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對小學音樂教學提出了更細致的要求,即音樂教育是對學生開展美育環(huán)節(jié)的重要途徑?,F(xiàn)階段的小學音樂教學,存在著只注重音樂技巧和樂理知識的誤區(qū),不利于提升學生對音樂審美等方面的興趣以及認知積極性。本文從小學音樂課程在審美方面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和加強小學音樂審美認知教育的重要性,來分析具體的實踐方式。
關鍵詞:小學音樂 審美認知 教學實踐
《音樂課程標準》對于小學音樂的教學目標定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在音樂教學中要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突出情感體驗”[1]。作為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需要把審美理念融合與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利用長期的音樂審美實踐教育來使得學生的審美以及綜合素質(zhì)得到整體提升。在開展小學音樂審美教學時,需要明確審美教育在小學音樂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切實可行的實踐方式,提升學生的審美認知水平。
一、審美認知教育在小學音樂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現(xiàn)階段的小學音樂課程教學,強調(diào)將對音樂的審美認知作為開展教學過程的核心內(nèi)容。提升學生對音樂審美的認知水平,可以在學生的情感層面,提升對于音樂所表達情感內(nèi)容的把握程度,使得學生可以具體認知音樂的具體表現(xiàn)方式以及所傳達的情感內(nèi)涵,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于音樂的情感感受能力。通過在音樂課程上的聽音樂、表達音樂以及音樂形式的創(chuàng)作活動等方式,開展對音樂審美的認知過程,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較為深刻的了解蘊含于音樂聲形式上的美感以及情感的豐富流露。除了情感素養(yǎng)提升之外,通過對學生開展小學音樂審美認知的教育,可以在塑造良好審美情緒的基礎上,為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以積極樂觀的情緒,進一步培養(yǎng)其高尚的品行和情操,更好的使學生,熱愛音樂、藝術以及生活?,F(xiàn)階段小學音樂課程需要在注重技能訓練的同時,重視對于學生音樂素養(yǎng)以及音樂情感的培養(yǎng),通過不斷的提升學生的審美認知水平使得學生能更好的享受和體驗美,從而為創(chuàng)造美打下良好的
基礎。[2]
二、小學音樂審美的具體實踐方式
1.通過使學生感受音樂美,激發(fā)審美興趣
感受音樂美,主要是指通過對音樂在節(jié)奏、旋律、音色以及音調(diào)等聲音方面的基礎知識的體驗,從而產(chǎn)生對于音樂整體上的美的感受。通常情況下的音樂作品都具備著旋律感、節(jié)奏形式以及多個聲部的音樂結構形式等,這個組成了開展音樂審美認知過程的主要內(nèi)容。對于開展小學音樂審美課程的主要形式,是在引導學生進行聽音樂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美,通過對學生進行音樂審美教育的情感體驗啟發(fā),提升學生在音樂審美認知過程中的注意力以及記憶力,通過不斷的對其拓寬想象空間,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辨別能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于音樂審美認知的興趣。可以通過在結合曲子形式的基礎上,畫出結構圖,利用數(shù)據(jù)圖像法的方式,使學生對音樂審美認知的興趣得到提升。[3]
例如在對三段式曲子結構的《喜慶勝利》進行教學時,將音樂表達內(nèi)容以結構圖的方式展現(xiàn),主要為引子:快速、有力、歡快。第一段講述內(nèi)容:人們對于勝利的欣喜情感;第二段:歡快的稱贊勝利新生活,充滿了美好期盼;第三段:勝利到來后人們無法演繹的激動新奇,情緒到達高潮。通過將結構圖與聽音樂的過程進行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更清楚的理解和清晰音樂內(nèi)容,從而幫助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進行深層次感悟,在更好的感受音樂美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興趣。
2.介紹音樂作品的內(nèi)涵,拉近學生與音樂作品的距離,提升情感認知水平
在開展小學音樂課程審美認知的過程中,可以有選擇性的給學生提供優(yōu)秀的中外音樂作品,通過形式內(nèi)容豐富多樣的音樂作品,來使學生對不同音樂作品的旋律等表現(xiàn)形式進行深度體驗,提升審美欣賞認知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對不同環(huán)境、不同時期以及作者生活背景進行介紹,在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深入了解的情況下,開展學生對音樂審美的認知教學。例如通過對《二泉映月》的作者華彥鈞進行介紹,使學生感受作品的沉思以及憂傷,從而進一步感知其對光明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寓教于情,提升情感認知水平。[4]
3.豐富音樂審美認知課程的活動形式
除了通過聽音樂,講解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等形式,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不斷的豐富音樂審美認知課程的活動方式,提升學生審美認知的質(zhì)量與水平。在通過聽音樂,介紹音樂作品背景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音樂情境,通過拓寬想象空間與創(chuàng)造能力,賦予音樂作品以現(xiàn)實生活形象。之后,老師可以分派學生對音樂作品中展現(xiàn)出來的人物形象進行角色扮演,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以及角色扮演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真正融入進音樂作品的真實情感表達過程中去,在表演的基礎上,更好的對音樂審美開展認知過程。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音樂作品的表現(xiàn)內(nèi)容制作成課件,在展示相關影像資料的基礎上,使學生對不同樣式形狀的樂器,以及樂器所發(fā)出的不同的音色進行了解,在分飾角色的過程中,刻畫音樂作品的真實表現(xiàn)內(nèi)容。一方面提升了學生對音樂內(nèi)容的形象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學生對于音樂內(nèi)容的創(chuàng)造能力,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認知水平。[5]
結語
小學音樂審美認知過程的主要目的,是在激發(fā)和提升對音樂作品情感理解的興趣的基礎上,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習慣與審美方式。通過對小學音樂課程審美認知的重要性以及作用的介紹,探究更好的實踐方式,以期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鄧暢生. 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 成功(教育),2012,10:152-153.
[2]賈輝. 淺談小學音樂審美教育[J]. 中華少年,2016,01:193.
[3]楊瓊. 淺談小學音樂教育的審美體驗培養(yǎng)[A]. .中國名校卷(湖南卷)[C].:,2013:5.
[4]張亞南. 讓音樂審美在實踐中升華——淺談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審美教學[J]. 好家長,2014,47:97.
[5]殷曉榮. 淺談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滲透[J]. 新課程(下),2011,09:151-152.
作者簡介
金曉蕓,女,浙江省諸暨市人,1971年9月出生,大專學歷,小學音樂高級教師,任教27年,研究方向:小學音樂童聲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