公平這一道德訴求的制度回應。有國內學者在總結我國中等職業(yè)教育資助制度發(fā)展百年經(jīng)驗時指出:“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是中等職業(yè)教育資助制度演變的根本原因和動力……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中等職業(yè)教育是追求公平,實現(xiàn)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雹咧新殞W生資助制度自誕生以來就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并在促進教育公平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一制度使得貧困學生在入學機會上有了平等的起點,得到了平等的受教育權利,解除了貧困學生在經(jīng)濟上的后顧之憂,可以使貧困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全身心學習,得到與其他學生公平競爭的機會。然而,這一制度在落實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尤為突出的是對資助對象的認定存在不公。以公平公正為原則做好貧困生認證工作,本是政府相關部門與中職學校的職責所在。然而,在助學金發(fā)放過程中,由于部分政府相關部門玩忽職守,未按照程序嚴格審核、認定,出現(xiàn)了不少以各種手段騙取助學金的情況,本應用于貧困學生的資金被不法分子據(jù)為己有,最終受傷害的還是貧困學生。另外,不少中職學校的貧困學生認定工作并無專門部門管理與協(xié)調,而是僅由一些學生管理部門負責,也沒有操作可行的貧困生認定標準。不少學生管理部門僅僅依據(jù)家庭貧困證明認定貧困生,明顯有失公允,造成貧困生認定工作隨意性較大,透明度不高,使得偽造貧困證明騙取助學金,又大肆揮霍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這不僅不會促進教育公平,而且會加劇教育不公,使資助制度失去內在價值。
3.資助方式效率低下,有違中職學生資助制度的外在標準。作為一種教育補償制度,中職學生資助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以經(jīng)濟資助的方式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yè)。資助的具體內容在教育領域內表現(xiàn)為教育資源。資源最初是一個經(jīng)濟學術語,后來被引入教育領域,便有了教育資源的概念。與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資源一樣,教育資源也具有稀缺性的特征。與一般資源不同的是,教育資源還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特征。中職學生資助作為一種稀缺性的資源,其所能輻射、惠及的學生范圍畢竟是有限的,如何通過提高資助的效率,使有效的資助發(fā)揮出最大的教育效用,即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就成為評價中職學生資助制度的重要外在標準。從廣泛意義上講,對中職學生的資助還涉及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在經(jīng)濟學看來,任何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過程,都離不開效率,中職學生資助當然也不例外。經(jīng)濟學界普遍認為,資源配置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達到“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即當經(jīng)濟無法進一步發(fā)展以滿足個人需要時,同時也不損害他人的利益,這種經(jīng)濟就是最有效率的。而這一理想的目標對于中職學生資助的資源配置也是同樣適用的。也就是說,只有當資助的教育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學生個體,而且不會在配置過程中產生過多制度損耗時,這種中職學生資助制度才是最有效率的。在這種狀態(tài)之下,中職學生資助的教育資源被合理配置到最需要的教育用途上,交易成本也降到最低。然而,從中職學生資助現(xiàn)狀來看,與理想狀態(tài)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有科學研究表明,目前中職學生中存在著較高水平的、未獲得滿足的資助需求。與其他學生相比,弱勢群體學生,尤其是城市貧困學生,較少獲得正確的資助信息、較少提出資助申請、獲得資助水平比較低。⑧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一套有效的運行、評價與反饋機制,在資助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規(guī)定不夠明確,相應的資助方式效率過于低下。由于缺乏科學依據(jù),學校在發(fā)放助學金的過程中,無法了解到哪些才是真正的貧困生。對于貧困生的認定往往是一次完成,缺乏動態(tài)的評價反饋機制。而且,對于貧困助學金的發(fā)放通常采取一次性的方式,容易造成學生的揮霍浪費,導致資助的現(xiàn)狀與初衷背道而馳,難以發(fā)揮出資助的真正效用。
三、責任倫理視角下的中職學生資助制度體系構建
