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師號
摘 要: 可園老人陳作霖對家鄉(xiāng)南京的文化情結不僅體現(xiàn)在對鄉(xiāng)邦文獻的整理上,亦凝結在其文學創(chuàng)作中。陳作霖的《可園詞存》不僅對其重要的南京文學交游活動有生動全面的記述,而且對南京地理名勝、歷史掌故、風土名物等進行了多方面描繪和展現(xiàn),表現(xiàn)出了其對南京地域文化的深厚情結?!犊蓤@詞存》是認識該時期南京文壇活動與風貌的重要紐帶,亦是追溯近代南京地域文化圖景的重要載體。
關鍵詞: 陳作霖 《可園詞存》 南京 地域文化
陳作霖(1837—1920),字雨生,號伯雨,晚號可園、可園老人。作為南京人,陳作霖對家鄉(xiāng)充滿著深厚的情感,于鄉(xiāng)邦文獻用力甚巨,著述宏富,其《金陵通紀》、《金陵通傳》、《金陵物產(chǎn)風土志》、《金陵佛寺志》等皆為富有影響的地方史志名著。同時,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陳作霖亦筆耕不錯,詩詞文兼善,有《可園詩存》二十八卷、《可園詞存》四卷、《可園文存》十六卷、《壽藻堂文集》二卷、《養(yǎng)和軒隨筆》三卷、《秉燭里談》三卷、《可園詩話》八卷等作品存世,這些作品對南京地理名勝、歷史掌故、風土名物等多有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濃郁的地方文化情結,茲文僅就其《可園詞存》與南京地域文化之關系做初步考察。
一、《可園詞存》與陳作霖的南京文學交游
陳作霖先世于明末清初自河南潁川占籍南京,至其凡七世。第四世石渠先生,嘉慶二十四年(1819)進士,嘗主講杭州紫陽書院。第六世葆常先生,同治六年(1867)舉于鄉(xiāng)。受家族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陳作霖自幼喜愛文學。十四歲(1851)補縣學生。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入南京,陳作霖隨家人先后遷居于宣城、全椒、鳳陽、盱眙、寶應等地,于同治三年(1864)返回南京。陳作霖返里后,肄業(yè)于南京鐘山、惜陰兩書院,以詩、古文、詞見賞于山長臨川李聯(lián)琇(小湖)、全椒薛時雨(慰農(nóng))。于兩書院期間,陳作霖與同里姚兆頤(友梅)、秦際唐(伯虞)、朱紹頤(子期)互為推重。中年時期的陳作霖與劉壽曾、甘元煥(劍候)、姚兆頤、秦際唐等同為南京文壇的中堅。陳作霖與當時的文人好友先后于莫愁湖榭、玄武湖、冶山飛霞閣等地舉行集會,因文會友,作圖題詩,記懷古人,為當時南京文壇留下不少佳話。光緒元年(1875)陳作霖舉于鄉(xiāng)。后三上春闈而不第,遂絕意功名,于所筑可園(今南京市安品街20號)中銳意著述。光緒六年(1880),陳作霖與秦際唐、顧云等人為薛時雨建廬于盋山。此后,可園與薛廬就成為陳作霖與文朋經(jīng)常聚會之所。時陳作霖與秦際唐、朱紹頤、顧云、鄧嘉緝、蔣師轍、何延慶交往甚密,并結為“石城七子”,繆荃孫有詩贊之曰:“秦淮昔日初問津,金陵七子才絕倫。”
