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票市場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股市在資本市場中的規(guī)模日益壯大,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顯著增加。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在推進金融自由化過程中更容易出現股災,因此,比較分析國內外的救市措施,完善制度與方法,對我國的金融市場改革與發(fā)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股災 金融危機 救市措施 制度啟示
股票市場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股市波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國內大量實證研究并沒有形成一致結論,多數研究認為二者之間并不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1]。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股市在資本市場中的規(guī)模日益壯大,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顯著增加,股市價格的大幅波動,可以從財富效應、投資效應、心理效應等多個層面[2]引致宏觀經濟的變化,嚴重的股災甚至會進一步引發(fā)或加劇金融危機。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在推進金融自由化過程中更容易出現股災,2015年中旬持續(xù)一個季度的股市深幅調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因此,比較分析國內外的救市措施,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認識規(guī)律,從而完善制度和方法,既是對政府調控的合理定位,也是對市場化發(fā)展的尊重。
一、國際主要股災事件及政府救市措施分析
(一)美國的股災
美國歷史上有三次著名的股災:1929年10月的股市大崩潰,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在股災之初,美國政府和美聯(lián)儲依然奉行不干預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到1933年美國一共有32個州的銀行全部倒閉或停業(yè),市場流動性趨緊進一步加劇了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步入深淵[3]。繼而美國政府開始反思,分別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對銀行經營實施分業(yè)經營、分業(yè)監(jiān)管,防范金融市場的連鎖反應;通過了《1933年證券法》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對證券交易進行合規(guī)性監(jiān)管。但由于這些措施的政策效應更偏重于長期,因此一直到25年后,美國股市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1987年10月的紐約股市危機,危機爆發(fā)后,恐慌迅速波及全球,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紛紛出現拋售狂潮,隨之而來的是全球經濟發(fā)展的一段較長時間停滯。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危機發(fā)生后,美國政府和美聯(lián)儲迅速行動起來,果斷地對股票市場進行了干預:首先,輿論上,政府連續(xù)發(fā)表聲明,強調美國的各項經濟指標是正常的,現階段的宏觀經濟運行是健康的;其次,貨幣政策上,通過窗口指導、降息和增加流動性供給,保障做市商制度的穩(wěn)定性,使股票市場交易得以持續(xù)進行;同時,交易制度上,引入股市交易熔斷機制,鼓勵大公司回購股票。一系列穩(wěn)定市場的措施多管齊下,高密度實施,有效地避免了再次出現全面性的金融危機。
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再次席卷全球,危機發(fā)生后國際金融體系中存在的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暴露無余,股市劇烈震蕩,銀行破產、企業(yè)倒閉并大幅裁員,繼而引發(fā)了歐洲債務危機,其消極影響至今仍在持續(xù)當中。但反觀危機發(fā)源地的美國,股市歷經一年半的調整卻逐步恢復過來,這與美國政府的積極行動是分不開的。美聯(lián)儲曾經一天三次向銀行注資380億美元用以穩(wěn)定股市,不顧美國通脹加速趨勢連續(xù)降息,透過定期證券借貸工具向一級交易商提供了750億美元公債;美國財政部幫助各大金融機構成立超級基金,用以購買陷入困境的抵押證券,同時廣開言路,改善監(jiān)管結構,加強混業(yè)監(jiān)管;國會通過了高達85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通過了被認為是“大蕭條”以來最全面、最嚴厲的金融改革法案——《多德-弗蘭克法案》,限制商業(yè)銀行自營交易,限制大金融機構的投機性交易,尤其是加強對金融衍生品的監(jiān)管,以防范金融風險。
(二)日本
1989年的日本股市泡沫,進一步加劇了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地價大跌、經濟滑坡,眾多銀行及金融機構破產倒閉,日本開始了“失去的十年”。危機爆發(fā)之初,日本政府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只是按照經濟學的一般思維進行了政府救市——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成效甚微。直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到來,日本金融系統(tǒng)雪上加霜、幾近崩潰,政府才意識到股災的破壞性,開始著手從全局出發(fā)防范金融風險,先后通過了《金融再生法案》和《金融健全化法案》,完善金融制度,加強金融監(jiān)管。
(三)中國香港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國際炒家紛紛做空港股及港幣,香港恒生指數急劇下跌,一年內從16673點下跌至6660點,跌幅達60%多,繼而引發(fā)了匯市、樓市的劇烈動蕩。在此過程中,特區(qū)政府逐步轉變了長期奉行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在股票和期貨市場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應對股災: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超過150億美元的外匯基金直接入市,購買33只恒生指數成分藍籌股和股指期貨用以托市;鼓勵和支持部分藍籌和紅籌公司在市場上回購本公司股份;在期貨市場上,香港政府和金融管理局主動做多,限制惡意做空行為,分別頒布了限制杠桿交易、證券交易結算的新規(guī)定,使市場投機行為受到極大限制。香港政府維護市場穩(wěn)定的決心,以及積極有效的市場干預措施,很快顯現了成效,到1999年7月恒生指數重上14000點。