目前,我國已經(jīng)建立了相對完善的中職學生資助制度,但能否落實到位,關鍵還在于資助主客體是否能夠承擔起自身應盡的倫理責任。與責任倫理相比,倫理責任則是一個古老概念。倫理責任更多的是強調倫理的本身屬性,意指非強制性的道德責任。從責任倫理的視角出發(fā)去分析中職學生資助主客體的倫理責任,則賦予其新的現(xiàn)代內涵與時代要求,明確中職學生資助主客體所應承擔起的責任與扮演好的角色。以責任倫理的視角厘清中職學生資助主客體的倫理責任,有助于建構一個更加明晰、高效、公平的中職學生資助制度體系。
1.政府:“主導者”的倫理責任。在中職學生資助制度體系中,政府是資助的主要責任承擔者,在資助活動中理應扮演好主導者的角色。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扶持弱勢群體,制定惠及大眾的公共政策是政府應盡的責任。如果政策決策者為社會中的特殊利益集團提供有區(qū)別的對待,而該利益集團沒有道德或倫理上的理由通過這些公共政策受益,同時這些使利益集團受益的政策給社會大眾帶來損失,則這種政策決定是不符合公眾利益的。⑨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并不是政府的恩惠,而應是貧困學生的“應得”。教育貧困是社會貧困在教育領域中的縮影,貧困學生的存在本身就暗含了政府的失責。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以資助的方式對貧困學生群體進行教育補償,是其不可推卸的公共服務責任,也是其行政倫理的實現(xiàn)途徑。因此,政府應當竭力扮演好中職學生資助主導者的角色。具體來說,政府應該繼續(xù)加大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完善助學金的管理工作,構建科學的貧困學生認定體系。與巨大的貧困需求相比,我國中職學生資助的范圍仍然較小,資助力度也明顯不夠,因此有必要繼續(xù)加大對中職學生的資助力度。對于政府來說,應該切實承擔起審核、監(jiān)督的責任,規(guī)范助學金的管理工作。貧困學生認定體系的科學性直接影響到資助的公平與效率。為此,政府應該建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認定體系。所謂定性,就是成立專門的負責資助的工作小組,發(fā)動基層組織的力量,做好實地調查工作,嚴格規(guī)范認定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所謂定量,就是借助信息化平臺,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動態(tài)資助數(shù)據(jù)庫,從而為貧困認定提供科學依據(jù)。
2.社會:“支持者”的倫理責任。社會是中職學生資助制度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是資助貧困學生的重要責任主體,在整個資助體系中主要扮演支持者的角色。中職資助體系的建立,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對中等職業(yè)教育的重視,以及對社會弱勢群體、貧困家庭的關心。⑩但是,僅僅依靠政府的重視是遠遠不夠的,資助體系的完善還需要發(fā)揮社會的力量。而且,教育作為一項公益性事業(yè),與所有社會成員的利益休戚相關。如果貧困學生得不到有效的資助,勢必影響整個社會的公正與穩(wěn)定,不利于社會機制的正常運行。責任倫理強調倫理的整體性,即不僅要關注倫理主體本身,而且要關注與其關聯(lián)的其他社會主體。就此而言,學生涉及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所有社會組織和公民個體都對學生資助負有社會責任,社會的責任倫理要求社會對教育弱勢群體進行資助,社會應該充分發(fā)揮中職學生資助支持者的作用,積極參與到資助事業(yè)中來。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慈善資助在“量”和“質”上均存在不足?!傲俊鄙系牟蛔惚憩F(xiàn)為我國還沒有形成慈善資助的氛圍,社會成員的參與度不高。“質”上的不足在于社會主體在援助時常常會“伴隨著品德的愉悅感”11。對于貧困學生的資助過于高調,無視學生的尊嚴,苛求回報,使得資助演變?yōu)椤暗赖陆壖堋?。因此,為了形成健康的社會資助氛圍,各社會資助主體應該出于責任而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這意味著對貧困學生的資助不應該是一種施舍,而應該更多地出于道德關懷,恰如諾丁斯所講的“關愛倫理”。此外,還要具有奉獻意識和尊重意識。如果以求得回報為目的,資助也就喪失了意義,而且對于資助對象人格尊嚴的尊重甚至比物質資助更為重要。
3.學校:“執(zhí)行者”的倫理責任。對處于弱勢群體地位的貧困學生進行資助,是中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作為承擔中等職業(yè)教育重任的學校,理應在中職學生資助過程中扮演好執(zhí)行者的角色,真正將資助政策落實到位,以惠及廣大貧困學子。與一般學生相比,貧困學生群體由于經(jīng)濟上的拮據(jù),往往具有更強的自尊心,這就更加需要學校的關心和呵護。如果學校出于自身責任對學生進行資助,則有利于保護貧困學生脆弱的心靈。如果僅僅是為了應付上級政策指令,對貧困學生漠不關心,那么資助可能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作為中職學生資助制度的實施主體,學校既要做到科學、公平,又要采取人性化的方式。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學校要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辦事,細化從資助認定到發(fā)放的一系列程序,包括助學金申請、信譽承諾、實地審查、民主評議、公示建檔、助學金發(fā)放等,并建立嚴格的反饋機制,以隨時調整資助方式。