陳作霖自同治三年(1864)返里后的六十年間,“初為文壇新秀,繼為文壇中堅,再則為文壇耆宿。因此言此六十年間的南京文壇,必言及老人”[1]。關于陳作霖詞的創(chuàng)作情況,據(jù)其《可園詞存自序》可知,陳作霖“六十以后,始學填詞”[2]。是集所收詞作,為其十年間所成?!犊蓤@詞存》刻于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凡四卷,共158闕。卷一為“炙簧新譜”(37闕),卷二為“琴心閣憶語”(38闕),卷三為“洗紅簃曼調(diào)”(44闕),卷四為“花枝樓夢吟”(39闕),以小令和中調(diào)為主。這些詞作對該時期南京文壇上的交游多有記載,是我們認識該時期南京文壇活動與風貌的重要紐帶。
舊俗入冬后,親朋相聚,宴飲作樂,謂之“消寒會”,此俗唐代即有,也叫暖冬會。消寒會是陳作霖與文友們集會暢聊的重要活動形式,僅《可園詞存》就記錄了5次這樣的集會。如《貂裘換酒·消寒第一會》:
司馬晴丈、秦伯虞、朱豫生、周柳潭、鄭叔龍同集冶麓山房,時己亥冬日也。
不改寒酸態(tài),盡屏除、山珍海錯,但供蝦菜。年近休教清興減,且自評詩讀畫,瞻屋角、斜陽紅掛。酒氣蒸成春氣暖,解羊裘、磅礴頻呼快,知醉里、乾坤大。
當年記作消寒會,(己卯年事)有九人提壺挈榼,杏花村外。(高岡里姚宅)二十余年彈指過,只有三人尚在。一人又官羈瓊海(姚友梅、朱子期、陳耘芬、何善伯、甘子純、李仲衡皆逝,劉雨生官廣東)。頭白相依余二老(伯虞及予),約同盟、復整新盤敦。誰說是,興難再①?
從詞前小序可知,在己亥(1899)冬,時年63歲的陳作霖與司馬晴丈、秦伯虞、朱豫生、周柳潭、鄭叔龍等好友相聚于自家冶麓山房(即后來之可園)。此次雅集,諸老友品酒飲茶,評詩讀畫,清興不減。從詞中敘述可知,二十年前,己卯(1879)年在南京高岡里姚宅的那次消寒會有九人,只是二十年之后,當初的參加者只剩三人。是年蘇軾生日這一天,雪后晴余,陳作霖與幾位好友于司馬晴丈倦游室再次集會,是會司馬晴丈繪寒斚壽蘇圖,眾人弄笛飲酒,“藉橘荔,共祝髯翁,笠屐舊圖重搨”(《西湖月·消寒第四會》)。
消寒會之外,遇好友歸鄉(xiāng)、壽辰及重陽佳節(jié)等時令,陳作霖及友人往往會組織雅集。如庚子(1900)重陽節(jié)前四日,蔣紹由自皖歸,召集陳作霖等友人于清涼山掃葉樓小聚。掃葉樓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清涼山公園中,是明末清初畫家、詩人龔賢的故居?!半y得良朋歡聚,梗萍忽湊合,蹤跡同說。久客天涯,歸向鄉(xiāng)園,尚見六朝山色”(《疏影》)。在離亂的時代,大家能夠重聚于故園掃葉樓,面對滿徑的紅黃落葉,詞人心生感慨“飛鴻漫向晴空度,怕帶到、北來消息。只拼教、痛飲狂歌,醉過亂離時節(jié)”。
是年小除日,陳作霖與濮青叟、朱豫生、秦伯俁再集司馬晴丈倦游室,做五老消寒會。這一年,義和團運動在中國北方部分地區(qū)達到高潮,大清帝國和國際列強開戰(zhàn),八國聯(lián)軍占領了北京紫禁城皇宮,值此國家多難之秋,故友重聚,真是無限感慨:“任今年、地翻天覆,居然挨到年底。梅開五九春歸早,姑與故人謀醉。”此次聚會,皆尋常肴饌,然亂中幽聚,已覺慶幸,大家“筵閑莫漫談時事,且自默覘天意”。久閱世事滄桑的幾位老者看著暮起的白雪,都暗暗祈祝“幸刦運消除,太平重見,舉盞共相慰”(《摸魚兒·任今年》)。表現(xiàn)出士人由衷的家國情懷。
陳作霖性情恬淡中和,善交游,除了《可園詞存》中所記幾次重要的消寒會之外,其《壽樓春·南罔九老會仿香山晴丈作圖附書紙尾》記述了另外一次發(fā)生在南京的重要文學集會:
尋南岡新堂,是游河五老(司馬、濮、秦、朱及予五人),前約難忘。更得朱顏龐首,四人來翔(梅景韓、郭紹庭、季克之、楊爵臣)。披鶴氅,拖狨裳。渾不同,如今時裝。賴妙手圖成,香山一例,懶入少年場?;仡^憶,年華長。訝平陵變谷,滄海栽桑。只有酕醄時候,世仍羲皇。無限好,殘陽光。莫管他,天將昏黃。況春到江南,梅花一枝凝古香。
