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田機
摘要:目的 觀察以坐、站位對線平衡訓練為主的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例腦卒中后遺癥期患者為觀察對象,在社區(qū)康復門診接受以坐、站位對線平衡為基礎的系統(tǒng)訓練,同時指導家屬輔助技巧,在家庭強化肢體對線平衡。觀察周期1年。用簡化Fugl-Meyer評分法[1]評定患者運動功能;用MAS法[2]評定患者平衡功能;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級[3]評定患者下肢功能。結果 1年前后自身對照,F(xiàn)ugl-Meyer、MAS積分明顯提高(P<0.01);下肢能力等級明顯增高(P<0.01)。結論 以坐、站位對線平衡為主的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遺癥期患者的運動功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肢體對線平衡;訓練;腦卒中后遺癥;運動功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o sit on line stance balance training on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c stroke. Methods 20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accepted in the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clinic to sit on station line balancing based training system,and guide the families of auxiliary skills.To strengthen the body line balance in the family.The observation period of 1 years. With the simplified Fugl-Meyer score [1] assessment of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2] were evaluated with MAS method; balance function; Holden walking function rating[3]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e 1 yea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F(xiàn)ugl-Meyer,MAS sco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1);lower extremity the ability leve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1). Conclusion To sit,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tations based on line balancing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motor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sequelae.
Key words:Limb balance;Training;Stroke sequelae;Motor function
社區(qū)家庭康復是目前偏癱患者出院后的主要康復方式,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的康復,在于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獨立性和參與能力。只要偏癱患者能獨立保持坐、站立,就能大大降低家屬的照顧強度,并為下一步輔助行走創(chuàng)造了條件。坐、站位對線平衡的訓練是關鍵所在。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9月1日~2015年8月30日在復興醫(yī)院月壇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康復科和中國人民大學校醫(yī)院推拿按摩門診接受康復訓練的20例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為觀察對象。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35~78歲;缺血性病變15例,出血性病變4例,混合性1例;病程1~20年;左側偏癱13例,右側偏癱7例;接診時Fugl-Meyer積分(19.06±8.18)分;平衡MAS積分(3.06±0.18)分;下肢能力0級2例,1級9例,2級4例,3級4例,4級1例,5級0例。20例患者均由輪椅推入康復室;半年內均未接受過正規(guī)的康復訓練。
1.2方法 22例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正常法定工作日在門診以坐、站位對線平衡為主的康復訓練,醫(yī)師與患者一對一,1次/d,≥90 min/次;指導家屬及陪護人員坐、站位肢體對線平衡的輔助技巧,要求患者日常坐、站必須達到正確的肢體對線平衡標準。觀察周期1年。門診康復提供PT床上訓練和床下訓練兩部分。
1.2.1 PT床上訓練 緩解肢體痙攣、維持關節(jié)活動度、誘發(fā)肌肉主動收縮、坐位平衡。①仰臥位良好肢體擺放,肢體抗痙攣;②患側肢體關節(jié)活動度的維持;③患者仰臥位,誘發(fā)前臂選擇性旋后、腕背伸,橋式運動,床邊誘發(fā)選擇性伸膝和選擇性踝背屈;④仰臥位下肢主、被屈伸訓練;⑤患者健側臥位,以Bobath、PNF技術誘發(fā)肩胛帶肌、屈髖肌、腰大肌主動收縮;⑥床上翻身訓練;⑦健側臥位床邊坐起;⑧坐位平衡訓練。
1.2.2床下訓練 重心的轉移、肢體對線平衡、行走:①從坐到站、從站到坐訓練,從床向輪椅轉移; ②床邊輔助站立訓練;③站位平衡訓練;④行走訓練。