學校還可以根據(jù)本校貧困學生的情況,將貧困學生劃分出相應等級,按照等級給予不同程度的資助。而這種等級的劃分需要以動態(tài)的貧困檔案為依據(jù),不能出現(xiàn)一次認定適用多年的情況。鑒于學生資助信息不透明,可能會使真正的貧困學生得不到應有的資助,學校應該加強對資助的宣傳力度,爭取讓每個學生都知曉資助事宜及其意義所在。此外,學校還應該拓展多樣化的資助方式,在經(jīng)濟資助的同時,給予貧困學生心理救助與能力扶助。因此學??梢酝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受資助觀念,幫助貧困學生走出心理困境;可以適當加大獎學金的獎勵額度,鼓勵家庭貧困而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還可以增設勤工助學崗位,擴大勤工助學資助范圍,引導學生樹立自力更生的價值觀念。這種全方位的資助方式有益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是以人為本的中職學生資助制度的根本價值所在。
4.學生:“受助者”的倫理責任。作為中職學生資助制度體系中唯一的客體,受資助的學生在資助的過程中也負有不可推卸的倫理責任,應該主動扮演好受助者的角色,全力配合各資助主體的工作,這是確保資助效果最終實現(xiàn)的重要前提。對于中職學生的貧困資助,不僅是一個經(jīng)濟問題,而且是一個倫理問題。經(jīng)濟上的外在資助只是暫時性的應對策略,堅毅的倫理品質才是中職學生真正脫貧的根本保證。從責任倫理的角度來看,受資助學生的道德表現(xiàn)是檢驗資助效果的重要標準,也是評判其倫理責任的邏輯前提。受資助學生群體的道德狀況,特別是其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及其社會承擔程度,都將直接影響到中職學生資助政策的成效12。經(jīng)濟上的貧困也許并不可怕,因為至少可以通過經(jīng)濟資助來解除,可怕的是心理上的貧困。從現(xiàn)實來看,受資助學生的責任倫理失范現(xiàn)象仍舊比較突出,具體表現(xiàn)為誠信意識和感恩意識薄弱,以及坐享其成、不思進取的錯誤觀念等。經(jīng)濟上的貧寒是值得同情的,但道德上的冷血卻不值得同情,經(jīng)濟貧困絕不能成為受助學生推卸自身倫理責任的借口,也絕不能因為經(jīng)濟上的貧困成為道德上的弱勢群體。只有積極增強自身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受資助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才能真正實現(xiàn)經(jīng)濟和心理上的雙重脫貧。具體來說,受資助的學生至少應該樹立三種意識:誠信意識、感恩意識和自強意識。誠信意識是指中職學生應該如實匯報自己的貧困情況,不能為一己之利弄虛作假;感恩意識是指要對社會具有感恩情懷,在走向社會以后能夠以自身行動回報社會;自強意識是指擺脫自卑心理,樹立正確的心態(tài),通過自身努力改變貧窮的命運。
[注釋]
①“中等職業(yè)教育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研究”課題組.中職學生資助:新世紀我國濟國濟民的一大政策舉措(節(jié)選一)[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2(30):18.
②劉幼昕.學生資助制度的責任倫理研究[D/OL].重慶:西南大學,2008:26[2016-03-12].
③江應中.責任倫理視野下的高等教育投入[J].中國高教研究,2006(10):27.
④(德)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jīng)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M].韓朝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5.
⑤“中等職業(yè)教育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研究”課題組.中職學生資助:新世紀我國濟國濟民的一大政策舉措(節(jié)選二)[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2(33):30.
⑥(美)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101.
⑦劉紅.我國百年中等職業(yè)教育學生資助制度述評[J].職教論壇,2011(22):96.
⑧楊釙.中職學生資助需求和資助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19):40,44.
⑨(以)阿耶·L.希爾曼.公共財政與公共政策——政府的責任與局限[M].王國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380.
⑩張海,洪銀霞.我國中等職業(yè)教育資助體系建設研究[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2(28):51.
11(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94.
12張成濤,余秀琴.基于責任倫理觀的中等職業(yè)教育學生資助的公益性和普惠性[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0(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