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華
【摘要】互聯網思維的交互特征、用戶特征、平臺特征對高校共青團工作提出了新的視角,對高校共青團工作互動性、吸引力、凝聚力和整合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在互聯網思維視角下研究了高校共青團工作供給側改革思路,以推進高校共青團改革穩(wěn)步實施。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供給側改革;高校共青團
【課題項目】2016年度安徽省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工作研究重點課題: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共青團供給側改革實施路徑研究(課題編號:16xmtzd05)階段性研究成果;2016年度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課題:新媒體“長尾思維”下學生社團參與度研究(課題編號:2016LX257)階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度院級青年課題:新媒體的政治社會化功能與高校共青團工作的良性互動應用研究(課題編號:YJKT1516Q01)階段性研究成果。
新媒體時代,我國高校共青團工作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zhàn),改革任務繁重。以互聯網思維作為新的出發(fā)點重新審視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將為共青團改革破解難題、增強實效、提升水平提供全面的改革創(chuàng)新思路和路徑。
一、互聯網思維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新啟發(fā)
互聯網思維“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yè)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yè)生態(tài)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互聯網思維主要包括:“以用戶為中心”的用戶思維,“以專注和極致為目標”的簡約思維,“以微快創(chuàng)新、精益創(chuàng)業(yè)、勇于試錯為方式”的迭代思維,“以眾包協作、用戶參與為基礎”的社會化思維,“以數據為決策”的大數據思維,“以開放、共享、共贏為理念”的平臺思維以及“以整合、創(chuàng)新為根本”的跨界思維。
互聯網思維是一種思維模式,是意識和行為習慣的改變,具有改變、創(chuàng)新、粉絲、扁平的特點?;ヂ摼W思維有五個重要方向:粉絲思維(粉絲的參與、體驗,成為產品最好的創(chuàng)新源泉)、迭代思維(互聯網的產品很多都具備迅速迭代的特性,快速試錯,快速更新)、大數據思維(大數據的思維會讓我們的產品更加有的放矢,營銷觸及更加精準,呈現的結果也是顯著的)、極致思維(產品有極致的特點,才會脫穎而出,才會讓人尖叫,才會令粉絲聚集樂意分享)、平臺思維(平臺思維的特點首先是開放,也是互聯網的精神,還有就是共享、共贏)。
在經濟領域廣泛運用的互聯網思維為高校共青團改革提供了新視角、新方向、新思路?;ヂ摼W思維的交互特征使學生主體地位更加凸顯,要求高校共青團工作更有互動性;互聯網思維的用戶特征使學生關注內容極大拓展,要求高校共青團工作更有吸引力;互聯網思維的扁平特征使團建主題更具多元性,為高校共青團增強凝聚力提供更大平臺。我們要在互聯網思維視角下研究高校共青團工作供給側改革,著力促進共青團活動從“內容供給”向“產品供給”轉變,推進構建“凝聚青年,服務大局,當好橋梁,從嚴治團”的四維工作格局。
二、高校共青團工作的供給側改革路徑
供給側改革是與需求側改革相對應的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廣泛用來指導經濟領域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這一涉及宏觀經濟政策的改革思路,對高校共青團工作也有頗多啟發(fā)。從一定程度來說,高校共青團活動供給現狀與當前的產業(yè)轉型發(fā)展有相似之處:一方面是產能大,社會對現有產品的需求疲弱,青年學生團員意識淡薄,參與度降低,原本應該轉化為教育發(fā)展能量的團學活動缺少應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是需求缺口大,品牌化、優(yōu)質化的活動產品供不應求,共青團在高校的存在感欠缺,制約了高校共青團基層組織建設和組織延伸。
高校共青團改革工作借鑒供給側改革思路,在供給端下功夫,在質量上找差距,著力提供系統(tǒng)化、品牌化、常態(tài)化的活動產品,從優(yōu)化供給的角度探索共青團工作的“加減乘除”,加快共青團互聯網戰(zhàn)略轉型,形成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戰(zhàn)略理念和戰(zhàn)略布局,推進高校共青團改革穩(wěn)步實施。
(一)做加法:完善平臺,把握青年精準需求
互聯網思維的最大特征是平臺思維。高校共青團在改革進程中應善用平臺思維,通過平臺規(guī)則以及平臺運營機制的創(chuàng)新,聚合雙邊或多邊用戶(青年群眾),擴大工作覆蓋面,大力推進網上共青團建設,著力建立健全學生思想引領平臺、情感交流平臺、職業(yè)發(fā)展服務平臺等,打造共建共享的活動生態(tài)圈,實現平臺模式的變革?!巴ㄟ^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國家資源數據庫和開發(fā)平臺,鼓勵高校教師登錄、使用各種開發(fā)軟件,將數據進行深度開發(fā)利用,提供開發(fā)成果向全國高校推送、共享?!币环矫?,注重收集整理分析互聯網數據,了解學生精準需求,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答疑解惑,服務學生。另一方面,注重利用網絡平臺圍繞社會熱點設置話題,正面引導青年群眾參與討論并發(fā)表意見。同時,通過培養(yǎng)意見領袖、網絡宣傳員等群體,大力倡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正本清源,進一步提高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引導力和整合力,更好地體現共青團的思想引領職能。
(二)做減法:扁平載體,縮短團青反應鏈條
