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霞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林果生產技術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任課教師應轉變觀念,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充分運用一切教學手段,進行多元化的教學,使教學與生產實際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于這門學科的學習理解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切實提升課程教學效果,提高中職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
【關鍵詞】《林果生產技術》;教學方法;改革
《林果生產技術》(北方版)主要介紹了北方果樹地育苗、栽培和管理及建園技術等。與其他學科相比,這門課程具有內容復雜且多、專業(yè)性較強的特征,學生普遍反映難學、難記,導致大部分學生對于該學科的學習不感興趣,學習出現吃力的現象。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林果生產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新的品種、栽培模式、栽培技術不斷出現。因此在講授這一學科時,教師需要適當地改變對林果生產技術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實際栽培過程中快速掌握當地主要林果種類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及高產、優(yōu)質、高效的栽培技術,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與素質,使學生真正成為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經濟建設的合格專業(yè)技術人員。
一、《林果生產技術》教學課堂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職學校主要以培養(yǎng)掌握基本理論和實際技能的中級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但是從目前《林果生產技術》教學現狀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比較單一
課堂上以教師講、學生聽,填鴨式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為主,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局限于講解課本教材的內容,習慣于“課本上整形,黑板上修剪”,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機械性的重復考試與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為主,缺少親自動手的機會,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以北方版《林果生產技術》教材第三章葡萄為例,教師利用口頭說教的方式來講解葡萄的生長特性以及種類,由于學生不能親身接觸到葡萄樹,他們只能靠死記硬背基礎的葡萄栽培管理技術的知識點。長此以往,學生會對知識點的記憶發(fā)生混淆,易出現將一種果樹的栽培技術安插在不同的果樹的栽培方法上的現象。而且學生的文化程度不一,部分學生理論基礎不扎實,對于枯燥乏味的果樹栽培的理論知識提不起興趣,而教師只是對理論進行抽象的描述,最終使學生失去學習熱情。
(二)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不夠,實踐課程少
《林果生產技術》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而且不能脫離實踐教學,將教學內容和實際生產緊密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教學目的。但從教學現狀來看,大多數教師仍遵循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實踐課所占的比例很少,習慣在黑板上進行實踐應用。盡管有的教師也開設了實踐課,但是通常是一個教師示范性講解,學生圍在一起聽,然后讓學生觀察,這種方法使得學生缺乏親自體驗的機會,不能真正掌握學習內容。
(三)缺乏專業(yè)師資隊伍
目前中職學校專業(yè)師資力量不足,特別是“雙師型”高水平師資力量缺乏,專業(yè)課教師數量不足。隨著中職學校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師資培養(yǎng)規(guī)模太小,有的甚至是從其他行業(yè)轉行而來,他們既缺乏專業(yè)知識,又欠缺職業(yè)教育教學能力。有些專業(yè)課教師雖有一定的理論水平,但缺少在企業(yè)的實踐經驗,對企業(yè)生產情況不了解,動手操作能力差,很多是紙上談兵。
(四)實習實訓基地不能滿足教學需求
受經費等因素的影響,實訓基地建設是職業(yè)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目前大部分學校都沒有自己的實訓實習基地。例如在講解果樹的修剪、嫁接等內容時,學生缺乏實際操作能力,無法對教學內容有直觀的了解,最終使得實踐教學的內容流于形式,教學效果也得不到保障。
二、關于《林果生產技術》教學方法的改革
(一)結合實踐進行教學
在實際的《林果生產技術》教學中,為成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需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教學,使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牢牢掌握所學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鞏固所學知識,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利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教學果樹的育苗過程中,除了在課堂中講解有關果樹育苗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項外,還需要組織學生在學校進行實際操作,把實踐與理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快樂的實踐中掌握果樹栽培技術,提高課堂質量。如果學生只是通過教材中的圖文了解林果的種類,在實踐過程中極易出現無法區(qū)分果樹類別的情形。因此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環(huán)境,讓他們掌握果樹的生長條件以及對于環(huán)境的要求,通過對果樹的實際觀察來分析總結果樹的生長特點,提高學生的果木栽培技術。
