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杰
【中圖分類號】R2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2
芍藥可作為一味中藥治療疾病的觀點,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開始有所記載?!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最早記載了芍藥的主要治療作用和功效。書中記載了芍藥的主要作用包括:補氣益氣、通利小便、活血止痛、祛除寒邪及治療腹痛、腹脹癥狀等。可見芍藥作用廣泛[1]。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中醫(yī)研究者對于芍藥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因此本文對仲景方用芍藥說略進行有效探究,旨在大力發(fā)揮芍藥的藥用價值。
1.通利小便
芍藥具有通利小便的作用,此種作用的發(fā)揮,芍藥多通過配伍利水藥物實現(xiàn)藥用價值。芍藥在通利小便時,對患者的陰氣多無損傷作用。若患者存在陰陽兩虛的癥狀,且伴有心悸、乏力、頭暈目眩、腹痛及四肢酸痛等表現(xiàn)時,臨床多運用真武湯對患者進行治療。此方主要方劑組成包括:白術、茯苓、生姜及附子。方中白術和茯苓具有健脾除濕的作用,生姜可祛除濕邪,附子具有溫陽健脾的功效。且芍藥和白術、茯苓聯(lián)合應用,其通利小便、祛除濕氣的作用更加顯著,且能夠活血通脈,改善患者疼痛癥狀。若患者存在小便不利、下腹脹滿、頭痛、發(fā)熱等癥狀時,多運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對患者進行治療,該方主要方劑組成包括:白術、茯苓及芍藥等,方中藥物聯(lián)合應用,在止痛除濕、營和血脈方面具有顯著臨床價值[2]。
2.活血化瘀、溫通血脈
芍藥主要性味為苦味,在溫通血脈、活血化瘀方面具有顯著臨床價值。若患者存在血虧、陽氣虛弱癥狀時,可運用芍藥進行治療,以達到祛除風寒、改善血脈不和的目的。芍藥與枳實、甘草、吳茱萸、川穹、當歸、人參、黃芪、生姜及桂枝等中藥方劑聯(lián)合應用,在補氣行血方面療效更加顯著,因上述中藥多為補氣理氣、補血溫陽的方劑,所有可發(fā)揮其藥用價值。若患者存在外邪侵襲、氣血不足的情況時,可運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給予患者治療,該方主要方劑組成包括:大棗、生姜、桂枝、黃芪及芍藥。上述中藥方劑可發(fā)揮溫陽益氣、活血通脈的作用。若患者存在氣滯血瘀、腹?jié)M脹痛的情況時,應運用桂枝加大黃湯或桂枝加芍藥湯對患者進行治療,上述兩種中藥方劑,均由桂枝和芍藥組成,芍藥可緩急止痛、活血通脈,大黃具有疏通氣滯的作用,聯(lián)合應用大棗、甘草、生姜及桂枝,可發(fā)揮溫陽益氣的作用[3]。
3.益陰養(yǎng)營
3.1 與柴胡合用可柔肝疏木 柴胡在補氣方面作用顯著,芍藥在補血方
面作用顯著。柴胡能夠疏通肝氣,具有利肝之功效。在滋養(yǎng)肝血方面,芍藥作用較為明顯。仲景將芍藥和柴胡聯(lián)合配伍應用,可取長補短,促進兩種藥物藥效的最大發(fā)揮。若患者存在肝氣郁結、陽氣虛弱,導致不能營養(yǎng)全身時,患者容易出現(xiàn)腹部疼痛、四肢無力的癥狀。此時可運用柴胡配伍芍藥進行治療,既能溫陽補血、又能疏肝益氣,從而達到治療四肢乏力、營養(yǎng)全身的目的。
3.2 與黃芩合用可清泄邪熱 芍藥和黃芩配伍應用,因其性味苦寒,因此具有止痛活血的作用,可有效治療疏泄不利、肝膽熱郁的患者。若患者存在肝氣郁結、腹痛腹脹及肝血虛的癥狀時,應給予患者奔豚湯治療,該方由生葛根、黃芩、半夏、芍藥、生姜及白皮等中藥成分組成。方中生葛根和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疏肝解氣的作用,半夏和生姜可下氣降逆,白皮具有顯著的清解肝熱之功效。黃芩、生葛根和芍藥聯(lián)合應用,可治標治本,具有治療腹部疼痛、緩急止痛、疏肝解熱的作用[4]。
3.3 與當歸合用可養(yǎng)陰補血 當歸性味較溫,在補血養(yǎng)血方面作用顯著。芍藥性味酸,在補陰養(yǎng)營方面具有顯著療效。兩種藥物相互配伍,其養(yǎng)營補血之功效更加顯著,因此仲景多將上述兩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于血虛證中。若孕婦存在血運不足、肝氣郁結及肝脾不和的癥狀時,常對腹中胎兒產(chǎn)生影響,此時可運用當歸散和芍藥散對患者進行治療。當歸散組成包括:當歸、川穹、白術、澤瀉及茯苓,該方重用芍藥,可發(fā)揮養(yǎng)陰補血的功效,同時芍藥具有緩急止痛的作用,白術、澤瀉和茯苓具有利濕健脾的顯著功效。芍藥散主要中藥成分包括:黃芩和白術,黃芩具有清熱安胎的作用,白術具有健脾除濕的作用。
3.4 與桂枝合用可調(diào)和營衛(wèi) 臨床工作中,對于芍藥和桂枝相互配伍應用的方子較多,芍藥和桂枝配伍應用,主要起調(diào)和營衛(wèi)、和陽益陰的顯著作用[5]。若患者存在表虛風寒的癥狀時,運用桂枝進行治療,可具有發(fā)散濕寒的作用,同時可解肌祛風、溫陽助衛(wèi)。若患者存在發(fā)熱、口干、身體浮腫的癥狀時,可運用黃芪芍桂苦酒湯進行治療,該方中藥組成包括:桂枝、芍藥、黃芪,上述中藥成分聯(lián)合應用,具有顯著的疏通氣血、除水利濕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效,從而改善患者發(fā)熱癥狀,并消除患者身體腫脹的情況。
4.小結
芍藥在臨床治療中的作用主要包括:通利小便、活血化瘀、溫通血脈及益陰養(yǎng)營等,在益陰養(yǎng)營方面,芍藥多于柴胡、黃芩、當歸及桂枝配伍應用,從而發(fā)揮柔肝疏木、清泄邪熱、養(yǎng)陰補血及調(diào)和營衛(wèi)等功效,可見仲景方中芍藥在臨床治療中的作用十分顯著,存在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楊麗平,鄭騰飛,胡藍方等.當歸芍藥散臨證應用體會[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4,23(5):875-876.
[2]Wang, R.,Peng, X.,Wang, L. et al.Preparative purification of peoniflorin and albiflorin from peony rhizome using macroporous resin and medium-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J].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2012,35(15):1985-1992.
[3]李貞翠,王冬梅,周文等.桂枝茯苓丸治療血瘀證芻議[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4,30(4):345-346.
[4]何本陽,郭峰.當歸芍藥散在婦科病中的應用舉隅[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1,20(7):1189-1190.
[5] 金英善,陳曼麗,陶俊等.芍藥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2013,27(4):74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