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爽
摘 要:近年來,國務院相繼頒布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規(guī),拓寬了融資渠道,打破了政策瓶頸,并探索有利于保證項目建設質量、投資控制和工期保證的新的建設模式。本文從污水處理的商業(yè)模式入手,對公私合營機制的幾種方式的概念、適用范圍、功能等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進而對污水處理商業(yè)模式的特征及優(yōu)缺點進行了剖析,同時對其中的風險因素進行了識別。
關鍵詞:污水處理 商業(yè)模式
我國城市水環(huán)境形勢不容樂觀,污水處理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雖然近幾年我國污水處理行業(yè)發(fā)展迅速,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行業(yè)機會與風險并存。在當前國家大力推行工程總承包的背景下,有必要對現(xiàn)行的建設模式進行思考,嘗試將投資主體多元化。現(xiàn)在我國污水處理行業(yè)的商業(yè)模式發(fā)展已經相對成熟,PPP(公私合營)機制穩(wěn)步發(fā)展。其具體形式有BO、BOT、BT、DBO、EPC、TOT等。
1、BO(建設-運營):BO(building- operate )模式指項目工程由公司投資建設并運營。適用于托管項目。在BO模式中,運營商投資并承擔工程的設計、建設、運行、維護、培訓等工作,因此運營商起著關鍵的作用。而硬件設備及軟件系統(tǒng)的產權歸屬企業(yè),由政府部門負責宏觀協(xié)調。城市污水處理廠作為市政公用設施,根據國家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其產權必須由政府所有。因此這種模式前景不是十分樂觀,可以說是一種強勢的邊緣模式。
2、BOT(建設-運行-移交):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是指政府授予私營企業(yè)以一定期限的特許專營權,許可其融資建設和經營特定的公用基礎設施,并準許其通過向用戶收取服務費用以清償貸款,回收投資并賺取利潤;特許權期限屆滿時,該基礎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這種模式是80年代在國外興起的一種依靠私人資本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一種融資和建造的項目管理方式,或者說是基礎設施國有項目民營化。BOT方式有其優(yōu)越性,不僅可以減少政府的財政負擔,又可解決基礎設施不足和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但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投資者必須具備很強的經濟實力,資格預審及招投標程序復雜。這需要政府對投資企業(yè)要嚴格把關,定義清楚政府、投資企業(yè)和咨詢機構的利益、責任和權限。在運作過程中,從建造、運營直至移交整個過程中也存在著一系列的風險,如技術因素、財政因素以及政策因素,這些風險也同時是所有商業(yè)模式必須要承擔的。
3、BT(建設-移交):BT(building—transfer)模式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資金來進行基礎非經營性設施建設項目的一種融資模式。BT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種變換形式,投資人不占股份,不參與運營收益,建設資金由地方政府分期償還。項目公司通常沒有自己的設計、施工力量,因此在項目效率方面比較薄弱。另外BT模式沒有運營環(huán)節(jié),在項目工程建設完成之后,政府或其授權單位需要為該類項目安排運營人才,并承擔相應培訓、薪酬等費用,無形中也將加大成本和風險。因此,BT模式雖然解決了政府在項目建設中的資金壓力,但是同樣要面臨一次性回購的短期支付壓力,所以對于商業(yè)模式的選擇,當?shù)卣呢斦顩r是頭等因素。
