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在經歷了“被迫改嫁”和“喪夫失子”的悲慘遭遇后,變成一個遭人厭嫌的“嘮叨客”,她每天逢人便不停嘮叨一句話:“我真傻——”。人們聽的次數多了,本能的同情和悲憫漸漸淡去,剩下的只有戲謔和漠視。而現實生活中也有些老師經常牢騷滿腹、嘮叨抱怨:抱怨工作辛勞清貧、抱怨學生調皮難管、抱怨家長不配合、抱怨校長不關心教職工冷暖等,儼然成了校園里的“祥林嫂”。
心理學說抱怨是一種情緒發(fā)泄,人有不滿情緒過于壓抑不好,需要及時發(fā)泄出來。但人生的苦難不是用來重復的,職場里的不如意也不必多次晾曬,因為這些嘮叨所帶來的負能量,于人于己于事無補。
既然人生不如意常十有八九,那就干脆“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戰(zhàn)勝“不如意”、超越苦難,把這一切當成生命中肥沃的養(yǎng)料。生活中、校園里,我們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矛盾。與其抱怨、怨天尤人,不如直面現實、改變心態(tài);與其抱怨,傷己身體,向他人傳播負情緒,不如勇敢面對、想法去解決。波瀾處勇敢面對,平淡中感受幸福。遇事不埋怨,就要學會自我調節(jié),使自己先冷靜下來,把問題想通、想透,這是克服抱怨心理的最好辦法。
遇事冷靜,不慌不忙,從容應對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當你感到教學勞累教育乏力時,不妨來點“阿Q精神勝利法”聊以自慰:想想教師可享不少假期、生活富有規(guī)律、教育自家孩子條件得天獨厚、“桃李滿天下”時頗有成就感等優(yōu)勢,這是其他職業(yè)難以企及的;當你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逆反不服管教時,一定要想到成長中的孩子,哪有不犯錯誤、十全十美呢?不抱怨,耐下心來溝通交流,用真情換真情,相信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當你氣憤家長百般挑剔蠻不講理時,一定要換位思考想為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雙方目標一致,只要家校都少些抱怨、多些溝通,形成教育合力不難;當你認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時,一定要想到可能校長暫時還沒發(fā)現自己的長處,只要繼續(xù)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終會進入校長的“法眼”;不抱怨,常換位思考,想想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是否正確、是否只從個人意愿出發(fā);想想自己考慮問題是否全面、有無偏激;想想還有沒有比抱怨更能解決問題的辦法。
抱怨是失敗的借口,是逃避責任的理由。面對暫時不完善的地方,老師們不要牢騷滿腹,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居高臨下地評判、抨擊和指責別人,而應看到自己的責任,拿出實干的精神和勇氣來。行勝于言。
懂得感恩,學會做人做事做學問。得到了不知珍惜,失卻了方才后悔。擁有一個神圣的育人崗位,正好是施展自己才華的好機會,看看那些為糊口整日奔波的身影,我們應該慶幸才對?!吧钚枰活w感恩的心來創(chuàng)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yǎng)?!敝挥卸酶卸?,我們才能得以成長、不斷進步;只有懂得感恩,我們才會把自己與學校、事業(yè)、學生融于一體,在奉獻中不計得失、任勞任怨;只有懂得感恩,我們才能學會珍惜崗位,多找不足、不再抱怨、不再患得患失。
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陽光心來進取。老師們,莫做校園里喋喋不休的“祥林嫂”,要當埋頭苦干的“拓荒牛”。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第29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