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宇
頂著諸多光環(huán)誕生的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聯煤),并沒有順利實現帶領中國煤層氣產業(yè)發(fā)展壯大的目標。在過去的幾年里,中聯煤經歷了股權變更、經營糾紛等多項挫折,如今已歸于平淡。但是,中聯煤的角色和任務似乎已離其初衷相形漸遠。
中聯煤于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組建,由當時的煤炭工業(yè)部、地質礦產部和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等單位集資1億元發(fā)起成立,主要從事煤層氣資源勘探、開發(fā)、輸送、銷售和利用的國家煤層氣專業(yè)公司。其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并享有對外合作進行煤層氣勘探、開發(fā)、生產的專營權,擁有國家氣體勘察甲級資質。
有著這樣的頂級配置,中聯煤的發(fā)展卻一直曲曲折折,不僅股權經過了幾輪變遷,實際經營者相應變遷,生產經營問題也一度層出不窮。在中國天然氣發(fā)展最快、最耀眼的2009、2010年、2011年前后,中聯煤有著最好的發(fā)展機遇;當然,這一時期也是它折騰最厲害的時期,惹上了諸多糾紛和麻煩。
如今,從旋渦里掙扎出來之后的中聯煤,失去了昔日的光環(huán),成為一家中海油集團旗下毫不起眼的子公司而已。
股權變更下的經營波折
1996年成立時,三家股東對中聯煤各占三分之一股權,互相掣肘,誰也不擁有主導權。1999年,中聯煤經歷股權變更,由此前的三家股東變?yōu)橹忻杭瘓F和中石油各持50%股權,但仍延續(xù)無人擁有主導權的格局。2009年4月,中石油從中聯煤退出,中煤成唯一股東;2010年12月,中海油以略多于12億元的出資,收購中聯煤50%股權,并獲中聯煤的經營主導權;2013年,中海油追加投資將其股權增加到70%。
在中煤和中石油共同管理時期,中聯煤內部就出現了矛盾,最終以中石油退出而告終。中石油退出時帶走了中聯煤旗下50%的煤層氣區(qū)塊,也撤走了相關的資金,中聯煤的煤層氣產量迅速被中石油超越。這就為中聯煤后來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在中海油入股前,中聯煤在公眾面前被爆出的第一樁糾紛則是與中國聯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聯盛”)簽署的《沁水盆地煤層氣購銷合同》。該合同于2007年8月簽訂,當時媒體報道稱:“這標志著中國日產規(guī)模最大的煤層氣液化項目全面啟動。”
然而,這項合作以撕破臉而告終。中國聯盛于2011年11月向北京仲裁委提出仲裁,認為中聯煤未按合同約定的時間和供氣量供氣,要求中聯煤賠償4.08億元損失。這樁官司也反映出了中聯煤內部管理混亂的現象,其股權均分的管理體制和委托式的管理模式被業(yè)界質疑。
中海油獲得中聯煤的經營主導權后,在中聯煤內部實施了一系列“油公司改造”,希望用中海油的模式重新打磨中聯煤,但最終的成效也是杯水車薪,中聯煤仍然麻煩不斷。
在與中國聯盛打官司的同時,中聯煤又陸續(xù)被爆出與格瑞克公司(Greka)、北京首科中原清潔燃料技術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發(fā)生糾紛,并訴諸法律。中聯煤在這些糾紛上不是輸了官司就是賠錢,元氣大傷。
更令業(yè)界嘩然的是,一份由中海油集團和中煤集團聯合出具的審計報告被曝光,該報告稱,中聯煤在2011年大肆虛構資產,會計報表中資產和負債各虛增6.37億元,占當年資產總額的22%,負債總額的63%。
走出旋渦后的默默無聞
經歷了幾年的波折和糾紛后,如今的中聯煤逐漸歸于平淡,但是其對煤層氣產業(yè)來說,已經不再是第一主角。中石油、中石化,甚至晉煤集團等公司在煤層氣產業(yè)的地位,都在逐漸超越中聯煤。
當年,中海油十分看好煤層氣,因此重金購入中聯煤股權。與此同時,中海油還與英國天然氣公司(BG)達成協(xié)議,獲得后者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煤層氣資源區(qū)塊權益,以及煤層氣液化生產線部分權益。
可是,不僅中聯煤的煤層氣產量不見起色,中海油在澳大利亞的煤層氣項目也是不盡如人意。有觀點認為,煤層氣產業(yè)本身的發(fā)展其實并沒有最初設想的那么美好。
美國此前被公認為全球煤層氣產業(yè)的先驅示范,早在90年代就帶上了成功的光環(huán)。但當美國的煤層氣生產者試圖將圣胡安盆地“以鉆井工程為主導”的技術模式在其他產區(qū)復制推廣時,卻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后繼開發(fā)都沒有獲得成功。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為,煤層氣行業(yè)的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今,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非常規(guī)天然氣的重心和焦點都已轉移到了頁巖氣。頁巖氣后來居上的獲得了巨大的商業(yè)產量,使得煤層氣公司更加黯然。而中聯煤此前積極奔走希望提高煤層氣補貼的事情至今沒有實現,在進口天然氣越來越容易的未來,煤層氣的補貼恐怕更是岌岌可危。
可是,時至今日,中聯煤以及煤層氣產業(yè)似乎仍未獲得更大的扶持和補貼,中聯煤只是一家默默無聞的非常規(guī)天然氣生產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