從該詞內(nèi)容獲悉,此次南岡新堂之會,參加者有陳作霖、司馬晴丈、濮青叟、秦伯俁、朱豫生五位常聚之友,與梅景韓、郭紹庭、季克之、楊爵臣四位,正好仿唐代白居易、胡杲、吉旼、鄭據(jù)、劉真、盧慎、張渾、狄兼謨、盧貞九人之“香山九老”。是會司馬晴丈“妙手圖成”,與會諸人紛紛題和,盡管“無限好,殘陽光”。然而陳作霖卻有一種文人執(zhí)著的堅韌與通達,“莫管他,天將昏黃。況春到江南,梅花一枝凝古香”。梅花正是南京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詞人這里將南京濃郁的文學傳統(tǒng)和地域文化元素做了充分的展現(xiàn)。
二、《可園詞存》與南京地方名物
南京歷來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被譽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不僅有著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而且有著悠久深厚達的歷史文化資源,地域文化色彩突出。如南京的鐘山、秦淮河、玄武湖、清涼山、雨花山等積淀了無數(shù)歷史故事和名人掌故,這些地方既是陳作霖游覽消遣之所,又是其與友人集會之地,《可園詞存》于此多有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鮮明的南京地域文化元素,令今人讀來覺得格外親切。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可園詞存》一共有詞作158首,其中約有38首詞出現(xiàn)了與南京有關的地名,主要分布如下表所示:
通過此表統(tǒng)計不難看出,一些南京代表性的地理名勝,如清涼山掃葉樓、秦淮河、青溪、莫愁湖等是陳作霖經(jīng)常賞游及與文友聚會之處,這些詞作對表現(xiàn)南京獨特的自然地理風光、文化勝跡,展現(xiàn)南京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樣貌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如其《大江東去·與伯俁石公游掃葉樓》“路塵迷目,向西去,行繞清涼山界”。交代了掃葉樓所在清涼山在南京的地理方位,“遠樹千家,晴江一線,放眼都無礙”。寫出了從掃葉樓遠眺長江的所見景致,不由讓人聯(lián)想到南朝詩人謝朓的名句“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饵c絳唇·后湖春泛》寫其春游南京后湖的所見與心情;《海棠春·與下禮民烏龍?zhí)锻嬖隆穭t寫其與好友與烏龍?zhí)顿p月時的光景;《踏莎行·青溪玩月同朱秦二叟》則是其與朱紹頤、秦際唐于秦淮青溪賞月時的寫照,該詞對秦淮風月、歷史舊跡不無抒發(fā),流露出淡淡的思古之情。
又如《西地錦·城西秋望》一詞寫南京城西烏龍?zhí)?、清涼山一帶秋景:“風掠烏龍?zhí)端?,蹴粼粼波起。殘荷弱柳,紅消綠瘦,有三分秋意。拜佛清涼山寺,看游人如蟻。查梨棗栗,容儂飽啖,是兒時情事?!薄断Ъt衣·早詣莫愁湖觀荷用白石老仙吳興荷花韻》寫南京莫愁湖的荷花,其中“一片澄湖,吹將浪起,總憑風力。翠葉平鋪,翩翻漏波碧”數(shù)句形象地描繪出莫愁湖荷葉迎風翻波的景象與綠沁心脾觀覺感受。