4、DBO(設計-建設-運行):DBO(Design- Build-Operate)模式是指承包商設計并建設一個公共設施或基礎設施,并且負責運營,滿足在工程使用期間的運作要求。合同期滿后,資產所有權移交回公共部門。DBO是個非常好的想法,市場化后,合同的承包商需承擔設計、建造和運營的責任,這樣一來,原來分散的項目建設責任由一個承包商承擔,大大減少了公共機構的協(xié)調責任,降低了項目建設風險,所以承包商必須確保整個設施達到要求,并且將通過實際的運營來檢驗是否達到功能的要求,這需要承包商在設計和建造時更加專注于技術、運營方面的考量,有利于長期保持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確保項目功能要求的實現(xiàn)。DBO模式在國外,包括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近年來開始得到應用,而且發(fā)展勢頭很快?;蛟SDBO將是未來污水處理商業(yè)模式的首選,但是現(xiàn)在在國內還鮮有運用,缺乏對這種模式特征和實施程序的了解。
5、EPC(設計-采購-施工):EPC(Engineer,Procure,Construct)模式是指承包人與業(yè)主簽訂總承包合同,工程設計、設備采購和施工的工作內容全部由承包人負責。在業(yè)主缺乏工程項目管理經驗、對當?shù)毓こ探ㄔO法規(guī)不甚了解、對當時當?shù)氐慕ㄖ袌銮闆r不十分清楚的情況下,選擇EPC是避開這些風險的有效方法。但因其設計尚未進行,僅能憑工程方案描述進行招標,不確定因素較多,具備相應能力和業(yè)績的承包商較少,所以選擇比較困難,總承包價格也難以確定,業(yè)主只能在技術方案的優(yōu)劣和報價的高低之間做大致的平衡,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另外由于業(yè)主是在尚無詳細設計的情況下將項目實施的絕大部分控制權交給了EPC總承包商,所以業(yè)主也失去了對項目實施階段的一些細節(jié)的控制權,不易掌握最終交付產品的滿意程度。
6、TOT(移交-經營-移交):TOT(transfer- operate-transfer)模式是指政府部門或國有企業(yè)將建設好的項目的一定期限的產權和經營權,有償轉讓給投資人進行運營管理;投資人在一定時間內通過經營收回全部投資和得到合理的回報,并在合約期滿之后,再交回給政府部門或原單位。TOT項目針對城市基礎設施中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經營性資產,增加了社會投資總量,提高了資源使用效率。因省去了建設環(huán)節(jié),使項目經營者免去了建設階段風險,項目接手后就有收益。另一方面,由于項目收益已步入正常運轉階段,使得項目經營者通過把經營收益權向金融機構提供質押擔保方式再融資,也變得容易多了。因此,在現(xiàn)行條件下較易推廣進行。在我國已有嘗試;如南京城北污水處理、杭州最大的污水處理廠—七格污水處理廠,目前運營狀況良好。但是在這種模式下由于項目的所有權不歸屬投資者,投資者為了滿足經營期內利潤目標的最大化,在經營期末會出現(xiàn)所謂的經營短期化傾向,使最終交回的項目損耗加大,后期使用壽命縮短。另外由于外方接受的是已建基礎設施,因此經營權的轉讓價應合理提高,轉讓資產如果估價過低,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估價過高則可能影響受讓方的積極性和投資熱情。因此,要正確處理好資產轉讓和資產評估的關系。
對于6種不同的污水處理行業(yè)的管理模式,通過比較,分析各自的的特點、不同的投融資方式、適用的范圍,不同的主體參與到污水處理行業(yè)中,得到的收益不等,回收資本的期限不定,承擔的風險也不一樣,如何做選擇必須考慮到該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狀況。
總結
污水處理系民心工程,在政府的正確引導和監(jiān)督下,選擇有資質有技術的環(huán)保企業(yè)投資建設,在實現(xiàn)污水得到良好處理的情況下,解決了企業(yè)的排污環(huán)境瓶頸,滿足企業(yè)的發(fā)展環(huán)保需求,政府財政收入將基礎性增長。企業(yè)的增加,污水處理量也將與之提高,從而污水廠收益日益增多。從這個層面上,真正做到了雙方互贏的局面,甚至多贏。
參考文獻:
[1]劉志強,郭彩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引入PPP融資方式探討[J].建筑經濟,2005.6
[2]劉東,楊振坤,董淑杰,等.基于AHP法的我國城鎮(zhèn)供水 BOT項目風險評價[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5,36(2):21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