(二)運用任務教學法進行教學
任務教學法需要教師運用生動的語言積極地帶領學生完成教師在課堂中布置的課堂任務,而且新的任務教學法可以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仍以北方版《林果生產技術》教材第三章葡萄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先明確這個章節(jié)的教學任務,將熟悉掌握葡萄的生長特性作為主要的教學任務,明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使學生通過對葡萄的討論分析,總結果樹的生長特點,從而提高學生的林果生產技術。
(三)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他們的理論基礎相對較差,對于復雜煩瑣的理論知識往往會表現出不愛學習的狀態(tài)。因此,在進行基礎知識教學時,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積極采用互動式、啟發(fā)式、情景式等教學方法,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例如“整形與修剪”這一章內容理論內容多且非常抽象,教學難點是整形修剪的原理、作用。教師可以運用直觀的圖片與視頻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和把握。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校外果園,對修剪前后的情況進行對比,讓學生自由討論、評價管理者修剪的優(yōu)缺點,創(chuàng)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fā)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提高教學效果。
(四)課前進行科學教學設計
《林果生產技術》的教學重點是把林果生產的相關理論向實踐轉變,教學規(guī)劃的設計需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為主,因此對于教學規(guī)劃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需要做到精致完美。以北方版《林果生產技術》教材第八章板栗的教學的實驗環(huán)節(jié)為例,該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觀察板栗植物素材,需要教師在學生面前進行解剖板栗實驗,以達到使學生全面了解板栗的內部組織結構的教學目的。在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積極組織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林果生產技術水平,僅依靠課本知識不足以提高學生對于林果的實際生產能力,需要在實際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在課外組織學生了解板栗的實際生長環(huán)境,仔細觀察總結板栗的外表特征,使學生學會辨別板栗植物。然后在校內的實訓基地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及課堂外對板栗植物知識的搜索,完成板栗栽培的實踐。在實訓基地進行實踐便于學校對于林果的管理。學生可以根據基地內不同的模擬環(huán)境采取適當的操作方式。這一系列的實際操作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不只是在頭腦中有林果生產技術的理論知識,更能在實踐中掌握果木栽培的技術方法。
三、利用實踐基地的建設配合實踐教學的實施
(一)積極建設好校內實踐基地
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的重要場所是校內實踐基地,利用這一場地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訓,可以使學生記住實踐操作的流程以及林果生產技術的方法。林果生產技術的實踐教學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并不是一節(jié)課的時間就能夠完成,需要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生產的林果進行觀察,總結林果的變化規(guī)律。在建設校內實踐基地時需要考慮到學生在實踐中需要長期居住這一問題。為能夠及時滿足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學校一般會將實踐基地建設在校內,該建筑需要保證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建設實踐基地時還需要注意內部格局的設計,并對林果進行分類管理。
(二)學校需要拓展學生的課外活動
雖然學生已經在校內的實踐基地內參加過實踐教學的培訓,但是歸根結底只是一種實踐模式。學生若想在真正意義上提高實踐能力,需要在不斷變化的實際環(huán)境中鍛煉自己的林果生產能力。因此,學校應該多為學生拓展課外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課外實習中積累栽培經驗。例如可以讓班級中家里有林果種植的學生帶領其他同學進行實際的種植,這樣有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林果種植經驗,同時提高對林果栽培學習的興趣。
四、結束語
總之,《林果生產技術》屬于一門技術類學科,它以實踐為教學重點,因此在進行教學改革時需要重點圍繞實踐這一中心進行,讓學生通過林果生產技術的實踐,徹底掌握這一技術。只有圍繞實踐來展開教學改革,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最終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教學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曉芹.淺談果樹栽培技術教學方法之改革[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5(42):33-34.
[2]楊文秀,趙維峰,鄧大華.農林高職院校南方果樹栽培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16):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