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南京歷史古跡名勝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作為熱衷鄉(xiāng)邦文獻的陳作霖更是對之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尋幽探古,詠懷金陵歷史勝跡亦是其《可園詞存》對南京地域文化的突出展現(xiàn)。其《哨遍·吊明故宮》一詞對明朝定都南京、靖康之變及明故宮的現(xiàn)狀進行了論說式呈現(xiàn),其中“望北阜西城,龍蟠虎踞,六朝舊都于此”數(shù)句對南京歷史形勢做了很好的詮釋。其《永遇樂·懺經(jīng)樓詠古》中“即今江左,滄桑屢變,試訪李家遺址。保大井闌,暑風亭額,猶有南唐字。北門橋北,危樓重建,誰識千年前事?”對南京歷史滄桑變革做了勾勒式詠懷?!斗ㄇI仙音·西山尋寶林寺》“寶林寺,是蕭梁、舊時禪院”?!抖帑悺さ怯昊ㄉ较聦て諒运隆分小霸絿呐_,蕭家廢寺,古碑雖在字多殘”。數(shù)句讓人不由對“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金陵舊況心生無限遐想?!蹲砘帯の鼾S坐》中“霜天采菊期休誤,夢向臺城路。明日儻開晴,竹杖芒鞵,山后尋秋去(雞鳴山后多菊圃)”。則是對南京雞鳴寺、臺城一帶景色名物的描寫?!赌吧匣āな锹浠ㄓ涱}詞為夏綺滔作》中“秦淮艇子,深宵曾照,一輪明月。鬢影衣香,猶帶六朝標格”幾句對南京標志性的“秦淮月夜”、“槳聲燈影”、“六朝標格”做了點睛式描繪和勾勒。
陳詞中常常寫到一些南京典型的名物,如《青玉案·辛丑中秋悼亡》中“中秋月色明于水,桂花外,涼風起”寫到了南京秋季最常見的桂花;《青玉案·春寒寄鳳弟》中“梅花凍損,杏花寒勒,何處尋春色”,《滿江紅·北極閣春望》中“梅白柳黃,又到了、初春時節(jié)”,《人月圓》中“梅開春透,昏黃影里,凝做香云”等則寫南京初春的梅花?!稇浌嗜恕ゎ}甘子純遺照》中“訪梅靈谷,賞桂朱門,思量萬遍”,《壽星明·壽濮青士七十》中“千樹梅花,一畦菘菜”都寫及南京負有盛名的靈谷寺梅花和桂花?!抖帑悺さ怯昊ㄉ较聦て諒运隆分小奥犫昼?、數(shù)聲縹緲,拾嚴石、五色斑斕”。則寫到了此地所出南京特產(chǎn)雨花石。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名、植物、花卉等名物的出現(xiàn),大大增強了陳詞的地方文化氣息。
季節(jié)的變換、天氣的寒溫及風霜雨露等天氣亦是陳詞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如“幾陣蕭蕭林杪風,又幾陣蕭蕭雪。晚來下重幕,冷氣猶侵骨”(《卜算子·春寒》)。寫出了南京初春時節(jié)陰冷多變的天氣特點?!澳昴甏豪涠汲衫?,今年那知尤甚。獸炭常烘,狐裘不脫,透骨寒如冰”(《齊天樂·春夜寒甚感賦》),同樣亦是描寫南京春寒濕冷的天氣特征??傊洹犊蓤@詞存》對南京地理名勝、歷史文化遺跡、地方名物等均有充分的展現(xiàn)。
注釋:
①文中所引陳詞,均出《可園詞存》宣統(tǒng)二年(1910)刻本,文中不一一注明.
參考文獻:
[1]陳鐘鳴.南京近代學者陳作霖[J].文教資料簡報,1983(3).
[2]陳作霖.可園詞存自序[M].宣統(tǒng)二年(1910)刻本.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科基金項目“‘石城七子與近代南京地域文學研究”(2012SJB75000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