1.2.3家庭康復指導 體位抗痙攣、強化肢體對線平衡:①仰臥位Bobath握手,翻身訓練;②床邊坐位對線平衡訓練;③坐位重心轉移、從坐到站、從站到坐訓練;④站立對線平衡;⑤原地行走;⑥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
1.3主要觀察指標及評定方法 采用簡化Fugl-Meyer評分法評定患者運動功能;用MAS法評定患者平衡功能;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級評定患者下肢功能。在接受康復訓練前及訓練后 1、3、6、9、12個月分別由同一康復醫(yī)師定期評定。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應用自身配對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shù)資料χ2分析。
2 結果
1年前后自身對照, Fugl-Meyer提高(58.6±11.52)分、MAS積分增加(7.24±1.31)分(P<0.01),見表1;下肢能力等級, 0級0例,1級1例,2級1例,3級3例,4級8例,5級7例(P<0.01),見表2。
3 體會
面對目前的偏癱社區(qū)家庭康復現(xiàn)狀,本人以為腦卒中后遺癥期偏癱患者的康復,在于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獨立性和參與能力[2],降低家屬的照顧強度;患者家屬深陷繁雜的照顧中,深切感受到家屬的不容易。故偏癱患者的獨立坐、站位保持是最基本的,患者只要能獨立保持坐、站立,家屬才可以與患者保持一定距離去操作,給予患者其他更多的生活幫助,也就拓展了家屬活動空間,抽出時間干點照顧患者之外的事?;颊弑3肿粚€平衡后,即便患側上肢攣縮,在家屬輔助下,健側手可以完成諸如吃喝抓撓等日常生活;患者保持獨立的站位平衡后,大小便的控制也隨之加強,家屬便于輔助其便前后脫穿衣褲;從床到輪椅,從椅到床的轉移輔助的勞動強度也就降低了;為下一步輔助行走創(chuàng)造了條件。
腦卒中出院后因大多數(shù)患者未接受正規(guī)的康復訓練[3],出現(xiàn)廢用、誤用綜合癥,上肢及手關節(jié)僵硬,訓練效果不佳,故本組研究著力于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希冀偏癱患者能在社區(qū)家庭中獨立坐站行走,故未將ADL作為評價指標。但在訓練中上下肢功能兼顧,特在此說明。在長期的偏癱社區(qū)康復實踐中,有如下體會:
3.1關于偏癱康復療效、療程 偏癱患者在有康復條件時,應及早接受正規(guī)的康復訓練,只要系統(tǒng)訓練,無論病程長短,均有效;偏癱康復訓練3個月為1個療程,堅持系統(tǒng)康復訓練3~4療程以上才有效,不應是病后6個月為限,尤其在后遺癥期,堅持訓練半年以上才出現(xiàn)效果,本組患者訓練6~9個月后各項評定指標才出現(xiàn)明顯提高;功能未恢復前康復訓練要堅持,停止訓練1 w后就會出現(xiàn)功能退步,一個月后退回到未康復前水平。樹立功能維持性訓練概念。出血性患者后遺癥期痙攣的程度比缺血性嚴重,而且痙攣十分頑固,不易控制,繼發(fā)的肌肉攣縮不容忽視。
3.2關注偏癱以外的情況 諸多原因導致家屬放棄康復。家庭結構的變化,老伴身體不好,子女不在身邊,或輪流接送,加之居住樓上沒有電梯,家屬被迫放棄;家屬及陪護人員的意外受傷、患病;家屬的急功近利,堅持一段訓練后亂投醫(yī)[6],不再堅持康復訓練;患者的意外受傷、患病,如骨折、肺炎、腹瀉等;天氣突然變化,氣溫驟降,坐輪椅太冷不能堅持康復;經濟條件差,無力支付康復費用。
3.3社區(qū)門診康復訓練應注意的 加強同全科醫(yī)師的聯(lián)系,讓患者加入慢性病管理。患者的血壓情況,體位、訓練量對血壓的影響,讓血壓達標;關注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訓練中低血糖反應,訓練量、適當休息、補充能量;患肢疼痛,尤其是肩髖痛,應分析原因,及時治療或請專科會診;中老年男性患者前列腺炎、疝氣、附睪炎、精索炎癥,應及時請專科會診;糖尿病患者并發(fā)視網膜病變,視力下降,對平衡的影響,末梢神經病變對淺感覺的影響,肌肉無力,影響療效;并發(fā)癲癇,訓練中發(fā)作時急救處理,建議到??凭驮\,有效控制;慢性骨關節(jié)炎患者,訓練后腰膝疼痛加重,甚至被迫臥床;偏癱患者焦慮、抑郁;應及時到??凭驮\,得到相關專家的支持。
3.4關于家庭康復指導 重視肢體對線平衡,坐站位平衡是患者獨立生活的基礎,應作為重點;把行走訓練放在最后,過早行走易強化痙攣,形成異常運動模式,步態(tài)異常[4],患者陷入誤用綜合征不易糾正;盡量不用拐杖和輪椅,樹立在家庭及環(huán)境安全時獨立行走習慣;扶持偏癱患者應站在患側,是扶持患者而不是患者扶持我們,前者是把患者扶正,后者失去對線平衡;樹立偏癱康復是24 h的動態(tài)理念,在康復訓練基礎上,家庭康復要正規(guī)、系統(tǒng)有效進行;康復訓練不能過度勞累,患者一定要休息好,訓練規(guī)律進行,勞逸結合。
4 結論
以坐、站位對線平衡為主的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遺癥期的運動功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周維金,黃永禧,王茂斌.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專業(yè)人員崗位培訓系列教材 康復專業(yè)人員培訓教材[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4:25-31.
[2]趙淑慧,李玉娟.綜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05,5(11):6-7.
[3]劉靜.中風恢復期的康復護理[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3,6(4):100.
[4]范慶花.中風偏癱恢復中的常見問題[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4,10(12):109-110.
[5]吳希希,錢競光,康延琳.步態(tài)分析技術在偏癱康復中的應用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6,3(15):37.
編輯/肖慧