二、股災發(fā)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除了美國、日本及香港地區(qū)的股災外,我們通過研究發(fā)現,在英國、德國、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等主要經濟體都發(fā)生過類似的股災,而且對經濟發(fā)展、金融市場穩(wěn)定都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同時通過對比分析,我們發(fā)現,這些股災的爆發(fā)有著很多相似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經濟運行持續(xù)過熱,經濟泡沫不斷累積。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及經濟體長期奉行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強調通過消費促進生產和經濟發(fā)展,但當居民收入水平增長緩慢、消費能力不足時,又鼓勵普通百姓借貸消費、超前消費、瘋狂消費,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形成了泡沫經濟。
第二,國家債務負擔不斷加大。例如1987年10月紐約股市危機之前,美國經濟發(fā)展就呈現出高赤字、高外債等特征,為了彌補財政赤字,1980年底美國國債發(fā)行數額為9300多億美元,而到了1986年底這一數字擴大為2.2萬億美元;1985年上半年,美國失去了保持71年之久的國際凈債權國地位,到了1986年底國際凈債務更是增加到2636億美元。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前,東南亞各國為了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也都大量舉借外債,引發(fā)了市場對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憂慮。
第三,政府政策失誤,金融監(jiān)管不到位,市場投機氣氛濃厚。在自由主義經濟思維下,政府對金融交易基本采取自由放任的態(tài)度,不斷的加快推進金融自由化和所謂的金融創(chuàng)新,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產品創(chuàng)新速度不斷加快,金融活動失控,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斷的引誘普通投資者入市投機交易,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垃圾債券充斥市場,惡意炒作、違規(guī)買賣推高了市場價格,使得證券價格與經濟發(fā)展嚴重脫節(jié)。
第四,套利交易、杠桿交易、程序化交易是股災爆發(fā)的技術性原因。套利交易、杠桿交易和程序化交易等對市場價格起到了助漲助跌的作用,當市場價格趨于下降時,這些創(chuàng)新型交易模式會加劇這一趨勢,帶來災難性的暴跌。
第五,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進入20世紀以來,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虛擬化和金融化程度越來越高,呈現出經濟金融化、金融虛擬化、實體經濟空殼化等趨勢,金融資本無論在微觀層面還是宏觀層面都占據了主導地位[4]。大量國際金融資本脫實就虛,形成游資在全球范圍內尋找短線投資機會,交易的目的純粹是為了獲取資本利潤,擾亂了所經地區(qū)的金融秩序,所以這樣的交易頻率越大、數額越多,風險也就越高。
三、制度性啟示
當股災一旦最終形成,政府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救市是必要的。從各國救市經驗來看,政府各項措施不一定都能夠立竿見影,但政府反應速度越快,態(tài)度越明確,措施越得力,那么市場震蕩的周期就會越短,危機的影響也會越小,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破壞性也會越低。通過以上對主要股災事件及救市措施的分析,我們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防范經濟泡沫。經濟運行是有周期性的,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由經濟泡沫破裂引發(fā)經濟危機的幾率明顯提高,流動性過剩已經導致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積累了一定泡沫,地方政府規(guī)模龐大的隱形債務也隱含著很高的財政與金融風險,這更需要我們準確把握經濟增長新常態(tài),在保增長和調結構之間平衡,防范經濟泡沫。
第二,建立金融突發(fā)事件的預警和應急機制[5]。股票市場的價格大幅度波動,一旦處理不當就有可能引發(fā)市場恐慌,繼而演變?yōu)楣蔀?,甚至誘發(fā)金融危機。因此金融管理部門有必要成立專門的市場監(jiān)測小組,對金融交易的異常波動搜集信息、隨時監(jiān)測、及時預警,并模擬演練出一整套應急措施,有效的避免危機的進一步惡化。
第三,完善股票市場相關制度。首先,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完善轉板機制和退出機制,形成有上有下、優(yōu)勝劣汰的市場環(huán)境;其次,繼續(xù)推動注冊制改革,在化解高杠桿率風險的同時實現資源配置市場化;再次,明確信息披露標準,改變上市公司主動披露信息的單一維度,滿足投資者多維度信息查詢要求。
第四,加強投資者教育,倡導理性投資、價值投資。一方面盡快出臺和完善與基金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理財機構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明確其理財行為的責、權、利,為更多散戶提供可靠的、專業(yè)化的投資渠道和服務;另一方面加強投資者教育,熟悉市場交易規(guī)則,樹立理性投資、價值投資、組合投資意識,減少短期性投機行為,避免盲目跟風炒作、追漲殺跌,給股票市場帶來諸多不穩(wěn)定因素。
第五,警惕國際游資的沖擊。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每一次股災事件的發(fā)生中國際游資都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目前我國正在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此過程中,資本項目的管制必將逐步放開,這就為國際游資的投機交易提供了便利。一方面我們通過金融改革,查漏補缺,消除金融體系中的系統(tǒng)性風險,不給游資以可乘之機;另一方面建立國際游資的監(jiān)測和預警機制,以防范短期資金的大規(guī)模流動為重點,全過程監(jiān)測。
參考文獻
[1]周丹,郭萬山.股市波動影響下我國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區(qū)域金融研究,2011(02).
[2]王勁松,李淼.股票價格對消費和投資的影響:財富效應與托賓Q效應分析[J].經濟問題,2012(12).
[3]王綰.從美股三次主要股災看美國政府如何救市[J].中國經濟周刊,2015(27).
[4]朱炳元,陸揚.當代資本主義經濟虛擬化金融化的六大趨勢[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10).
[5]蔣麗.股災成因探討及對中國股票市場建設的啟示[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
作者簡介:李金棟,男,河南經貿職業(yè)學院財經系講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證券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