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英
【摘要】朗讀,是一種將文字轉化為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完成語文閱讀教育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且有利于發(fā)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朗讀有助于情感的傳遞。我國南宋理學家朱熹曾要求自己的學生養(yǎng)成朗讀的習慣,還要求讀書必逐字逐句的透徹理解,進而深入體會,反復揣度。而且在朗讀中,可以讓某些字突顯出來,更能讓人理解文章的含義。
【關鍵詞】語文教學 朗讀水平 創(chuàng)造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047-01
引言:
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朗讀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對語文教學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通過多種合理有效的教學手段,例如情景教學、問題教學等,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 體會文章敘述節(jié)奏感和音律美, 訓練學生對文章字句的分析能力,并有助于練習語言,練習普通話,增強話語的流利程度,對身心也有好處,開朗個性等。
一、為學生營造更合適的朗讀環(huán)境
教師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首先,為學生營造更合適的朗讀環(huán)境,使學生敢于開口朗讀、勇敢的大聲朗讀,化被動為主動的朗讀。其次,教師重在打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要從根本上讓學生們感到放松。建立與學生和諧、平等、民主的新師生關系,轉變對學生的態(tài)度,使學生主動的信任教師、親近教師。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課文朗讀的樂趣,并配合教師的合理引導,使學生更積極、更大聲、更主動的朗讀。再者教師應循循善誘,特別關注性格內向的學生,對這一類的學生進行鼓勵教育,讓他們充滿信心。
二、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朗讀模式
1.發(fā)揮范讀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興趣
一個聲情并茂的范讀,不僅可以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而且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長此以往,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通過教師激情的范讀,能夠促進學生與文章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由于社會認知不足,因此模仿能力較強。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的傳授一些朗讀技巧,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朗讀比賽等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
2.利用齊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通過激情范讀后,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朗讀特點,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并利用齊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在齊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其中的問題加以指導,這不僅可以有利于學生在朗讀中的情感交流,而且還能夠糾正彼此之間的問題。尤其是針對于朗讀能力偏低,語感較差的學生而言,齊讀可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避免尷尬和膽怯,使他們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進行閱讀。此外,齊讀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活躍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找到閱讀感覺。
3.設置情景,引導學生表演
表演是小學生的天賦,教師對此應該緊緊抓住這一契入點。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抓住語言的特點,并幫助學生抓住關鍵的語句,使學生不僅可以學到語文的基礎知識,而且還能夠豐富自身的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盡量的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自己朗讀、自己分析、自己體會,并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通過表演提出自己的觀點。
4.重點朗讀,提高學生語文基礎
課文是學習語言積累的重要手段,因此應該有選擇性的進行背誦和朗讀。在背誦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積累,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以后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做好朗讀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目前,在語文教材中,選擇的課文都是經過反復篩選和斟酌的,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思想性,在語言技巧、修辭手法、文章布局等方面,也有著較大的優(yōu)勢。在平時朗讀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練習、揣摩,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了這些技巧,并靈活的運用于實際之中。
三、促進“說”“讀”結合,鞏固閱讀效果
“說”與“讀”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朗讀過程中,可以將“說”遷移到“讀”之中,在“讀”之中積累“說”的方法,以此鞏固閱讀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積極鼓勵學生使用普通話,這也是促進“說”“讀”結合的好方法。在日常中,學生習慣使用地方語言,因此在說普通話中會出現一定的問題,對此教師應該進行正確的引導,在班中樹立典型,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普通話能力,而且還能夠促進學生正確、流利的朗讀。
四、結束語
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只有抓住文章重點,帶有感情的范讀,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才可以讓學生正確的理解文章,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時還能夠促使學生與文章產生情感共鳴,在朗讀中釋放自己的激情。朗讀是語文課堂的重要閃光點,課堂正是因為有了朗讀才充滿了生命力、煥發(f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