互聯網思維強調組織管理扁平化,盡量減少管理環(huán)節(jié),最大化減少工作效率損失,增強工作靈活性和實效性。因此,組織扁平化是高校共青團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重要體現。傳統(tǒng)的團學工作實行層級化管理模式,組織構架等級森嚴,行政色彩較濃,日常工作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傳達執(zhí)行,基層組織被動接受,工作主動性、積極性難以發(fā)揮。
高校共青團應積極發(fā)揮“青年之聲”等移動新媒體作用,建設使用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開通論壇、BBS、QQ工作群等網絡平臺,努力實現各級組織間工作審批、指令發(fā)布、信息交流的科學層級化和有效扁平化,通過“鍵對鍵”“點對點”方式提供給學生心理輔導、人際交往、職業(yè)咨詢等方面的管理與服務,實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在成長成才、價值引領等方面為青年團員提供線上線下及時有效的服務和幫助,刷出共青團的存在感。
(三)做乘法:四團聯動,激發(fā)基層組織活力
粉絲思維作為互聯網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指通過讓自己的用戶獲得極致體驗,對用戶群保持著巨大的吸引力,并且盡可能地去提高自己的核心用戶活躍度以及普通粉絲轉變成核心粉絲的轉換率,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將海量用戶打造成粉絲。新媒體時代,共青團工作應創(chuàng)新理念,以開放共享和粉絲思維樹立服務理念,改變過去把青年群眾看作說教對象的認識,在堅守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核心話語的前提下和充分了解團青需求的基礎上,對共青團工作的方式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鞍延幸饬x的活動開展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活動開展得有意義”,促使內外部資源的“耦合”,打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效擴大“朋友圈”,增強活動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使之符合時代要求并引起廣大青年群眾的共鳴,實現團支部、團總支、學生社團、團委“四團聯動”的工作格局,增強團青活動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做除法:去粗存精,提升文化育人效能
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亞文化形態(tài),是青年學生價值觀念、道德情操、思想教育和行為模式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實現高校樹德立人教育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時代,隨著文化的市場化和商業(yè)化的轉型發(fā)展,文藝的教育功能、引導功能受到“泛娛樂化”抑制,大學生在娛樂化洪潮中首當其沖,其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社會責任感及價值觀體系受到娛樂化的廣泛沖擊。
高校共青團應牢固樹立“以專注和極致為目標的簡約思維”,聚焦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時代主題,以“一心雙環(huán)”為組織格局,通過“有利疏導”的形式,在禁止有樂無教類娛樂活動的同時,注重利用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推送主題文藝活動產品。如:針對每年12月份學生社團“泛娛樂化”突出現象(圣誕、元旦聯歡),號召組織全校性的“銘記一二·九 共筑中國夢”學生社團文藝會演,明確大主題,搭建大舞臺,同時從“加強基層團支部建設,搭建正能量文娛平臺,構建多渠道教育體系,建立形成性評估指標”四個方面去粗存精,去除“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不良傾向,積極開展健康有益、豐富多彩、有樂有教的課外科技文化藝術活動,在拓展第二課堂,促進成長成才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更好地實現文化育人功能。
新時代新部署,高校共青團在習近平總書記于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中心環(huán)節(jié),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找準社會需要和青年關切的結合點,做好共青團工作的“加減乘除”,促進共青團活動從“內容供給”向“產品供給”轉變,擴大覆蓋面,提升吸引力,圍繞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大局,發(fā)揮橋梁紐帶先鋒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大偉.實現互聯網思維的“獨孤九劍”[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4.
[2]魏家東.互聯網思維到底是什么?[OL].http://column.iresearch.cn/u/dadong26/670141.shtml,2014-03-03.
[3]共青團中央,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中青聯發(fā)〔2016〕18號)[OL].http://www.ccyl.org.cn/documents/zqlf/201611/P020161115391495551784.pdf,2016-11-15.
[4]梁彩花.用互聯網思維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學術論壇,2015,38(02):167-170.
[5]陳建華.互聯網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5):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